肉鴨飼養管理分0~3周雛鴨管理階段和4~8周育肥管理階段。
雛鴨期生長發育良好的個體,經過育肥,到8周齡時,體重可達3 200~3 500 g,全程料肉比為3∶1,有的鴨場可使鴨6~7周齡出欄,全程料肉比可降至2.6∶1~2.7∶1。反之,如果雛鴨期鴨生長發育欠佳,則會影響育肥,造成增重緩慢,個體間發育不齊,易患各種疾病。
0~3周雛鴨絨毛的保溫效果差,其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故管理上要保持適當的環境溫度,尤其在第一周。
開始育雛時,溫度應在33~35 ℃(冬季可稍高,夏季可稍低),48 h后可適當降溫,每周降3~5 ℃,直至降至自然溫度。
觀察鴨群表現可知環境溫度是否合適。鴨群擠堆、尖叫,趨近熱源,表明溫度偏低,鴨群張口喘氣,垂翅,遠離熱源,煩躁不安、飲水偏多,表明溫度偏高。

溫度適中時,雛鴨散開活動,三五成群,躺臥舒展。
無論采用何種供溫方式,育雛溫度都應隨鴨日齡增長逐漸降低。一般鴨3 周齡末時,舍溫以18~21 ℃為宜。
育雛前期舍內溫度較高,水分蒸發也快,要求相對濕度高一些(1 周齡以60%~70%,2 周齡以50%~60%為宜)。
濕度過低,雛鴨易出現腳趾干癟、精神不振等輕度脫水癥狀。濕度過高,會導致雛鴨體熱散發不良,影響其食欲,并為霉菌生長、球蟲病發生創造條件。低溫高濕環境更不利于鴨的生長,造成雛鴨體熱散失加快,耗料增加。
飼養密度過大,鴨群擁擠,易患各種傳染病。超密度飼養往往造成鴨單重不達標,均勻度不達標。
雛鴨日齡增長后,排泄物的增加會造成舍內潮濕,積聚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故育雛期要注重通風,以排出潮氣、有害氣體。舍溫保持在20 ℃以上時盡可能加強通風,冬季可提高舍溫2~3 ℃后打開門窗通風數分鐘,隨后再關閉門窗,反復操作幾次,既可補充新鮮空氣,又可維持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