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涓,孫光霞,陳 坤,徐云霞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上海 200003)
隨著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現代醫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類物質文明建設日益豐富,追求科技的夢想飛速成真,但卻與精神文明漸行漸遠。與此同時,醫療科技發展飛速,醫學教育卻未能趕上醫療科技發展的步伐。由于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的落后,醫學生明顯感到內在空虛。醫學教育的不足,尤其是醫學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貧乏,使醫學生的崗位勝任力不能與社會大眾的就醫需求相匹配。簡而言之,過度追求科技的現代醫學脫離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未來之路會越走越窄,而醫患矛盾也會越來越多。只有注重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醫學的內涵與價值才能得以彰顯,醫學發展才能繁榮。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廣義的人文精神教育包括校園人文環境,共建尊師重教、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校風,還應拓展到文化傳承、哲學理念。醫學人文精神是指在診療關系中,把患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同理心對待,尊重患者的價值[1]。由于醫生與患者的特殊關系,醫生是施救方,患者是被救方,這樣一種地位的懸殊,就要求醫方具有更多的人文精神、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從患者的切身利益出發,幫助和救治患者,不僅包括患者的身體疾患,還包括患者所受的精神苦難[2]。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珍愛每一個生命、關愛每一個患者是臨床醫生仁愛之心的具體體現。說到底,醫學人文精神的精髓就是服務生命。不同于醫學知識、醫療技能的學習,醫學人文精神體現在對患者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的追求與呵護上,包括對患者的生命狀態、疾病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和尊嚴的關注與尊重。醫學人文精神強調患者雖然是患病的個體,但是也有權利追求人格與尊嚴。從學習醫學基礎知識開始,醫學生就需要牢記醫師的職責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服務生命。如果醫生沒有仁愛之心,那就不是合格的醫生;如果醫院缺乏人文關懷,那就不是真正治病救人的場所。在醫學生求學和醫療實踐過程中開展生命教育,是培養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措施。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醫學教育的發展需求,還需要融入醫學人文精神教育。醫學院校該如何給予醫學生更多的精神動力與支持,以幫助他們克服未來的重重困難,這是我國醫學教育面對新時代的發展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3]。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注重學生醫學科學知識結構的建立,忽視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的培養。這不僅表現在人文類課程教學課時分配較少,還表現在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單一。據統計,我國醫學院校人文類課程教學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小于8%,遠低于國外發達國家[3]。此外,人文教學內容枯燥,與時代脫節。醫學院校所開設的人文類課程難以滿足未來醫學生崗位工作需要。
在醫學技術主體化事業中,科學技術得到空前應用,同時也驅使醫學教育陷入對科學技術無止境的追求中。在醫療技術主體化趨勢下,醫院似乎變成各種新技術、新設備組裝的龐大醫療機器。在高科技大規模應用過程中,醫生個體的作用變得渺小,技術引發的不良后果及其因果責任也變得模糊不清。這是醫學人性偏移、技術主體化的危害。同時,隨著醫院進入資本運行行列,私立醫院由于資本的逐利本性,必然導致醫療的無限擴張。公立醫院因為政策因素,醫院的持續發展依賴于醫療盈利模式,也導致一些過度醫療現象的發生。而這些因素使現代醫學將治病與救人割裂開來。當醫生選擇決策的信條是科技進步或是成本效益,而不再是以人為本時,這樣的醫療環境中人文精神將不復存在。
生命無價,我們應為患者提供有溫度、有人情味的治療,而不是冷冰冰的醫療物質幫助。醫學人文教育應始于新生入學之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心中充滿激情與渴望,帶著求知向上、救死扶傷的崇高理想。這時正確引導醫學生的精神追求,可能為其一生的醫學事業奠定人文精神基礎。在現代醫學教育中,無論是動物實驗課還是人體解剖課,都是生命對生命的付出,生命對生命的服務。教師應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使其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動物的生命還是捐獻者的遺體,都在默默地為醫學發展做出貢獻。
醫學生進入臨床后,經常和患者一起面對疾病和死亡。在長期臨床工作中,醫學生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無力感與挫折感。這時,醫學生應認識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需要以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醫學生需要以豁達與寬容的心態去面對患者。“偶爾能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帶著謙卑而慈悲的情懷闡釋了醫學核心的價值。醫學生要避免對現代醫學的盲目樂觀,此外應加強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通過正確歸因,增加自我調適,在挫折中學會正確面對危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服務更多的生命。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學習努力,磨礪心智,才會具備人文精神。
在許多疾病的終末期,現代醫學已束手無策,這時醫生應對患者采用臨終關懷,為生命的離場做好準備,幫助患者在生命結束時獲得平安。不僅如此,還應思考如何把逝者的愛留給他的家人、留給更多的人。
醫學人文精神的3個層次[1]:首先是醫學法律法規層面的教育,這是醫學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底線,醫學生必須依法行醫。二是醫學倫理層面的教育,這是人文系統中最具操作性層面的教育,教育學生嚴格遵守醫學倫理和社會共識的道德準則,其中包括尊重患者自主選擇權,堅持以防止或減少對患者的傷害為宗旨,一切醫療活動要以有利于患者為前提。第三個層面則是人性化層面,真正表達醫學人文對健康和生命的主動關愛,體現醫學仁愛精神,是醫學人文從表層向深層的轉化,是醫學人文精神由外至內的深化。醫學人文教育應從這3個方面同時著手,在醫學生心中種下敬重生命、服務生命的種子。
臨床實踐是醫學生將人文精神轉化為醫療服務的重要場所。醫學生不僅需要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轉變為服務治療的工具,更要把對患者的關心幫助與愛傳遞給患者,給予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4]。醫患雙方在面對疾病時,應是醫生陪伴患者共同面對疾病,醫生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患者選擇和接受最好的醫療,幫助患者走出困境。醫患合作,肩并肩共同戰斗。
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人文精神內容和訓練方法需要落到實處,要重視臨床實踐過程中人文精神內容與訓練方法,將抽象的人文精神內容落實為具體可操作的技能[5]。這些技能包括語言溝通、禮儀形象、醫療行為規范、診療過程中的決策思維技能、醫療文書的書寫規范等[6]。這些可通過良好的人文環境熏陶(臨床教師的言傳身教)和設置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如有計劃地安排醫學生練習醫患溝通技巧;請法律專家授課增強法律意識;還可以通過學習一些專業心理學方法,改善醫患關系。通過一系列人文實踐,讓醫學生在每一次醫患溝通中,發現醫患關系中的問題,提高溝通和理解患者心理需求的能力,掌握解決各種心理問題的技能。最終使醫學生具備現代醫療崗位勝任力,為成為德藝雙馨的醫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