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幼兒園 吳冬浩
專業讀書沙龍是一種嚴謹、深度的讀書交流方式。應以教師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并將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在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之間架起一座有效的橋梁,幫助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用專業的行為去理解、去實踐、去改革。
下文以圍繞“教師觀察”為主題開展的四次讀書沙龍為例,從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出發,探討如何通過共讀、研讀、精讀、再讀等讀書交流模式促進教師的實踐反思,實現教師先進教育理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
經調查發現,有部分教師在工作中因為各種原因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更新變少,沒有持之以恒的專業閱讀習慣,長此以往知識面就會變得狹窄、專業理念變得滯后。在推進教師專業成長之路上,縱然有專家引領、進修培訓、園本教研等多種途徑,但讀書是最持久、最有效、最扎實的方式。開展系統的讀書沙龍活動,將讀書與園本教研有機結合,梳理適合不同水平教師的“書目清單”,促進教師制定有系統的讀書計劃:按照個性需求對照書單進行選讀、共性需求通過聚焦問題開展共讀,讓教師充分感受專業閱讀的重要意義,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專業支撐,從而獲得強烈的成就感。
比如,圍繞“教師觀察”這一主題,在第一次讀書沙龍中教師們共讀了辛迪莉·維拉瑞爾的《向兒童學習》一書,接著展開讀后感分享。
一位教師說:“‘牽手等待’這個小故事讓我領悟到幼兒園教師工作雖千頭萬緒,但兒童始終是我們關注的中心,一日生活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有值得我們去觀察、發現的價值和意義。”
另一位教師說:“我看到了很多似曾相識的畫面,看到了一日生活中老師們對孩子們無處不在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對照作者的做法,我才發現自己錯失了很多教育契機……”
教師的讀書感受正是做好有效觀察的前提。當教師們的話題回到“觀察”上時,教師明顯能抓住要領,結合書中的內容,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從幼兒的情緒、經驗、學習品質、學習習慣等多個方面開展分析和解讀。
問題式的共讀,促進教師有意識用專業的眼光去理解幼兒、讀懂幼兒。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然而,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讀書、不會思考,那等于身入寶山空手而返,失去了專業閱讀的意義。教育是需要理解的,教育的理解水平決定了教育的實施水平,這就需要教師“閱讀+思考”,這樣教育才能走向深入。開展案例式研讀,借助一些優秀的案例,讓教師進入一種研究的閱讀狀態,不僅要讀通讀懂,更要思考案例背后的價值意義,在研究中達成智慧理解、促進智慧實踐。
如,圍繞“教師觀察”主題,第二次沙龍研讀一篇關于幼兒戶外建構的持續性觀察記錄,通過三個問題引發教師的思考:第一問,案例中的教師從哪些角度進行觀察分析的?透過文字發現教師的觀察涉及到兒童的數學經驗、合作交往、創造想象、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個方面;第二問,哪些指導策略有效支持幼兒的建構游戲走向高水平?經過研討總結出:幼兒豐富的經驗、開放性材料的投入、恰當的游戲介入、游戲經驗分享等等;第三問,在案例文字梳理的方式上,你學到了什么?教師們總結發現:一篇完整的觀察記錄必須有“案例的白描、理論的支撐、科學的分析、有效的策略”四大方面。三個問題、三次不同角度的閱讀,讓教師帶著問題去研讀,用專業的視角去解讀,用理性的思考去梳理,根據自身需求博采眾長,使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教育高峰,尋找最佳的實踐策略,從而加速自身的專業成長。
書海茫茫,很多教師讀書大多是蜻蜓點水、囫圇吞棗,長時間采用這樣泛讀的方式,讀后也只能有不太深刻的印象。對于必須精心研究的內容采用精讀的方法才能不斷地提高閱讀效果,豐富教育素養,促進教師專業較好發展。在讀書沙龍中針對難點內容,以思維訓練游戲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互動,既能改變枯燥、沉悶的讀書形式,讓讀書沙龍的氛圍變得輕松、愉悅,又能幫助教師進入深度精讀,深入理解專業知識,習得必須的專業技能。
如,圍繞“教師觀察”主題,第三次沙龍活動以德布·柯蒂斯和瑪吉·卡特的《觀察的藝術》一書為參考,用幾個小游戲輕松學習觀察技巧。
第一個游戲:觀察圖片“打電話的人群”,兩分鐘后把圖片拿走,描述在圖片中看到的一切。交流時發現大家的關注點各不相同,有觀察男女數量、姿態,也有觀察神情的。可見,每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觀察幼兒時應該先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鏡”;第二個游戲:兩兩結伴背對背搭積木,一人完成一個設計,向“你”的同伴講述“你”的設計。教師們聚精會神,配合默契,通過游戲體驗到:講述的細節越具體,就越可能成功發出“指令”,同理推之,觀察的時候越細致,就越能走進幼兒的世界;第三個游戲:觀察一段幼兒活動的錄像,并在紙上分列兩個條目“描述”和“解釋”:“描述”是真實發生的細節,“解釋”是教師所理解的可能正在發生的一切,幫助教師建立一種理性的觀察思維模式,清晰地梳理“看到的”和“想到的”內容。
三個游戲的互動,將教師的閱讀推向了深度,讓教師更敏于觀察、勇于探究,真正從“精讀善思”走向“學以致用”。
在教育研究過程中,教師讀書與實踐相脫節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脫離實踐的讀書者教育視角勢必狹隘,與“以人為本”的理念相脫節。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是思想的真理。”如果說讀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那么實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因素,一位優秀的教師=“閱讀+反思+實踐”。
浸潤式再讀就是回歸教師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將研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效地滲透在實踐中,使之轉換成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
在圍繞“教師觀察”主題進行的第四次讀書沙龍中,教師來到晨間體鍛現場,對大班“小車體驗區”中的幼兒進行觀察解讀。教師們從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動作發展情況、解決問題的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創造能力等項目中選擇一個作為觀察視角,綜合運用前三次沙龍活動中的專業知識、技能展開現場觀察記錄的挑戰。
有的教師運用“描述和解釋”的方式梳理觀察思路,正確解讀幼兒行為背后的意義;有的教師從材料的選擇上發現幼兒對四輪平板車、二輪平衡車的選擇頻率很高,而對扭扭車、踩踏車選擇頻率較低,可見材料的百變性、挑戰性直接影響幼兒的運動興趣和探究欲望;還有的教師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對幼兒推車、蹬車、手臂滑車等動作的發展水平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和解讀,在科學解讀的基礎上再思考如何提供進一步的支持策略——教師在實踐中以閱讀內容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實現了對閱讀內容的再理解,真正使專業閱讀成為教師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專業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讀書沙龍的開展,擴大了教師專業閱讀的寬度和深度,豐富了教師專業閱讀的路徑和方法,提升了教師教育研究的能力,加速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幼兒園將繼續圍繞“專業閱讀”探索更有效、更多元的教師閱讀策略,讓“專業閱讀”成為研究型教師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