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口的城市流動頻率持續提高,規模也日益增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群體,他們進入城市后,由于與流出地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會在不同程度上面臨城市的社會適應問題。鑒于此,選取蒙古族為研究對象,簡要分析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適應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并對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介入進行探討。
關鍵詞: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社工介入
中圖分類號:C92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087-03
蒙古族城市人口流動,不僅是蒙古族人口從牧區或農區向城市的空間性流動,更包含蒙古族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的生活交往。與一般性流動人口相比,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除了共性的社會適應問題外,還有一些蒙古族特殊民族特性的其他問題,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衣著、飲食、交通、教育、語言、風俗習慣等面臨著改變。可以說,大量的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在給流入城市的建設增加新的勞動力的同時,也可能給城市帶來民族關系的調整和融合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可能影響到流入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甚至破壞流入地的安定團結和社會和諧。作為一個助人的專業,社會工作以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用特有的人文關懷和生命力給予處于弱勢地位的案主一定的幫助。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在城市適應中面臨著成為一種新的弱勢群體的風險,社會工作恰恰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社會適應問題,整合社會資源,在他們的社會支持網絡的重新構建方面發揮專業優勢。
一、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的問題表現
(一)經濟適應性方面
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由自給自足的放牧生活轉為農業生產或其他非牧產業時,放棄了熟悉的生產生活技能,原本所精通的生產體系無法適應新的生產生活,產業結構和收入結構比較單一。大部分的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分布在第三產業,從事勞動強度大但工資收入低的工作,以商業、餐飲業為主,由于民族特性,許多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從事與蒙族傳統文化有關的工作,比如蒙族特色飲食的餐飲業、蒙族服飾的特色專賣店等。從收入來看,他們的普遍收入在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之下,而且逐年的積累使得這種經濟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
(二)社會適應性方面
在住房方面,相較于原本的居住模式,他們被迫舍棄了“蒙古包”等傳統的居住方式,轉變為順應城市生活模式的樓層房屋,在經過一段適應期后,大多數蒙古族人口可以適應,但是一些情感性的群體,比如老年群體,會懷念從前的居住模式;在語言方面,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原本日常生活以蒙語交流為主,進入城市后,更多地需要用漢語進行交流,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大多漢語水平不高,在經濟交易、生活交往中存在交流障礙;人際交往過程中,更愿意與自己的親屬、老鄉交往,交往網絡仍舊以血緣和地緣為主,而與城市中的漢族交往較少,大多只限于必要的經濟和生活交往,情感性層次的交往較少,并沒有建立相對穩定的交往網絡。而且他們的空閑娛樂生活沒有顯現出現代城市生活的特征,大多單調貧乏,在一定程度上被隔離在現代城市生活之外。
(三)心理適應性方面
不同年齡的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心理適應情況不同,年齡較小的由于牧區或農區生活的經歷較少,會更愿意接受比較繁華的城市生活,社會適應和心理適應能力也相應較好。年齡較大的,生產生活的壓力較大,對城市的歸屬感較低,在時常的懷念故鄉的壓抑和在城市的被剝奪感中有著深深的失落感,他們的心理適應狀況并不理想。經濟生活的適應性和社會生活的適應性都會影響到心理的適應性,經濟收入的不理想、社會交往的不順暢都給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帶來孤獨感、壓迫感、被剝奪感、悲觀等的情緒,不利于城市歸屬感的形成。
二、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社會適應問題的影響因素
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社會適應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自身的內部因素、社會制度、文化等的外部因素。
(一)內部因素
1.自身適應能力較弱。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大多來自牧區或者農區,習慣了牧區生活或者農業生活的他們,在面對不同于以往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時,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每個群體的適應能力不同,青少年適應能力較強,壯年、老年的適應能力較弱。這也與每個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個體的性格有關,性格開朗者可能更樂于且更快接受新的文化,反之,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
2.文化水平的限制。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在牧區或者農區時,當地對教育的不重視,使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進入城市后,缺乏在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市場經濟理念和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法律意識,可能會對城市生活相關政策了解不足,無法在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城市競爭中形成優勢。而且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可能在擇業的過程中受到擇業單位的拒絕,無法勝任經濟收入較高的工作,從而影響經濟的適應性。
(二)外部因素
1.頂層政策不完善。城市勞動力市場機制的不夠完善,限制了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就業選擇,使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很難找到喜歡并愿意從事的工作,在勞動關系和勞動保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弱勢邊緣地位。而且有一部分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是由于生態移民和禁牧政策而“被迫”由牧區遷向城市的,在這一工程中,政府的政策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牧民的經濟適應性問題;在城市蒙古族流動人口已達到一定規模后,城市的蒙古族民族教育卻相對遲緩,使得蒙古族子女無法學習自己的蒙族文化,政府對民族教育的投入不足,相關的傾斜政策不是很完善,使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得子女無法順利地傳承蒙古族特有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可能造成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逐漸消逝。
2.社會環境下民族文化的摩擦。蒙古族傳統文化蘊含著游牧民族幾千年形成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與城市特有的現代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別。蒙古族流動人口遠離了傳統的蒙古族文化圈,在與城鎮定居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由于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特有的蒙古族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等的不同,以及與其他民族間缺乏了解。在融合前期,城市本地居民對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可能會對其采取偏見的態度,使雙方的社會關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由于民族性格、民族處事方式的差異,可能會將一些本意友善的行為誤解為惡意的沖突,阻礙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社會工作對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社會適應問題介入的探討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可以以一個“非政府”的第三方的身份與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進行平等的交流,提供專業的服務,與之建立良好的服務與合作關系,為受助者充分賦權,可以推動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落實,緩解雙方的利益與非利益矛盾。社會工作者也可以為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在政府、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當地潛在的支持網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
(一)角色承擔分析
1.政策推動者。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研究結果為政府獻計獻策,推動政府外來城市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和本地城市居民擁有合法的社會保障權利。比如切實保證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兩免一補”政策,對家庭貧苦的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予以一定的補助,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適當向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教育傾斜,提高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下一代的綜合素質,為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推動政府逐步建立健全覆蓋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范圍的城市低保、戶籍管理、醫療衛生、義務教育等制度,消除體制性的障礙;推動政府加大對社會工作教育的建設力度,加大對民族地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投入,培養專門的民族社會工作人才,健全社會工作機制。
2.服務提供者。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給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一個合理的社會政策咨詢服務,充分保障他們的知情權,使得他們可以更有效、更及時地了解關乎切身利益的相關政策,為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社區的生活打下基礎。社會工作者作為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與政府兩者之間的連接人,可以有效地緩解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和政府、當地居民的沖突,化解社會矛盾,保證所流入地的社會穩定。社區可以聘請具有法律知識的社會工作者,為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提供一定的法律咨詢服務,作為案主的平等的支持者,社會工作者的知識儲備可以很好地發揮出來。同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鼓勵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并做出決定,給予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必要的支持和建議。通過在社區中展開培訓服務,幫助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掌握新環境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使他們習得一技之長,適應新的生產生活。而且應鼓勵有困難的案主在接受了初步的幫助之后,逐漸自強自立,做到自我發展。
3.利益協調者。社會工作者在收集到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某些方面的需求后,可以積極與政府以及相關項目部門溝通協調。比如對于當地企業,由于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適應工業技術生產的能力不足,培訓成本較高,一般不愿意接收他們,社會工作者可以作為中介在其中進行協調,與企業進行合作,比如為企業進行員工培訓,進駐企業開展組織社會工作等,為他們爭取一些資源。
(二)三大工作模式的宏觀運用
1.個案工作。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在面對經濟、社會、心理多方面的壓力時,除了在社會交往網絡中表述自己的情感,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表述出來。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個案工作方法,在與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個體接觸后,了解他的基本情況,評估其問題所在,制訂相應的服務計劃,對其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引導有需求的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個體合理地表達他的問題和想法,運用相關的工作技巧引導有情緒問題的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個體進行情緒的釋放,幫助其走出困境。社會工作者在了解了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需求后,可以與政府相關人員進行溝通,使之做出相應的措施。
2.小組工作。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案主需求組織年齡、性別、自信、成長、就業、政策法律知識、城鎮生活技能、日常漢語學習等比較實用的且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樂于參加的、可以切實有效提高他們生活幸福感的主題活動。比如日常漢語學習小組,社工可以與蒙漢語皆通的老師一起教授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學習漢字和漢語,以應對日常生活中交往和其他社會活動;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互助成長小組,選取部分代表,協調處理城市社區中的民族矛盾和糾紛,互相幫助;蒙古族文化活動小組,鼓勵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參與社區的民族文化建設,對本地居民宣傳蒙古族特有文化。
3.社區工作。社區工作主要是解決社區問題,整合社區資源,培養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推動社區的發展。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進入城市社區之后,本地的城市居民可能會對他們抱有不認同的態度,認為他們會對本地社區帶來安全等問題,存在排斥和抵觸心理,這不僅會影響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生活信心,還可能造成他們與本地城市居民的矛盾與沖突,影響社區穩定。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方法和理念,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城市民族社區的特性,與機構、政府開展合作,探索蒙古族居民與流入地本地居民互相協調的綜合城市社區。社會工作者可以改善社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恢復、發展蒙古族民族文化,促進蒙古族文化的傳承。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蒙古族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習俗、服飾等社會文化實踐活動的宣傳和開展,強化本地城市居民對蒙古族文化的認同,增強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信心和社區凝聚力,建立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的社區認同和歸屬感,促進社區整合。還可以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中,適當地加入文化,比如裝飾、彩繪等。
四、結語
蒙古族城市人口流動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人口流動問題,它會影響到流入城市當地的社會和諧,影響到民族的安定團結。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作為一個特殊的邊緣群體,他們中的大部分處于城市社會的底層,只有在民族風俗、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價值觀、價值觀念、知識技能、社會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不斷進行調適,才能夠實現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雙重進程,否則就無法適應社會主流文化和現代城市生活。社會工作者在聯合各方資源的條件下,增強流入地城市居民的包容度,在城市社區中宣傳文化多元的價值觀,引導蒙古族城市流動人口與當地城市居民的交往互動,既可以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在新時代中的作用,還可以改善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銘敏.資本建構: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2]? 蘭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社工介入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4.
[3]? 丁欣翠.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適應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4.
[4]? 李林鳳.社會工作視野下的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1):51-56.
[5]? 張紅.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適應與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6]? 宋相奎.城市社會空間結構轉型下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volved in Social Adapt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Mongolian Cities
XING Li-ting
(Taiyu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urban mobility of populations are also increasing.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 special kind of group.After entering the city,they will face the problem of urban social adaptation to varying degrees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outflow area.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Mongolia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briefly analyzes the social adaptation issu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ongolian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and puts forward some explorations using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methods to intervene.
Key words:Mongolian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adaptation;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責任編輯 偉 力]
收稿日期:2020-09-07
作者簡介:邢麗婷(1992-),女,山西原平人,助教,從事社區社會工作、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