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正在步入“大智移物云”時代,大即大數據,智即智能化,移即移動互聯網,物即物聯網,云即云計算。“大智移物云”時代影響著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影響著財務工作方式。新時代會計職能和會計核算方式、數據傳遞的便捷性等都與傳統會計有所差異。我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財務人才,學生畢業后流向各類企事業單位、銀行、其他金融機構等各類單位,為社會經濟發展增添了重要的力量。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對我國的整體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跟隨國家政策,響應市場要求,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刻不容緩。一方面,根據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部署和《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教職成[2019]6號)等文件精神,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高職院校應該積極試點“1+X”證書制度,在學歷證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考取X證書。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貼近市場辦學,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體系都應該隨著新時代國家政策、市場的需求而動態調整。基于此,針對高職院校在“大智移物云”時代的會計人才培養變革方式給出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大智移物云”時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變革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111-02
一、研究背景
我國社會正進入一個“大智物移云”時代,“大”即大數據,“智”即智能化,“移”即移動互聯網,“物”即物聯網,“云”即云計算。在這個時代,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揮空前的巨大作用,網絡包羅萬物。個人通過電腦,手機等各種媒介信息觸手可及,新聞信手拈來;不用攜帶鈔票、銀行卡,拿著手機就可以掃描二維碼支付;單位或個人可以通過京東商城、淘寶、亞馬遜等線上購物,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東西;銷售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拉近與客戶之間的距離——單位運營方式,財務核算方式等都在受“大智移物云”的影響發生著變化。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在變革中取勝。因此,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管理理念等都在動態調整變化。作為高職院校,擔負培養人才,為社會輸入人才的重要使命,應該根據國家政策,市場變化及時做出動態調整,培養緊跟時代步伐,符合市場需求,更好服務企業等各類會計主體的新時代財務人才。
二、“大智移物云”時代對會計工作的影響
1.“大智移物云”時代深刻地影響著財務工作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會計信息記錄、計量、列報的便捷,一些程序化的會計信息采集、記錄等都可以采用程序化的電算化工作來進行,比如財務智能機器人目前在我國審計、財務工作中都已經開始應用。智能化會計服務確實大大提高了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社會成本支出。比如,通過智能化財務機器人處理程序化的會計工作,單位的財務人員的需求也會減少,節約了人工成本。而財務人員可以提高技能、強化服務處理更復雜的事項,比如財務分析、管理決策,以及控制財務機器人等各項不能完全由機器代替的工作。
2.我國存在各種會計主體,比如行政主體、事業單位、企業、金融機構等。拿企業來說,企業規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財務管理水平。如果是處理初創期或規模很小的公司為了為企業節約成本,創造更多利潤,更喜歡把財務外包出去。這樣經過外面專門的記賬公司或財務公司進行會計核算、代理納稅申報等也可以確保財務工作質量。而社會中的各類記賬公司或財務公司也在考慮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方面進行更智能的電算化配置,比如購買我們現在比較推廣的財務共享服務或者財務機器人等各類更智能化的財務服務。像財務共享服務或財務機器人,或者智能財稅服務等在進行業務處理的時候相比人工操作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有效降低出錯率,可以很好地提高社會的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
所以,大智移物云時代,對會計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會計核算人才培養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如果高職院校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財務工作,不轉變人才培養思維,將會使輸出的會計人才不適應各單位會計主體會計工作的需要,影響我國會計工作的發展。
三、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沒有緊隨國家政策,緊貼市場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目標上。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仍側重于會計核算技能的培養,沒有向財務管理、財務分析、管理決策等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向偏移。目前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可以從事會計處理、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例行的會計工作,也可以利用金蝶、用友等電算化軟件進行業務信息輸入、生成憑證、記賬,對賬、結賬、生成報表等操作。但是財務分析、管理決策等能力薄弱,以至于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好地實現會計管家的作用。
2.課程設置上。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傳統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比如財務會計實務、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等課程,沒有體現國家2019年倡導的試點“1+X”證書制度;也沒有體現市場已經在開始推廣的智能化財務像財務機器人、財務共享服務等知識的學習。學生通過現有課程體系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會計核算,簡單的會計分析,不能適應現在高速發展的現代化智能化的會計工作。一方面,理論課程設置缺少會計前言的理論知識,同時也缺少計算機信息技術,比如智能估值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學習,不利于學生培養創新意識,不利于學生適應新時代會計工作;另一方面,實踐課程大多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學習金蝶、用友等財務軟件的應用,缺少最新的會計核算軟件,比如智能財稅、財務共享服務等軟件的學習。
3.授課方式上。受疫情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實行線上教育。線上教學一方面幫我們解決不能去教師上課的困難,另一方面也發揮了線上教學自身的優勢。比如,線上教學資源像視頻、PPT課件等可以重復觀看,學生可以靈活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多次學習吸收。同時,線上教學也可以利用騰訊會議、QQ屏幕共享、釘釘軟件等開展直播功能。特別是釘釘軟件直播可以無限期回放確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解決第一次聽不懂,記不住的難題,學生可以多次循環播放。而我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多門課程,大多課程都采用教室或實訓室里面授學習。有些課程像創新創業理論、行業講座等課程可以考慮采用慕課或者直播的方式請對該領域更深入了解的專家或學者不受地域、時間限制地給學生傳授更有針對性的知識。如果一味只是采用教室或實訓室授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
四、“大智移物云”時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變革
針對以上情況,為適應“大智移物云”時代的發展,緊隨國家政策,緊貼市場需求,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以下調整。
1.將思政內容融入會計專業課程教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傳授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教學可以在傳授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一方面,傳承弘揚我國優秀會計傳統,與時俱進,學習最新會計知識;另一方面,培養財務人員良好的職業素養,樹立青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維護社會良好經濟秩序等作出貢獻。
2.緊隨國家政策,注重培養與發掘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將“1+X”證書融入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在會計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比如可以增設財務共享服務課程,智能估值技術等課程,或者添加財務共享服務實訓環節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學習最新的會計應用,掌握必要的會計技能,培養復合型創新性人才。
3.與市場需求相適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向財務分析、管理決策等職能偏移。在課程設置上增加管理會計、財務報告分析、風險管控、經營管理、績效評價、語言溝通等相關課程的設置或學分,培養復合型管理型會計人才。課程設置、教學設計等各方面注重學生的職業素質、綜合財務技能、分析管理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4.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可以考慮教學方式改革,比如采用混合型教學模式。大部分會計核算、會計實踐課程可以采用線下教室學習。教師親臨教授,一方面可以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教師的監督下學習思考,不至于出現網絡那邊線上教學播放著教學視頻,而學生去做其他事情的現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師生交流互動的有效性,面對面的交流互動遠比網上聊天區打字或者連麥語音溝通更有效。傳統的線下教室或實訓室上課有不可替代的領統性,真實且專注、專業。這是我們幾千年的優秀教育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有效利用。但考慮到部分課程高職院校受地域或其他限制,或者其他地區有更好的講授資源,學校也可靈活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單調的教室或實訓室上課的形式。學生在不同的教學領域新奇感增加,會有效降低所有課程都在教室或實訓室上課的疲倦感。其次,如果有比線下更好的教學資源帶給學生學習,更能促進優秀會計文化、知識、技能的傳播,有利于新時代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綜上所述,“大智移物云”時代已經到來,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影響著我們現代會計工作方式。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要與時俱進,緊隨國家政策,緊貼市場辦學,動態調整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才能培養出更符合市場需求,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騰躍民,張玉華,肖綱領.高職專業“課程思政”的“道法術器”改革[J].遼寧高職學報,2018,(8):53-61.
[2]? 楊舒.大智移云時代對企業財務會計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財會學習,2019,(4):115-116.
[責任編輯 曉 群]
收稿日期:2020-04-27
作者簡介:張靜(1984-),女,山東臨沂人,助教,碩士,從事財務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