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2020年的中國樓市調控正呈現出明顯的兩級分化。
7月15日上午,深圳市住建局等八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提出八項措施,涵蓋限購年限、信貸、稅收、豪宅稅等方面內容,堪稱深圳史上最嚴樓市調控政策。
其中,深戶家庭和個人首次被加上購房門檻,要求提供三年社保或個稅證明;對購買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豪宅稅“重現江湖”,恢復144平方米的面積要求,成交總價門檻升至750萬元;稅收方面,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征免年限由2年調整到5年。
深圳樓市調控收緊的“靴子”已然落地。
對于深圳升級樓市調控政策的影響,上海中原地產市場部分析師盧文曦書面回復《中國品牌》雜志社記者,深圳樓市新政壓縮了樓市投機空間,預計成交量將出現縮水。雖然金九銀十成交量還有機會繼續攀升,但是高度有限,如果沒有達到市場預期交易量,不排除此后成交價格也出現小幅下挫。
恢復總價標準的豪宅線
目前深圳的普通住房標準只考慮了容積率和面積兩個指標,目前從深圳升級調控政策來看,享受優惠政策的普通住房應當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住宅小區建筑容積率在1.0(含)以上;單套住房套內建筑面積120(含本數)m以下或單套住房建筑面積144(含本數)m以下;實際成交總價低于750(含本數)萬元。
這次政策出臺還包括:普通住宅的標準再次修訂,750萬元以上的物業被定義為豪宅,按照這個標準,100平米的物業,單價7.5萬元以上均是豪宅;120平米物業,單價6.2萬元均是豪宅;近期漲價幅度高的片區豪宅量增多,交易稅費會隨之增加。“豪宅稅”重啟,定到了750萬元,比上一輪的豪宅稅標準要高了很多。
這一政策明確界定750萬元以上的住房為非普通住房,這意味著深圳2019年11月11日取消的“總價標準的豪宅線”,又恢復了。
抑制豪宅市場
近年來,深圳各種利好接踵而來,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先行示范區,外界對深圳經濟基本面進行重估,由此,深圳樓市進入明顯上升通道。
尤其是,深圳2019年11月11日取消的“總價標準的豪宅線,也就是取消“豪宅稅”后,讓整個存量房的流通速度明顯上升,也導致二手房價格上漲過快,部分熱點片區熱點樓盤出現新房搶購、二手房掛牌價虛高等現象,成為社會熱點。
五一期間,《中國品牌》雜志社記者電話咨詢過深圳東部一大新盤房產中介,前段時間,他所在項目推出30套123平方米四房,有些購房者八點左右就來到樓盤,大約到了中午12點,手機銷控表上的大戶型已經有被紅線覆蓋,從看房到成交,“豪宅”成交很迅速。
部分住宅將恢復“豪宅稅”,這對市場有一定的打壓力度。在深圳市場人士看來,對750萬元之上、位于福田中心區、寶安中心區、南山、龍華的部分樓盤,影響是很大的,這些區域,特別是學位房的價格經過炒作之后,很多樓盤價格都在750萬元之上,打壓力度還是很明顯的。
放棄炒房幻想
除了微觀層面,“深八條”給炒房者、地產商以及高杠桿者,傳遞了更重要的宏觀信號:必須從全局高度和國家戰略高度看待深圳和理解深圳房地產市場的問題。
深圳在全國城市中,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改革開放的開場就是從深圳出發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是,2020年是深圳特區設立40周年。
深圳人說,屆時深圳市將有一系列的紀念活動,而且,可能有更高級別的紀念活動,這一點,是看待當前深圳樓市走勢非常重要的一個注腳。如果讀懂這個背景,就能理解,“豪宅稅”為何重出江湖。
在深圳以及廣東,乃至全國,都在總結、紀念、學習、深圳特區40年來的實體經濟經驗時,深圳樓市卻頻繁爆出一套房千萬元、投資客在加杠桿買豪宅的新聞。
非常尷尬。
深圳從來不是炒房者的深圳,深圳更不是地產商的深圳,深圳是全國的深圳,深圳是中國實體經濟的試驗臺。
放棄炒房幻想,好好發展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