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俊,王 挺,韋德祥,王燕娟
(上海城建職業學院,上海 201415)
目前,國內職業院校技能競賽遵循“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原則,具有檢驗和展示教學成果、選拔和激勵技能強手、引領和弘揚“尊技重職”社會風氣的作用,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推進器,也是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專業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抓手。技能競賽推動了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促進了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手段的創新,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崗位要求,切實提高了學生專業核心技能,使其樹立了質量、效率、成本和安全等意識[1]。
結合技能競賽項目進行教案設計,采取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以實訓周形式進行專項實踐訓練,重視頂崗實習,鼓勵學生直接參與到實際工作中,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開設技能大賽相關選修課程,使學生有效利用實訓室儀器設備,熟悉儀器作業和常規檢測方法。重視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職業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等[1-2]。
微生物學檢驗是一門研究臨床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病原體檢驗的學科,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主要任務是介紹臨床常見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以及相應微生物檢驗技術,重點闡述臨床微生物學標本的采集和處理、檢驗程序及方法、結果分析和報告。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微生物學檢驗常用儀器,正確配制各種常用染色液、培養基、試劑及消毒劑,學會常用的消毒和滅菌方法,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態、培養、生化及動物試驗基本技術和檢驗方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以往全國衛生職業院校檢驗技能競賽中,學生競賽包括4項內容,即白細胞計數及臨床應用,細菌分離技術、革蘭染色及細菌鑒定思路,血糖測定(葡萄糖氧化酶偶聯法)及臨床應用,形態學檢驗。教師競賽內容包括血常規檢驗(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及應用),細菌分離技術、革蘭染色及細菌鑒定思路,生化檢驗(肝功能測定)及應用,形態學檢驗及骨髓片觀察診斷[2]。目前,我院第二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實訓內容均與競賽項目有一定融合,如革蘭染色及細菌鑒定已經納入病原生物學實訓教學,形態學檢驗內容已經納入寄生蟲學教學,其中部分內容由外聘教師授課,需要及時溝通。
2019年第六屆全國檢驗技術職業技能競賽增加了免疫學檢測項目,形態學部分也針對臨床應用進行了相應改革,革蘭染色要求在鏡下找到細菌后根據血清學檢驗、生化檢驗等(提供照片)進行進一步鑒定,既檢驗學生動手能力,又檢驗邏輯思維能力,全方位考查學生理論和操作知識掌握情況。
根據競賽項目的變化,我們對微生物學檢驗課程教學方案進行了改革,具體如下。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我們將微生物學檢驗課程理論和實訓課時調整為1∶1,實訓課時由原來的33課時調整到現在的48課時[3-6]。(2)融合教學資源。以競賽使用的形態學圖庫為基礎,結合微生物學檢驗課程整合臨床圖庫,豐富教學資源。(3)提高師資水平。在準備競賽過程中,教研組成員不斷探討、合理分工,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在指導學生參賽過程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思并解決,實現教學相長。另外,競賽還為教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微課制作、課程設計和實際操作來提升教師綜合能力,達到以賽促教的目的[4,7-9]。指導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操作技術、較好的臨床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在指導學生操作過程中解決存在的問題[10-12]。
我們對2016級、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2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73.7%的學生愿意參與檢驗技能競賽選拔,89.3%的認為競賽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緊密,85.3%的認為競賽有利于專業課理論學習,91.8%的認為有利于專業實訓,83.6%的認為有利于將來就業。可以看出學生對技能競賽與微生物學課程教學相融合認可度很高。另外,我們也對15所醫院的29名醫生進行了調查,87.6%的醫生認為競賽內容很貼合臨床需求。
因此,針對目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一年一度的校內和全國技能競賽,有必要將競賽與微生物學檢驗課程教學相融合,以賽促教,工學結合,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臨床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