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娣

摘 要:產業轉移是一國經濟發展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自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政策,我國加工制造產業迅速發展,堅定地支撐和推動了經濟的飛速發展,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形式。然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轉移性特征,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部分地區的各種生產要素無法再滿足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的需要,跨國公司開始向東南亞地區進行產業轉移。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邁向世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及可遇不可求的契機。本文通過對國內生產環境和國際發展趨勢中有關產業對外轉移政策的提煉,結合行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進行轉移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一帶一路;勞動密集型;生產轉移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簡稱,旨在使我國與沿線的地區和國家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系,進而推進和加速地區間和國家間的友好交流及政治經濟方面的聯系,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的效果;與此同時,也能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全面更新升級,帶動多種產業的興起,有效縮小我國多地區間的差距,加速地區間的平衡。截止到2019年底,已有16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訂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產生的貿易額高達6萬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一帶一路”官方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等平臺公布的數據來看,目前我國有將近65%的投資分布在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自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促進國家工業化的發展,此時歐美一些國家也看好中國人口基數大、工資水平低等優勢,大批外資企業將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中國設立工廠加工生產,中國的主要勞動力都參與到了社會生產當中,就業率得到了質的提高,國家經濟也得到了快速增長,轉移到我國來的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自身也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其間,我國工、農及服務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表現尤為突出。2001年中國加入WTO,對外開放節奏進一步加快,也更加全面地參與到國際社會的分工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更加繁榮,如一些跨國公司不斷將其財務數據處理中心、軟件調試中心、電話客服中心等部門轉移到中國來。中國也進一步抓住機會利用外資,實現了市場和資源的完美結合,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知識,同時也實現了產品的大量出口。
三、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當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利用改革開放政策優勢以及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趨勢順利完成了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經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雙重任務——轉型與升級。國務院在2015年頒布了一項戰略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其核心內容就是要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方針之一就是強調通過產業調整轉變為制造強國的重要性,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升級提高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在空間區域上的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集群。為了更加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印發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2016-2010)》,其中詳細標明要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要形成至少40家左右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中心,以此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開拓國際交流與合作。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
自2012年以來,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開始出現減少的趨勢。從2012年開始,中國16周歲-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近1500萬人之多,且每年都呈減少的趨勢。劉易斯拐點的出現致使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地區甚至出現“用工荒”、“用工貴”的現象。根據國務院辦公室公布的信息可知,每一百個人里面工作人數占比,20世紀50年代是62人,60年代這個占比量下降到50人以下,自8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開始出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從2010年開始,每一百個人里面工作人數的占比開始不斷下降,原本擁有的人口紅利逐步下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利潤不斷下降。而且,近年來土地和環境成本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這些因素都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的加工生產成本上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的另一“催化劑”。“中等收入陷阱”這一名詞首次出現是在2006年,由世界銀行提出的。世界銀行將全球200多個地區和國家依據年人均GDP收入的高低不同將其劃分為五個階段,即高收入階段、中高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中低收入階段和低收入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國年人均GDP收入只有300美元左右,屬于低收入階段,在21世紀初時,年人均GDP收入達到了8000美元,此時步入了“中等收入階段”。如下表所示,從2014年至2017年我國人均GDP收入一直停留在原有階段。那么,如何順利跨越這個階段,實現中高收入階段甚至高收入階段是現時期我們發展經濟要思索的問題。因“人口紅利”、土地資源等一些優勢的喪失,使得我國境內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進而擠壓到企業的利潤收入,這就會造成經濟整體發展狀況的下降。所以,要平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就要激發創新活力,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生產結構,進而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有利于生產結構的調整,有利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度,進而實現經濟平穩增長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國際產業轉移已進入到第二階段,東南亞和非洲等產業轉移承接國家或地區正在不斷地崛起,低附加值的產業開始由中低端國家和地區向東南亞市場轉移,高端技術型產業開始逐漸向歐美地區回流。自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二百多年的歷程表明,除了資源型的大國之外,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經驗都是,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勞動力大量就業,然后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來驅動發展,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從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諸多的國際經驗也表明,在國民經濟低收入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提高就業率的關鍵,也是推動經濟體進入經濟起飛階段的關鍵。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著名學者劉易斯在他的代表作《國際經濟秩序之演化》中最早提出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現象,并對其進行研究。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學者不斷地發展與完善、研究與總結,得出了產業轉移的規律:第一階段先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第二階段由發展中國家向更低層次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四、東南亞地區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
筆者通過搜集資料、查閱文獻及總結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參考“一帶一路”官方網站公布的已同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一覽表,現將下文中要研究的東南亞國家范圍定為: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大多數為傳統型的農業國,工業發展比較緩慢,工業基礎也相對薄弱,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于該地區工業化的發展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會激發當地的創造活力。再者,東南亞地區經歷了兩次金融危機后,也急需要發展經濟、發展生產,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東南亞各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的前3個月,中國的東盟貿易總值達4165.5億美元,同比增長3.8%,東盟已完全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2020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投資額達到62.3億美元,同比增長53.1%,占同期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總額的76.7%。由此也可看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不斷深化,雙邊貿易關系更加向好。
東南亞各國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以下優勢:
1.勞動力成本低
勞動力成本的高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對于勞動力需求量大、利潤微薄的企業來說影響更大。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來說,勞動力成本即職工工資是跨國公司考慮是否對該地區進行投資和轉移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東南亞地區的工人工資水平較低,東南亞國家各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工資水平與中國相比,優勢非常的明顯,根據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東南亞地區各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工人工資只有中國工人的1/2或者1/3,這種低價的勞動力成本極大地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進行轉移。例如在柬埔寨,該國10歲-35歲的人口超過其總人口一半,勞動資源充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制造業平均工資月薪約為700美元,而柬埔寨將制衣、制鞋業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后也才達到月薪170美元,柬埔寨的制造業從業者月薪只有我國的1/4,非常具有投資吸引力。
2.營商環境適宜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經商容易度排名表可知,在東南亞地區的大多數國家經商比中國更為容易,因此東南亞地區的這些國家更容易吸引到跨國投資商的目光,這也更加有力地說明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國家目前的營商環境對于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更為合適。例如,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20年各國營商環境的數據顯示,跨境貿易排名第56位,納稅排名第105位,而泰國排在第68位,馬來西亞排在80位,印度尼西亞排在81位。世界經濟論壇《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泰國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13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2位。這些國家排名遠在中國之前,這對于跨國公司向其進行投資的吸引力非常明顯。
3.市場潛力巨大
東南亞國家市場潛力巨大,整個東南亞地區人口眾多,將近6億,消費群體非常大。東南亞地區的國內民眾消費需求量也很大,比如泰國是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的國家,全年溫度不低于18攝氏度,據市場調查顯示,復古類輕薄服裝是泰國最受歡迎的產品種類,而且對于太陽鏡、帽子這類制造產品的需求量更大。泰國是個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游客對于當地的各種產品的消費量都比較大,像項鏈、手鐲、耳環以及一些手工制品在泰國都頗受游客喜愛,市場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泰國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有500多個景點,旅游業一直是泰國服務業的支柱性產業。根據泰國旅游與體育部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到訪的外國游客達 3528.1萬人次,可見國外游客這類消費群體十分龐大。根據對馬來西亞市場考察結果顯示,在馬來西亞玩具、時尚服裝這類制造產品十分暢銷,銷售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4.國家環境相對安定
根據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發布的信息來看,東南亞國家自2013年后遭受恐怖主義襲擊的次數很少,國家安全環境相對比較穩定,東道國的公共安全程度是外商向其投資考慮的重要因素。
5.東道國政策支持
在文化層面上,如2019年1月20日,柬埔寨國王首相洪森對我國進行正式訪問,在為期3天的時間內,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并將2019年確定為“中柬文化旅游年”,支持兩國文化旅游及貿易的發展。在稅收優惠方面,印尼政府為進一步吸引外資,出臺了很多政策,如1999年1月,印尼政府第七號總統令公布了恢復鼓勵投資的“免稅期”政策。對紡織、化工、鋼鐵、機床、汽車零件等22個行業的新設企業給予3到5年的所得稅免征。在法律層面,2009年印尼政府通過的經濟特區新法律進一步規定了特別經濟區稅收優惠政策;根據印尼《2009-2012年協定關稅表》,到2012年底,印尼將對絕大多數的中國進口產品實行零關稅。越南政府的《投標法》規定了國際投標中在該國享有政策優惠對象的范圍,例如,對于參加咨詢、非咨詢、建筑安裝項目國內投標的承包商,其勞工總量中25%以上為女性,或25%以上為傷兵、殘疾人,或為小型企業的,可享受政策優惠。緬甸的《緬甸投資法》規定,對為生產出口產品而進口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退還進口關稅和(或)其他境內稅種。
五、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具有兩面性,有利有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地區的轉移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是一種機遇,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也有利于激發工業化的創新、加快科技發展的步伐。中國正處在國內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過渡階段,并且目前中國國內產能過剩,通過產業轉移能夠去庫存、去產能。中國原被贊譽為“世界工廠”,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地區的轉移,我國會在這種驅動下積極創新,進入高端制造行列,進而改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地位。其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也有利于提高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通過產業轉移這條路徑,可以更加密切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系,比如可以加強轉出地與承接地政府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兩國工作人員的共同工作可以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習俗方面的交流。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挑戰。要積極應對歐美等經濟發達體向我國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起挑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出使我國失去了一部分就業崗位,一定時期內失業率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曉濤,劉億,楊翠.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的區位選擇——基于產業承接能力與要素約束視角[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59(01):111-122+222.
[2]邵青云.江蘇省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研究——基于產業特征的視角[J].商,2016(18):298.
[3]周均旭,常亞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越南的優勢及對中國“大國雁陣模式”的挑戰[J].學術探索,2020(01):24-31.
[4]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