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



學科課程價值取向一直與特定時代的思想和精神高度關聯,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歷經數十載的流變與滌蕩,逐步從知識取向向人本取向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體能教學一直憑借其特有的價值功能,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獨有的功效,也正是由于學校體育價值取向的爭鳴不斷,造成了體育教師在把握體能教學時的諸多彷徨,本文圍繞體能的本源展開思考,探尋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的邏輯架構,從而為一線體育教師在體能教學中提供些許啟示。
一、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的內涵
體能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依然遵循著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即橫向銜接、縱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的特點[1],但體能因其獨有特點,在教學內容一體化方面與其他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弄清楚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含義之前,對于體能概念進行有效的廓清是有必要的。
早期,國內學者對于“體能”的定義局限于運動訓練學視域,認為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2]。后期,學者們整合了世界范圍內對于體能等相關概念的研究,提出了體能可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體成分)和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速度、爆發力、靈敏性、協調性、平衡能力、反應時)[3-4]。本文認為按照功能目的,將體能劃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及其11個下位指標的設定,這對于體能課程一體化具有積極意義,也為教師實踐操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論基礎。
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的關鍵是在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基礎上對于各學段體能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化的思考,圍繞著統一性、協調性、漸進性,劃分出體能教學內容在不同學段的合理分布。
二、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的依據
體能是體育課程中為數不多的從小學至高中貫穿始終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所表現出的速度、均衡性、個體需求和功能的差異性較大,該部分課程對于一體化的要求更為迫切。學生進行體能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其在日常生活情境和運動情境中產生的體力需求,一體化的體能教學內容應遵循學生在健康和運動方面的基本發展規律,圍繞認知、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及動作技能等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和思考。
在認知層面,根據階梯式終身健康體能教育理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體能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但整體按照階梯式發展演化,早期的體能教學內容側重于模仿,中期過渡到決策,最后發展到自主選擇[5]。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的認知特點選擇和設計內容,從而促進學生體能方面的認知和技能水平。
在生理層面,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階段性特征趨勢明顯,逐步由快速增長階段過渡到穩定階段。教師需按照“速度—耐力—力量”的發展順序,結合身體發展敏感期的特點,擬定符合生理發展規律的體能練習內容。
在心理和社會適應層面,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的興趣穩定性和性別差異化越加突出,自我意識的逐步覺醒使得學生對于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產生了具有個性化的好惡,尤其是進入中學階段,學生開始對所學體能內容的功能和價值及對個體的影響進行反思,教師需依據“基礎共性需求—個性發展需求”的方向建構內容。
在動作技能層面,由于體能包含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而運動技能本身即是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而設置出最適宜的學習內容,也就是所謂的動作技能學習“窗口期”[6]。因此,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教學內容應與該技能的“窗口期”相匹配,才能事半功倍。
三、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架構的策略
體能教學內容不同于技能教學內容中常見的線性發展結構和螺旋式發展結構,它的內部結構系統呈現出開放性、非衡性(不均衡性)、非線性、系統漲落等特點[7]。結合體能教學內容一體化的相關依據和特點,教師在架構一體化體能教學內容時,可采用以下3種策略。
1.階梯式架構策略
在實際教學中,體能教學目標易滯留在低階水平,內容和形式并沒有隨著水平段的提升而發展,往往出現小學階段跟隨教師做波比跳,10年后依然如此。為保證體能教學內容的遞進梯度,教師需明晰階梯式架構策略,結合學情特點,設定不同等級的學習內容。小學階段可要求學生跟隨教師模仿體能動作練習并了解基礎體能知識,掌握發展體能的基本方法。初中階段通過對體能發展基本原理的學習,并掌握有針對性的多種發展體能的練習方法。在此基礎上,高中階段教師需培養學生科學發展體能的結構化思維和能力,并能為終身體能發展服務。以發展學生柔韌性能力為例,小學階段是少兒柔韌性發展的敏感期,教師可選擇多種柔韌性練習內容發展學生不同身體部位的柔韌性。初中階段,教師可通過柔韌性測量指標的介紹和多種柔韌性練習方法的關聯,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如何運用不同的柔韌性練習改善體能狀況。高中階段,教師應系統化地圍繞發展柔韌性的原理和方法架構教學內容,通過知識與技能間的內在關聯幫助學生完善思維、發展能力(圖1)。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根據不同學段運動技能對柔韌性的不同要求,幫助學生適當提升專項化的柔韌水平。
2.主題式架構策略
由于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各項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個人體能水平以及選項教學等因素,導致體能教學內容的一體化架構不可能千人一面、如出一轍。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水平段的目標和特點,制訂不同主題式的體能教學單元滿足不同需求?;诂F行課程標準中關于身體健康領域和體能模塊的相關要求,結合階梯式架構策略,可將中小學不同水平段的體能教學基本內容劃分成不同主題,表1中所呈現的內容為基礎性體能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還需結合學生特點和運動技能需求,將表格中的內容組合搭配或二次細分。以高中體能——發展肌力和肌耐力教學為例(圖2),教師可圍繞發展原理、練習方法、注意事項、鍛煉計劃和評價方法等5個方面進行架構,通過理論講解和任務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就具體運動技能而言,也可設計以專項體能為主題的單元。如,在籃球選項教學中,可選擇專項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彈跳、柔韌等內容組成不同的主題單元。
3.處方式架構策略
不同個體的體能差異性廣泛存在于各個年齡段,尤其是進入青春發育突增期后,個體的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顯著變化。教師在全面發展學生體能水平的同時,還需注意為特殊人群和需求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體能學習內容。處方式架構策略的本質即是承認并基于學生體能的差異性,通過采取區別對待、精準施教的有效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處方式架構的基本流程是由體能前測、學生分組、制訂處方和反饋優化等組成,教師依據前測結果進行分組教學,分別給予不同體能的練習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如,體育教師在帶領學生備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時,可對班級學生的體能狀況進行分析和研判,根據學生的體能差異,劃分為“耐力提升小組、柔韌提升小組、爆發力提升小組”等組別,針對上述組別設置不同主題活動作為課堂體能練習的主要內容。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基于翻轉課堂的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ELA180501);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貧困地區初中階段留守兒童體質狀況的體育教學干預研究”(項目編號:JK18006)系列成果]
參考文獻:
[1]于素梅.論一體化課程建設對學校體育發展的促進[J].體育學刊,2019,26(1):9-12.
[2]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118.3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15.
[4]季瀏,汪曉贊.普通高中教科書體育與健康(必修)[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3.
[5]C.B.Corbin,R.P.Pangrazi,G.J.Welk.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ppropriat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for youth[J].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Research Digest,1994,1(8):1-8.
[6]于素梅.動作技能學習“窗口期”及理論建構——基于一體化體育課程建設的核心理論[J].體育學刊,2019(3):8-12.
[7]王智明.自組織理論下美國健康體適能教育的研究及其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8,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