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為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精神,建立教研員鄉村學校、薄弱學校聯系點制度,充分發揮教研機構的教學引領、指導和服務功能,從而促進薄弱地區和學校教育水平均衡發展,沈陽市教育局和教育研究院聯合召開了“十三五”期間教科研工作大會,會議要求教科研工作重心下移,教科研人員要建立各學科學校聯系點,打造學科基地校,深入教學第一線,調研真問題,拿出實辦法,靠前服務。于洪區體育學科以此為契機,分批建立學校聯系點,通過點、線、面相結合,開展工作室、學校、大學區等多層面教研活動,形成團隊融、區域融、業務融的融合式教研模式。通過4年的實施,教研工作已經從單兵突進走向團隊協同發展,從點上開花逐漸走向全面托底。基層學校的校本教研氛圍濃厚,活動組織更加規范。已有8所學校成為區學科基地校,3所學校被評為“沈陽市優秀教研組”,2所學校在省、市教學改革現場會上展示交流,4所學校分別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教師的工作狀態和教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教師在各級各類大賽中屢創佳績,先后涌現出國家、省、市優秀課教師18人,省、市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9人等。作為郊區縣,于洪區體育教學水平從全市倒數躋身沈陽市前列,學校聯系點制度發揮了有效作用,筆者結合于洪區工作實際談談對學校聯系點制度的認識和于洪區的經驗做法。
一、對學校聯系點制度的認識
學校聯系點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教研方式的改變,也對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學校聯系點制度可以促進學科教師的個人成長
教研員走進課堂,來到教師身邊,和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使幫助和指導更直接有效,也更接地氣。
(二)學校聯系點制度可以促進校本教研更有實效
教研員深入基層學校,參與校本教研活動,可以實地“把脈、問診”,通過敏銳的視角和專業的引領,發現教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校本教研活動主題不清、研與教分離、形式主義以及教研時間不能保障等系列問題,給予學校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和策略,促進校本教研有效的開展,從而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學校聯系點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可以促進教研員自我提升
教研員從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培訓者、鑒定者轉變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者、合作者、研究者。通過實踐研究去檢驗過去的觀點和理論認知,能更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不斷學習、反思和修正,有助于激發教研員教研智慧和教育潛能,提升教研員的教科研能力和專業素養。
二、具體經驗
體育學科按照區里要求,根據學科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工作布局,創新學校聯系點制度,以工作室為“核心點”,帶動學校聯系點形成“線”,再以學校聯系點為學科基地校帶動每個學區內的其他學校形成“面”。通過點、線、面相結合,構建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融合式教研模式,實現區域內教研工作協同發展,促進全區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吸納8位優秀教師成立了山水體育名師工作室,在教研員的引領和指導下,快速提升工作室成員的組織策劃教研活動能力和體育教學的引領示范能力,發揮“點”的作用。然后,由工作室的優秀教師帶動自己所在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開展,同時教研員把這8所學校作為聯系點,定期進行指導和幫助,極力打造學科基地校。為了發揮學科基地校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更多學校的發展,于洪區將全區小學劃分成4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都包含兩所基地校,都有兩名工作室成員作為該學區的學區長定期組織教研活動。
(一)成立名師工作室,點上做“文章”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全區42所小學,只靠教研員一個“領頭雁”是行不通的,只有先培養一批學科名師出來,打造更多的“領頭雁”,發揮“雁陣”效應,才能帶動全區學校和教師的發展。于洪區吸納區內優秀教師成立由教研員主持的山水體育名師工作室,制訂工作室活動方案和工作室成員考核細則,以一年為周期從工作室成員的工作態度、自我能力提升、組織大學區活動情況和幫扶對子發展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研員除了定期對工作室成員進行業務培訓指導外,還給他們提供不同層級學習和歷練的機會,讓他們組織、策劃和主持自己校內和學區內的教研活動,樹立他們在教師中的威信,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教研員鼓勵他們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增強自信心。經過幾年的努力,成員們迅速成長起來,陸續在國家、省、市各級各類比賽中取得佳績,多次去其他區、縣送教,工作室多次在市級教學現場會上展示交流。
(二)建立學校聯系點,線上出“精品”
教研員把工作室成員所在的學校作為首批聯系點,通過名師與教研組的對接,把工作室與學校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8條線,在教研員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名師的組織和引領下,把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抓實做細,帶動教研組整個團隊的發展,打造學科基地校。首先,教研員調研、了解聯系點的體育工作情況,傾聽學校和教師的訴求,理清學校存在的問題。然后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參與校本教研,與教師們一起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共同面對工作中的任務與挑戰。指導校本教研的同時,教研員更關注教師的個人成長。通過觀察和感受教師的思想動態、工作態度和教學行為,幫助教師找到各自不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標,使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除了關注課堂教學之外,教研員還從課外活動的開展、校本課程的研發和小課題的研究以及教研組建設等方面幫助學校把關定向,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發展。
在教研員和名師的共同努力下,8所學校的校本教研活動從最初的流于形式變得越來越有實效,不同教師的教學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教研組更有凝聚力了,整體能力和氛圍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其他學科教師的認可。
(三)構建大學區,面上見實效
在建立學校聯系點的同時,為了帶動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快速成長,于洪區根據學校地理位置,秉承就近劃分的原則,將全區小學劃分成4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兩個學校聯系點,以聯系點為中心,定期開展大學區內和學區間的教研活動,學區內學校全員參與,做到教師間、學校間和學區間聯動,惠及全體教師。
1.學區內幫扶,互助托底
以基地校為大學區聯系點,在學區長的帶領下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每個學區每學期開展至少4次教研活動,活動內容包括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專題講座和學區內競賽。活動設計要結合教學實際確定主題,前后銜接合理,要有連續性。活動要做到“六個有”,即有通知、有主題、有交流、有紀實、有過程性資料、有報道。每次活動教研員都參與其中,給予學區長工作支持的同時確保片區活動順利開展。
教研員把薄弱學校作為第二批學校聯系點,定期深入學校,走進課堂,手把手地指導教師備課、上課,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問題。基地校和學區內最薄弱的學校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共同進行校本教研,加強校際間和教師間的學習交流。通過對薄弱學校的幫扶,努力改變薄弱學校現有的體育教育教學現狀,促使他們盡快跟上全區的整體發展,從而達到全面托底的目的。
2.學區間聯動,取長補短
除了學區內部開展幫扶結對活動之外,各學區間也加強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如:學區間開展基于同一主題的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每個學區各上一節課,研討環節進行互評;一個學區邀請其他學區的優秀教師給本學區教師做專項技能指導或專題講座;學區內開展比賽時,邀請其他學區名師做評委并點評等。
學區內和學區間的交流、合作充分調動了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教師們的業務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各自不同程度的提升。各學區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而這種競爭是良性的、是積極向上的。每名學區長都在“暗自較勁”,看哪個學區培養出來的骨干教師最多、最優秀。學區內每名教師也都在努力成為某個方面的行家里手。
(四)比賽促教研,檢驗中提升
比賽是檢驗教研成果的最好方式,于洪區每年都會開展教學案例評比、教師基本功比賽、課堂教學大賽等評比活動。很多比賽雖然展現的是個人成績,但卻集聚了團隊的智慧和力量。例如每年的課堂教學大賽競爭非常激烈,每名參賽教師都要通過校內選拔、學區預賽和區級決賽才能獲得最后的名次,而每個學區只有兩個名額參加區級決賽。每個層面的選拔都不是參賽教師孤軍奮戰,而是所在教研組和學區團隊在背后出謀劃策、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比賽前幫助參賽教師多輪磨課、反復改進課堂;比賽時幫助參賽教師畫場地、擺器材、調音響、加油打氣。所以,每個比賽中參賽教師的表現檢驗的是其所在團隊的教研水平和團隊凝聚力,比賽成績凝聚著整個團隊的無私奉獻和辛勤汗水。
教研員學校聯系點制度的實施只是教研方式的一個轉變,而不是工作性質的改變。學校聯系點制度實施過程中要借助教研員的專業優勢,發揮引領、指導作用,教研員要勇于帶領教師進行研究和探索,其工作才能在接地氣的同時更有底氣,才能更有利于將教學改革的政策、理念和方法真正落地,從而促進學校乃至整個區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