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向南
摘要:我國供給側結構性失衡源于內部關系的比例失衡,市場沒有跟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的需求外溢。深化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深化對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使經濟發展能夠以高質量發展為主。在供給側改革中強調去庫存、補短板,不斷解放發展速度,適應新的變化,使社會需求和生產之間實現有效對接,解決中高端供給,減少無效的低端供給,推進根本性、結構性調整,突出供給的適用性和靈活性。本文分析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宏觀經濟形勢,深入探討了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態。
關鍵詞:供給側 改革 宏觀經濟 形勢
供給側改革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供給側改革采用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市場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不同的時期采用不同的政策,在新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采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經濟個性化、多元化、高端化發展的重要步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避了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了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的能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宏觀經濟發展需要立足于中國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去杠桿、去庫存、補短板,使中國經濟不斷擺脫低迷態勢,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在突破從“量”到“質”的變化。中國市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要求的質量提升逐漸阻礙了發展的速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失衡問題已經非常明顯,成為制約經濟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全面認識和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了中國未來經濟的新戰略,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制度性改革,關乎社會生產的核心問題。
中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解決的問題就是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之間的失衡問題,明確把握必要性消費資料和生產的奢侈消費資料之間的平衡。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需要根據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結構關系的確定。在供給側改革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既有量上的擴大,又有質上的擴大。從生產規模的商品質量來提高水平,注重質的提高,最終實現擴大生產規模。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興企業迅速搶占市場,實現外延式發展,在擴大生產和提高質量方面,供給側改革對宏觀經濟產生了深入的影響。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是經濟長效發展的關鍵因素,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增強了創新能力,釋放了經濟發展潛力優勢,實現了發展理念創新,工資改革創新,適應現代的國情,符合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目標。在長期的發展中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不斷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入了質與量之間的不斷轉換,實現了質量的逐漸上升。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不斷向國際邁進,各種供需矛盾快速解決,真正建立起知識型、技能型、創造型的社會生產模式。
(一)宏觀經濟運行總體水平穩中有進
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深入發展時期,中國經濟在整體發展中總體較為平穩。盡管疫情出現,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發展狀態。在中美貿易摩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眾多挑戰下,中國實體經濟運營相對困難。企業和股市非理性下跌狀況出現,經濟下行壓力增長。但是,國內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主要指標呈穩步發展狀態。近年來,工業生產結構繼續優化,高科技產業戰略性發展,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新興裝備制造業的產值逐年提升,生產力總體相對平穩,城鎮就業水平提高,公共預算收入增長。在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過程中,第三產業和最終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制造業 PMI 企穩,非制造業商務活動遇冷。2021年 1月,制造業PMI 環比回落 0.6個百分點至 51.3%,略低于市場預期(51.6%),仍處于擴張區間。經計算,制造業 PMI 同比降幅持續收窄,由2020年12月的-2.0%收縮至2021年 1月的-0.9%。疫情在北方部分地區反彈導致非制造業商務活動遇冷,1月非制造業 PMI 環比下降 3.3個百分點至 52.4%,雖仍處于擴張區間,但顯著低于市場預期(55.0%)。非制造業遇冷帶動綜合 PMI 回落,從2020年12月的 55.1%降至2021年1月的 52.8%。
在第三產業發展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信息傳輸業、租賃商務服務業等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租賃和商務服務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經濟快速向前的主要因素,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固定資產投資回暖,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在住房庫存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房屋新開工施工面積逐漸回升,房地產投資也保持了穩定的發展狀態,全國固定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互聯網、新型制造業投資強化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改變了對總投資的拖累。民間投資逐漸加快,民營企業成為穩步投資的主要動力。一些短板領域投資持續增長,進出口形勢好于預期。稅務調整拉動增長速度。海外疫情反彈導致外需增速放緩,制造業復蘇將由出口和消費雙引擎驅動。1月制造業新訂單指數環比下降 1.3個百分點至52.3%。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小幅回落,環比下降1.1個百分點至 50.2%,略高于榮枯線,反映出海外需求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在 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中,我們總結出 2020年中國制造業復蘇主要受出口引擎驅動,中國出口彌補了海外市場的需求缺口。在對外貿易中,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等傳統市場進出口保持增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強大,民營企業快速增長,外資投資企業的投資總額提高,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基本態勢沒有變,結構優化和改革向深入化發展的總績效沒有變,經濟效益和質量有所提升,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沒有變,在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國際經濟環境較為嚴峻,民營企業困難不斷增加,中美經濟摩擦不確定因素明顯上升,經濟穩中有變,變中有優,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需要政策給予一定支持,才能夠適應中國經濟當前的實際情況。
(二)宏觀經濟環境面臨負面效應
中國經濟整體基本向好,經濟走勢總體平穩可控,但實體經濟運營困難,大中小企業面臨著成本資金雙重壓力,債務鏈條斷裂,違約情況嚴重,有的企業出現倒閉關門現象,出現非銀行金融機構“爆雷”,股市非理性下滑,預期低迷,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強化,主要經濟指標有一定的變化,例如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是經濟發展中受到較大阻力,大多數中小企業在生存過程中遇到了多種難題,企業生存難度較大。制造業、加工業等主體產業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導致了多種因素給宏觀經濟帶來影響。在金融風險上,企業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防范金融風險,加大企業資金壓力,去杠桿控制房產資產,治理金融亂象專項活動等,規避風險矛盾的同時產生了負面效應,也使民營企業融資陷入資金緊張局面。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在宏觀經濟發展中需要注意投資結構的變化,投資結構真實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例如近年來投資呈回暖趨勢,住房庫存持續下滑,房地產的投資出現韌性,特別是投資結構的變化中,化工、紡織、制造業增速遠低于互聯網電器、機械等新興制造業,制造業投資回暖明顯。特別是民間投資持續上升成為穩步投資的主要動力,在一些短板領域投資也實現了增長,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出現了結構性的調整。特別是進出口預期稅率調整以后拉動了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內部和外部的結構調整實現了經濟的總體平穩運行,經濟效益和質量整體提升,民生和社會有了大幅度改變。
(三)宏觀經濟政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
中國經濟進入常態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時期。經濟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新舊動能需要實現轉化,內外壓力和新一輪改革給供給側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宏觀經濟政策制定需要適應改革開放發展的要求,也要順應良好的宏觀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全新的動力。例如減稅降費政策,需求供給端發生了變化,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擴大了消費,減輕了一些輕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逐漸減輕一些科技創新企業稅負,實施普惠性減稅政策,擴大了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加強收費項目中也建立了投訴舉報查處機制,使資金搭配更加迅速。區域經濟不斷協調促進了節能環保生態建設逐漸推進,繼續扎實推進國家戰略投資,推進電網、高速公路、機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扶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解決了貨幣政策的結構性問題,貨幣流動通暢,金融監管協調,銀行間的市場流動與民營企業的融資實現了結構性調整,疏通資金渠道,定向支持實體經濟,例如民營企業的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私募基金等改變民營企業從銀行得到貸款的方式,從根本上實現相匹配相適應的發展狀況。
(一)準確研判當前經濟發展的總體形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國內外形勢相對復雜的局面,新老矛盾交替,問題多困難多,經濟工作的難度遠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做好嚴峻形勢下的經濟工作就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的整體矛盾,從整體形勢上研判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在實際結構中要注重外部與內部周期性與結構性問題。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處于多種問題交互并存的局面,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主次之分,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次要的,一方面要強化逆周期調節,一方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需求與管理發生變化,那么宏觀經濟政策就要確定哪個是主線,哪個是輔線,重點要抓住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找到主要矛盾,抓住宏觀經濟的主線,對宏觀經濟的政策主線有明確的認知,深刻領會中央精神,精準貫徹落實到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中。對經濟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的線索把握,直接關系到經濟工作的成效,是正確認知當前經濟形勢的關鍵。
我國經濟處于下行壓力的結構性變化,錯綜矛盾的情況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要互相協調和互相依托,將政策實施和運行放在實際工作的調節中。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良好的開端,那么推動質量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外部環境要明確新的經濟下行壓力,要明確總量和需求的矛盾,要掃清國外障礙,根據外部經濟環境的總體趨勢來進行周期性調節,這種結構性的調節能夠真正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的局面。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解決當前社會經濟的主要矛盾,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的矛盾,要實現政策協同做好經濟工作,明確經濟發展的規律。黨中央一再強調保持戰略性的發展,就是因為外部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那么在經濟工作中就要注重突出主線,守住底線,把好尺度,穩中求進,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辦法去杠桿。在高質量發展中防范風險,宏觀政策要立足于推動高質量發展,注重質的提升,注重激發市場活力。在積極推進財政政策中,在內部與外部周期性結構性矛盾中,在策略統籌工作中,明確當前經濟發展與長遠經濟發展的關系,明確國內與國際的關系,加強政策協調,在強化逆周期調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保持目標兼容,也要明確一系列措施的必要性,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來推進,不能遇到經濟下行壓力就改變策略,而是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專注結構性調整,使改革的主線和輔線巧妙對接,突出經濟工作的重點管理和重點控制。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新發展理念,推動結構性改革,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圍繞復雜環境的局面開展多種經濟工作,保持戰略優勢,變壓力為動力,真正推進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三)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要依靠圍繞改革開放的成果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市場化改革思路和辦法解決問題。只要市場有活力,就能夠增強內生動力,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中國人民在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供給側改革主線不動搖,在實現供給側改革中要注重宏觀杠桿力的重要作用,經濟資源從低效率中釋放出來,發展新動能,在實際推進中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循環發展,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穩固地方政策,依法處理“僵尸”企業,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補齊“老少邊窮”地區的短板問題,增強主體市場活力,激發市場活力,開辟專題來激發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注重一系列政策指向,減稅降費融資等,從多個部位促進市場競爭主體逐漸穩定,使市場預期更加準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促進市場公平、公正,穩步向前發展。
我國經濟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新的挑戰,同時經濟發展又有新的機遇和希望。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中,需要做好結構性調整,促進體制和機制的不斷轉變,拉動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寬社會資金投資渠道,突出互聯網金融管理,保持就業社保穩步增長。在實踐中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振興實體經濟為發展要務,正確理解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態,深入研究推進各項制度改革,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候,促進中國經濟產生新的增長動力。
參考文獻:
[1]饒冠俊.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老年教育現代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2):34-37.
[2]顏克勤.基于科技創新力所引導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J].消費導刊,2021(1):127-128.
[3]付群.我國體育產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0,36(1):1-5,12.
[4]陸岷峰.由實體經濟發展難點探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20,8(1):3-10.
[5]周澤將,王怡晨.房地產存貨、宏觀經濟形勢與企業風險承擔——基于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江淮論壇,2020(1):110-115.
作者單位: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