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曦夢
(中共廣州市海珠區委黨校,廣東 廣州 51063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針對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了“緊緊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牢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三個方面的要求。要實現這三個方面的要求,都需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具體路徑才能落地。廣州只有扎實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朝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不斷邁進,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大局,切實擔當起“暢通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的角色。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指明了兩個方向,即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體制構建。要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等產業體系的協調發展,促進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構建既有活力也有秩序的市場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為現代化經濟體系“6體系+1體制”作出闡釋:第一個體系是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第二個體系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第三個體系是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第四個體系是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第五個體系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第六個體系是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體制是要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6體系+1體制”既包括“硬實力”即“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也包括軟環境“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其中,在產業體系基礎上提出“綠色發展體系”,這意味著發展必須是對生態環境友好的發展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應該是協調、并且聯動的,這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硬實力”。在經濟體制基礎上提出“市場體系”和“收入分配體系”,對經濟體制的兩個重要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科學闡釋,這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軟環境”。“對外開放體系”則表明了我國正在著力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多元的,包容的,同時也是互利共贏的。此外,還要注意到創新的作用力量,創新是不斷引領發展的最重要動力,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創新的支撐作用。
2021年1月、2月,金融、信息軟件等現代服務業支撐強勁,全年實現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3%和13.0%;工業不斷恢復,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5%;房地產業呈現出活力,同比增長4.0%;消費也呈現出強勁增長動力,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增長3.9%;建筑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現代化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增加值增長9.7%,增速再創歷史新高。全年三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7%,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1.4%。汽車制造業總產量突破295萬輛,居全國城市首位。
經濟結構調整優化。2020年,廣州三次產業結構為1.15∶26.34∶72.51,第三產業占比超七成,總量規模居全國城市第三。發展新興產業是廣州市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重要途徑,也是參與國內和國際競爭的先導力量。
當前正在進入數字化時代,以網絡為依托,以文化資源為關鍵資產,以創新為發展方向的數字創意產業逐步形成。2021年1月至2月,廣州5147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中,新興產業相關項目2679個,占比為52.0%,比上年同期提升了3.0個百分點;合計完成投資218.94億元,同比增長63.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8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投資規模效應逐步形成,這將有效推動資金、人才等各種資源向新興產業聚集,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1月至2月,廣州數字創意產業完成投資37.84億元,同比增長2.5倍,投資增速居八大新興產業首位。其中,目前在建的大灣區科創走廊新光譜項目、科學城大灣區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了文化數字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項目有望今年投產。近年來,廣州市通過實施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新產品開發計劃等項目,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1月至2月,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完成投資28.57億元,同比增長43.8%,其中,廣州百濟神州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新廠建設項目、LonzaKubio等一批重點項目均已完成計劃總投資的80%以上,有望在今年正式投產,為廣州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廣州當前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受到資源要素方面的制約,其中一個是土地資源。廣州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使建設管理不平衡的問題凸顯出來,低效用地、低端物業等問題造成盤活土地的難度加大。同時,大量的新項目建設需要大量土地,土地資源不足導致新項目難以開始,建設成本加大,工期變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州經濟發展進程。此外,資金要素也是當前制約廣州現代化經濟建設的一個要素。中美貿易爭端帶來的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為吸引外資造成困難,外貿企業的發展壓力大,發展前景不明朗,加之當前國內的經濟下行壓力,市場競爭格外激烈,經營成本不斷增加,對一些廣州企業的持續發展造成困難。在這個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就更加凸顯,很多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加劇,資金成為困擾這類企業的難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近年來虛擬經濟愈發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虛擬經濟比重體現一個地區的產業體系協同發展程度,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一個地區的經濟良性發展。廣州的虛擬經濟比重居粵港澳大灣區第4位,相比于港澳和深圳,整體上虛擬經濟在經濟運行中所占比重不高,還有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和可能性。廣州的金融和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部門占GDP比重呈現上升趨勢,2017年這兩個行業增加值所占GDP比重接近兩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聯動效應增加,在未來有繼續增加虛擬經濟比重的潛力。
產業結構偏離度居粵港澳大灣區第6位。產業結構偏離度體現了一個地區的產業體系協同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偏離度與產業的就業比重與增加值比重相關,通過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加總可以得到一個產業結構偏離度。某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正表明勞動生產率較低,存在勞動力轉出的可能。區域產業結構偏離度越大,說明勞動力結構與產值結構越不對稱,意味著產業結構的效益沒有發揮到最大化。因此,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偏離度越低,表明這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效益越高。2017年廣州產業結構偏離度較大,說明勞動生產率較低,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當前廣州產業結構偏離度在粵港澳大灣區排第6位。廣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都超過5%,表明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率的配置,還有進一步增強勞動力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的必要。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促進廣州虛擬經濟的發展,同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創新驅動的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保證創新者對新產品或新工藝的專有權。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它賦予發明人在一定時間內制作、使用或銷售發明的專有權,以及著作權法,它賦予作者對文學、音樂、電影/視頻和圖片作品的專有權。例如,保護知識產權能促進制藥公司的研發積極性。如果沒有專利,制藥公司將不得不面對任何成功產品的競爭,并且只能賺取正常水平的利潤。有了專利,公司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其產品賺取壟斷利潤,這就激勵了研究和發展。
此外,還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政府根據企業的研發程度為其減稅,而不需要政府對特定項目進行密切審查。信貸也是一項具有成本效益的政策,可以刺激更多的私人企業投資。稅收抵免所放棄的每一元稅收收入,都會導致企業至少在研發上投資一元,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和稅收減免,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動力。
通過促進工業企業和全部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合作研究,也能促進創新。政府以各種方式支持研究。例如,醫學研究聯合會與企業進行合作,或者促進大學、研究院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可以刺激產品創新,創造全新的產品,進而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
面對當前不利于廣州現代化經濟建設的要素制約問題。應從降低要素成本和提高要素生產率兩方面入手。通過規范涉企收費措施等,降低制度性交易的成本。在公共就業服務方面,通過社保險種的優化等方式,幫助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在最低工資標準方面,應該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提高要素生產率。產業結構升級受技術供給、勞動力供給和制度供給的影響。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優化的核心動力,可以通過生產方式轉變等途徑提高生產率和質量。特別是在新發展階段,“雙循環”背景下,傳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格局難以維持,只有加快培育核心技術優勢,才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勞動力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而高技術人才的集聚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僵尸企業等方式,鼓勵企業主動進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和資源。另一方面,擴大對先進制造業和金融、醫療等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培育符合市場需求和本土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改善現有資源配置,重構產業格局。
消費需求是指居民的消費意愿,它與國家財政收入有必然的關系。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居民對高端產業消費的愿望更加迫切,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拉動了產業結構升級。投資需求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國內投資需求可以分為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和外商投資需求,這些需求都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民間投資將更自發地增加研發投入,改變生產方式,不斷加強創新,從而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同時,目前的政府投資更多地投向醫療、金融、教育等現代服務業和航空等先進制造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受益于產業結構升級。雖然外商投資的目標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其技術溢出效應可以改善工業生產方式和企業管理模式,從而推動產業升級。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商投資聚焦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產出。出口需求反過來影響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國外消費者的需求總是引導企業采用先進技術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而國外高標準的貿易壁壘等也會迫使企業改變生產模式,從而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以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以開放促改革,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環境基礎是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制度供給,而制度供給又有完善的制度安排予以有力保障。一方面,制度供給影響資源配置方向,因為健全的市場體系可以使生產要素向高端產業流動,從而推動高端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反之,不良的制度安排會限制資源流動,導致產業升級停滯。另一方面,制度供給影響著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和其他因素的投入,且風險較大,需要政府資金補貼、政策支持等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供給可以保證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積極引導民間資本的投資。充分發揮市場活力,發揮市場在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的主導作用。政府應通過完善對公共資助項目的主動監督、過程監督和事后監督,加快金融體制和財政體制改革。一方面,通過政府財政援助的形式,對新興產業提供直接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通過稅收調控,減輕新興企業的財政壓力。二是重視創新驅動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新常態最明顯的特征是經濟增長放緩,應對新常態的對策是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改變動力機制。要加大創新和技術改造對產業結構優化的支持力度
只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廣州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搶抓“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戰略機遇,找準廣州在全國新發展格局大局中的位置,把握新變局新機遇,化解新矛盾新挑戰,以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目標為牽引,牢牢抓住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增長引擎——創新驅動這個“牛鼻子”,不斷提高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不斷致力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和擴大,挖掘新型內需市場,同時依托“內循環”帶動“外循環”,使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才能在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展現廣州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