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琰
摘 要:在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可以保證城市建設更加科學合理。在城市建設的初始階段,需要做好城市規劃工作,需要通過科學方法,確保城市規劃符合城市發展需求,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和城市發展各方面相結合,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在未來城市規劃設計中,不僅需要重視城市發展速度,還需要預防破壞生態環境,以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需求。
關鍵詞: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生態導向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背景下,城市規劃需要處理好自然環境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從規劃設計角度來看,需要全方位考慮水文條件和地形地貌,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可通過對人工環境進行整治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城市耗損,預防出現環境污染等問題,為城市發展提供穩定基礎,體現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需要了解城市基本發展理念,綜合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通過科學方法完成規劃設計,從而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
一、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城市規劃需要將重點放在環境、生態、容量等方面,從而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城市規劃需要將社會平等、經濟持續發展作為重要規劃體系,為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需要合理規劃重點要素,體現影響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價值因素。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預防出現環境破壞問題。傳統城市規劃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將重點放在政策分析上,整體忽視可持續發展理念,最終無法促進社會公平發展。在進行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時,可以將城市看作生態體系,充分考慮人和自然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通過管理自身活動,滿足大眾環境利益需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優勢在于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環境發展需求,在依靠環境保護政策的情況下,進行綠色發展。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在落實中依然會遇到巨大挑戰,若想解決其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深入了解潛在的影響因素,最終解決問題。職能部門和行政體系需要適應環境發展需求,將城市規劃重點 放在關鍵環節,從而展現城市發展戰略的優勢,明確城市未來發展路徑,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城市規劃
(一)城市規劃的基本思路
城市規劃需要始終堅持保護自然環境,對已有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確保社會生態承載力不斷提升,努力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相融合的最佳發展狀態。生態環境規劃需要從現實角度出發,明確環境保護責任,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具體工作開展中,需要通過各種科學手段,在滿足政策需求背景下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規劃各環節符合現實標準。
(二)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未來發展導向
從規劃制定角度來看,城市規劃需要重視城市發展目標,同時還要完成城市發展方向預測。在確定城市發展目標的背景下,城市規劃才能起到引導作用,在實踐中逐漸朝著目標方向努力。目標設定需要具有科學性特點,在目標確定的初始階段,需要對區域內部的資源進行考察,保證城市內部各項資源處于平衡狀態。另外,還需保證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的協調性,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逐漸調整規劃,確保規劃和長期發展目標處于協調狀態,為城市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三)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的生態導向
城市規劃需要重視環境導向,城市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需要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完成城市規劃,重視城市環境與資源相結合,充分體現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促使生態系統穩定發展。若想整體展現生態環境的導向功能,在初始階段,需要將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進行結合。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主動完成規劃實施,對實施結果進行全方位分析。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需要聘請專家對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從源頭有效治理環境問題,同時還需找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協調點,為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落實創造基礎條件。
三、我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城市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城市規劃需要解決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我國城市規劃在經濟、社會和資源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所以需要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思想,保證生態城市規劃質量。
目前,我國在城市規劃中將重點放在資源規劃和資源管理等方面,這樣可以保證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在城市規劃相關法律法規中,雖然提出了社會、資源、環境需要和諧發展,但是由于缺少保護手段,在具體實施中遇到嚴重問題,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對城市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
由于我國城市規劃仍然處于開始階段,現有的城市規劃方案和發展速度不匹配,依然存在需要解決的多項問題。其中,主要涵蓋城市規劃不準確、約束資源不完善等。對于已有的城市規劃方案存在的問題,相關管理部門需要提出完善措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基礎,實現生態城市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經濟和諧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的具體內容
(一)經濟方面
從城市發展角度來看,當經濟和環境治理出現矛盾問題時,只有協調二者的關系,才能解決制約因素。在城市規劃中,若想合理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需要優化經濟環境和經濟結構,在經濟基礎上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產業協調發展,為環保事業創造良好條件。從城市生態功能角度來看,若想確保城市生態結構得以完善,需要優化產業結構,保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產業結構改造過程中,需要重視經濟發展狀態,將不破壞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條件,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生態環境方面
城市和復合生態系統有著相同特點,其中主要包含自然、經濟與社會三個部分。城市需要協調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資源的關系,確保環境資源和經濟發展形成互相促進作用。城市規劃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用現代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知識,將城市資源作為基礎條件,合理協調城市內部不同系統之間的關系,確保經濟持續增長,預防出現資源浪費現象。生態環境需要和經濟之間協調發展,明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最終滿足城市發展需求。
(三)社會發展方面
城市規劃需要將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城市規劃需要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追尋經濟有效增長,重視不同利益群體的資源分配,從而滿足多個群體的現實需求,確保社會和諧發展、共同繁榮。在城市規劃工作開展中,可以將社會發展看成系統工程,將群眾作為發展主體,構建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聯系。滿足群眾生活需求,實現群眾全面發展是城市規劃的終極目標。為保證群眾全面發展質量,需要重視社會可持續發展狀態,將其視為重點,為城市規劃穩定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五、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生態城市規劃的框架思路
若想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需求,在城市規劃工作開展中,需要明確常規工作內容,對資源和環境問題綜合考量,在不同政策影響下,明確城市系統發展水平和資源發展現狀,確保在不突破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未來發展方案。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城市發展內涵,積極探索生態城市規劃的全新思路。城市規劃有著動態性特點,在方案制定的初始階段,若是在環境承載力和資源分配方面出現問題,城市規劃則喪失實際性。城市規劃中需要落實管理方案,合理控制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滿足資源和環境指標要求,根據現實需求完善規劃措施,平衡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之間的協調性。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城市內部資源利用需要擁有明確限度,在不突破限度的情況下實現協調發展。
(一)規劃內容應具有全面性
城市規劃中不光需要考慮城市自身發展,還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充分協調人口、資源、經濟等重要因素。在確保重要因素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發展措施,逐步加快城市發展速度。
(二)規劃工作開展需要明確環境承載力
對于傳統城市規劃設計而言,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更加復雜,工作重點有所偏移。生態城市規劃需要重視各個重要因素的協調發展狀態,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完成經濟發展。生態城市規劃還需要關注城市環境承載力,合理做好資源分配,從而體現生態城市規劃的優勢。
(三)規劃設計不能被動接受指標約束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需要找出城市發展關鍵控制點,明確資源環境的基本承載能力,在制定城市規劃方案過程中,將不破壞生態環境作為底線。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規劃不能被動接受環境限制和經濟限制。在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有所變化,環境承載力不斷增強,城市發展規模也在逐漸擴大。在城市規劃制定中,需要明確各項資源控制指標,不能將破壞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應保證經濟和資源良性互動、和諧發展,全方位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六、結語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城市飛速發展需要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需求,凸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地位。城市規劃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城市朝著生態化與科學化方向發展。只有積極建設生態化城市,才能保證經濟、社會、人文、環境和諧發展,為建設特色城市提供良好基礎,預防城市發展中出現各種負面因素。本文主要針對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研究得出,目前我國城市規劃中依然存在問題,只有在經濟方面、生態環境方面和社會方面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保證城市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晶容.綠色城市設計與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研究[J].經濟師,2019(12):235,285.
[2]陸小鋼.城市整體發展思路與實施策略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9(6):42-44.
[3]張濤,周濤.高地下水位城市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策略研究:以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為例[J].中國標準化,2018(22):134-135.
[4]趙學研,曲一.注重城市規劃策略 構建可持續發展網絡: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J].上海城市規劃,2003(4):4-7.
作者單位: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