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琪 周黎 張瑛


關鍵詞:產業結構畸形 產業間非均衡度 產業間相對非均衡度
一、引言
一個地區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二者聯系緊密,而結構偏離度,即產業的就業比重與產值比重的差值,和比較勞動生產率,即產值比重與就業比重的商,是兩個主要的度量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偏差的指標。因為勞動生產率決定了生產收入,所以比較勞動生產率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各產業的相對收入水平。有研究證明國民收入達到最大時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都等于l,說明比較勞動生產率與國民收入水平之間存在必然聯系,這一結論也在后續的研究中得到證實。這種關聯變化也可以用“配第—克拉克定理”來解釋。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比較勞動生產率的不同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各產業間的相對收入水平的差距逐漸減小,也即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分配趨于更加公平和均衡。
構造比較勞動生產率指標,一種方式為每個產業偏離程度的度量是比較勞動生產率與1 的差,另一種是把產業結構合理性或均衡性的評價按所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1 的差的絕對值的和作為依據。
錢納里標準結構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比較生產效率低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效率高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產業間的差距逐漸縮小。但是分析發現,內蒙古各產業間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隨著經濟發展在顯著增加,這意味著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間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加大,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尋找內蒙古經濟發展違背一般規律的原因,其中首先要確定合適的指標,用以度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與一般規律相違背的程度。
二、產業間非均衡性測度與實證研究
(一)產業間非均衡性測度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公式為
CLPi 是第i 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IPi 是第i 產業的產值;ILi是第i 產業的就業人數;
本文采用了NE 指標來表示產業間的非均衡程度。
根據錢納里標準結構的數據和公式2,不同的經濟水平下“標準”的產業間非均衡度NE*(見下表)。
下表說明隨著人均GDP的增加,NE 會降低,本文把這個規律簡稱為“錢納里的一般規律”,此規律也可以理解為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不均衡情況會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得到改善,產業間收入差距也會減少。
把下表中某人均GDP對應的標準NE* 值作為NE 的期望,則 RNE=NE-NE* (3)
對于特定地區的特定時間點,NE只是簡單的產業間非均衡程度的測度,不能說明產業結構是否“真正合理”。而RNE值反映了地區產業非均衡程度距離“合理值”的偏差,也即偏離正常軌跡的程度。
(二)內蒙古RNE的變化分析
首先,計算出相應人均GDP水平下的標準NE*,其次根據式(3)計算內蒙古1978—2017年的RNE,通過圖形觀察內蒙古的RNE的變化情況(見下圖)。
下圖顯示內蒙古的RNE值在1989年后呈現增加的趨勢,內蒙古的RNE由1989年的-1.5增加至2010—2012年的2.9左右,增幅很大,短暫下降后在2016年再次達到較高水平,可見內蒙古偏離正常經濟發展軌跡距離過遠,因RNE值和NE值都與人均GDP的增加呈正相關,是一種“畸形”的發展,不是普通結構失衡的表現,其中的原因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三、內蒙古的產業結構畸變原因分析
(一)三個產業生產對RNE變化的影響
哪些生產活動造成內蒙古產業結構畸變是需要研究的問題,為了分析方便,把所有生產活動簡單分類成三個產業的生產活動,這樣可以設定模型為(4)
其中,內蒙古產業間歷年的相對非均衡度用RNEt表示,內蒙古第t年第i產業產值對數用lngdpit(i=1,2,3)表示。0是截距項,1,2,3是待估參數。為誤差項。
由《內蒙古統計年鑒》中1978—2017年三個產業產值轉換成80年不變價再取對數獲得lngdpi(i=1,2,3)。
回歸后得到方程(5)
-0.3866 -2.5600 4.8742 0.9293
R2為0.9321,調整的R2為0.9265,F統計量是164.8543。
回歸結果顯示,第一產業生產活動與RNE呈顯著負相關、第三產業生產活動與RNE呈不顯著正相關。而第二產業與RNE同時呈現顯著正相關變化,說明第二產業的生產活動是內蒙古產業結構畸變的主要原因。有關內蒙古的經濟增長已有的研究顯示主要得益于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開發。那么是否因為能源的開發造成了內蒙古產業間的關系畸變?下面進一步對這個猜想進行檢驗。
(二)能源生產對RNE變化的影響分析
LNE用來表示內蒙古能源產量對數,假設RNE與LNE存在下面線性關系(6)
其中,RNEt:內蒙古產業間歷年的相對非均衡度用,RNEt:歷年能源產量對數。t:時間,0:截距項,1:待估參數。τ:服從正態分布的誤差項。
在《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得到1978—2017年的能源生產總量(單位:標準煤),并進行了對數化處理,得到RNEt。
回歸得到方程
RNEt= -9.2788+ 1.0996*LNEt
-17.2688 18.3954 (7)
R2為0.8990,調整的R2為0.8964
式(7)顯示內蒙古的能源生產與RNE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80%以上RNE的變化可用能源產量的變化解釋,說明其畸形化與能源開發存在高度相關。綜合式(5)和式(7)的結果,認為產業結構畸形化的主要原因是能源開發造成的。
四、產業結構畸形化對地區的不利影響
內蒙古的產業結構畸形化持續下去,對地區的長久發展是不利的。
(一)陷入資源詛咒陷阱,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可持續
之所以能源開發成為內蒙古產業結構發生畸變的主因,在于內蒙古是典型的資源富裕地區。天賜的財富既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契機,也設置了迅速衰落的陷阱。這種因豐裕資源而產生經濟衰退的現象被稱之為“資源詛咒”。豐富的煤炭資源使內蒙古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地區經濟對能源產業的依賴度極高。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都被較高的資源紅利吸引到能源部門,對其他產業以及地區創新領域產生顯著的擠出效應,于地區的長久發展十分不利。
(二)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受到抑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利
錢納里的“標準結構”是判斷產業結構合理性的重要參考。本文的NE和RNE 指標設計基礎是錢納里的“標準結構”。盡管簡單把錢納里的標準結構作為衡量產業結構合理性的國際標準值得商榷,但是NE和RNE值的不斷增大——即越來越違背錢納里一般規律——還是足夠說明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越來越不合理。內蒙古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還沒有進入經濟服務化進程,其第二產業的平均增長率是116.9%,高于第三產業的113%,因產業結構合理化尚未實現,抑制了高級化進程。
(三)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失衡,加大資源消耗總量,不利于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能源產業成為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致使第二產業內部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占據了絕對優勢。與輕工業相比較,重工業除了難以產生足夠的就業吸納能力外,還需要消耗較多的資源,致使資源消耗總量增加。而消耗的資源中又以能源消耗為主,環境污染嚴重,對地區長遠的發展十分不利。作為能源生產基地,內蒙古地區是碳排放的“大戶”。第二產業內部的結構失衡使地區碳減排的目標實現遭遇更多困難。
五、結論
因為產業間非均衡的程度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本文以錢納里標準結構下計算的標準NE*為比較依據,構建了RNE產業間相對非均衡度,對內蒙古RNE值的變化進行觀察,發現內蒙古的發展與一般規律嚴重違背,產業結構呈現畸形化趨勢。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導致內蒙古產業結構畸形化的主要原因歸結于當地的能源開發活動。任由產業結構畸形化趨勢進行下去,產業結構高級化過程受到阻礙,不利于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對此,建議在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充分利用政策機遇,糾正產業結構畸形化,促進其向合理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