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翊睿









一、作曲家介紹
尼古拉·卡普斯汀 1937-2020 俄羅斯當代作曲家 畢業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爵士樂在俄國解禁并逐步發展,卡普斯汀開始接觸爵士樂,并被爵士樂深深地“迷”住了。
卡普斯汀對于爵士樂的熱愛與實踐加上其所受過嚴格的古典音樂技術訓練,使爵士樂與古典音樂產生了碰撞與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有人形容卡普斯汀的音樂就是用爵士化的音樂語言在嚴格的古典音樂結構中陳述,在古典音樂風格與爵士樂風格之間形成一種平衡美。
由于他的音樂作品雖然飽含現代(爵士)化的聲響及色彩,卻始終不出現任何即興成份,所以演奏卡普斯汀的作品,演奏者并不一定需要具備即興演奏的能力,也可以通過對其音樂的研習完成演奏,如同學習演奏一首古典鋼琴作品一樣。
二、創作背景
80年代中期,卡普斯汀達到了個人作曲生涯中的一個頂峰時期。在47歲生日之際,卡普斯汀完成了3首鋼琴獨奏作品,其中《8首音樂會練習曲》作品40號就是其中之一。其與《變奏曲》作品41號一起被公認為是卡普斯汀最著名且最為成功的鋼琴獨奏作品。
《8首音樂會練習曲》分別由前奏曲(Prelude)、夢幻曲(Reverie)、小托卡塔(Toccatina)、回憶(Remembrance)、玩笑(Raillery)、牧歌(Pastorale)、間奏曲(Intermezzo)以及終曲(Finale)組成。針對每首練習曲,除了擁有自身獨特的練習要點外,卡普斯汀都將其與不同的音樂風格進行搭配、貫穿運用,將拉丁、爵士、搖滾、布魯斯等現代音樂元素紛紛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整套作品演奏下來時長大約25分鐘。
三、作品演奏導賞
今天我們一起討論的是《8首音樂會練習曲》中的第一首 《前奏曲(Prelude)》:
整首曲子共七十小節,大致可以把它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2小節
第二部分:1-40小節
第三部分:41-70小節
第一部分由兩個肯定極為肯定的八度音程開始,銜接了了以切分節奏、重音位移為核心動機的四個樂句直到第9小節由左右手交替演奏的震音稍弱了下來開始營造一種緊張朦朧的氛圍,右手高音位和弦作為為突出旋律直至第12小節,音響從低音迅速拉升至高音接著以一個強有力的和弦使得緊張情緒得以暫時的釋放。
前四個小樂句中第一和第二樂句,第三和第四樂句結構相似,聯系緊密,我們就以第一個小樂句(例1-1)和第三個小樂句(例1-2)為例來探討演奏上的小細節。
其中第一樂句中左手低音部分保持音和跳音猶如模仿鼓的音響,彈力十足又富有張力,右手圈出部分需要注意的是重音前面的十六分音符也要相對清晰地演奏,畫線部分的右手和弦連續切分音符的時值值得注意,雙手切分對位可以先用八分音符為單位拍找感覺。
第三樂句中左手紅色圓圈的大跨度跳躍也是本樂段中的一大特點,寬廣的音域讓整個曲子變得更加樂隊化,練習時需要我們慢速熟練地找準音位后再逐漸加速,而最低音需要給人一種堅實的感覺對小指的支撐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練習哈農中的分解八度練習是提高小指獨立性的一種途徑)。
第九小節(例1-3)從中強開始左右手融合有在底部暗流涌動之感,右手和弦有明亮的歌唱感覺。圓圈部分運用了震音技巧,哈農第六十條震音練習可鞏固該演奏技法,畫線部分是和弦高音的旋律線條。
第二部分前兩小句用密集的節奏從小心翼翼開始逐漸的向前推動,猶如夜空中的星閃爍跳動蘊含活力,又如壁爐中燃著的木柴砰出的火星轉瞬即逝,兩個樂句后力量得到了增強至21小節的第五句剛想舒緩穩定拉長線條卻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般戛然而止。經過短暫休止后的第六句正有狂風大作暴雨來襲之勢,開始的重音如同雷聲,左手的顫音仿佛大風,右手浮動的旋律好像雨點不規則的落到地上,直到31小節重回并發展了主題,接著又一次的從低音拉升至高音后以一個強有力的和弦使得緊張情緒得以暫時的釋放。
以第二句(例2-1)為例,在弱的? ? ? ?力度里重音也要稍微控制著力量,旋律在右手上,十六小節(例2-2)圈出的跳音小而精的音響里蘊含著極大的活力,圓圈部分運用了輪指的技法,可以將此練習單獨拿出鍛煉手指機能,可參考哈農練指法第四十七條。
第三句(例2-3)以中強的力度進入,重音和突強使樂曲蘊含的能量逐漸顯露, 圓圈部分依然是右手的旋律聲部,左手部分的線條(例2-4)代表著內聲部的進行——卡普斯汀擅長的多聲部寫作是他的音樂能夠樂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1小節(例2-5)從低音向上盤旋、拉伸之后戛然而止(例2-6),在短暫的停頓后下一樂句開始了:左手顫音進行營造了一種緊張感,顫音練習可以參考哈農練指法中的第四十六條。(例2-6)最高音聲部的五指和四指的旋律需要清晰的體現出來,中音聲部小二度進行為旋律發展提供了動力。左手半音下行的聲部線條也為下一樂句積蓄了力量。
連續高音位切分和弦之后的顫音需要稍弱些,給旋律的出現加上點神秘的色彩(例2-7),在輕聲訴說完旋律之后突然地極速爬升緊張的情緒即將爆發。需要注意的是強力度畫圈部分的顫音不要過于強硬而搶了右手旋律的風頭。在30小節旋律下行時力量要迅速收回重回第二部分開始時小心翼翼的狀態。
第三部分較為溫柔地開始,有如在水面云端行走的感覺,給人一種干凈清新的感覺,句子的結構不再像前兩段工工整整,長短句的結合和配上適當的呼吸,旋律上下翻騰跳躍,低音節奏規則穩重,高低聲部相呼應和,49小節開始低音開始如貝斯一般演奏,57小節情緒迸發出來切分節奏開始出現,低聲部震音營造出轟隆隆的音響,接著繼續強調切分音和重音位移的,進入尾聲,雙手先進行同步演奏,再一并轉為反向,在音量漸強、張力不斷拉伸中以肯定的八度結束。
以49小節開始的樂句為例(例3-1),圓圈部分的跳音需要控制指尖的力量,使其音響處于跳音和保持音之間。
尾聲段落(例3-2與例3-3)從中強開始逐漸堅強最后在結束和弦達到了最強。注意雙手同步進行時的重音處理,以及反向進行時的連貫感。
結語
音樂革新者卡普斯汀的爵士風格作品搭建了古典音樂與爵士音樂連接的橋梁,練習卡普斯汀的作品不僅僅是對于手指機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讓練習者體驗到現代音樂的節奏律動,感受到現代音樂的獨特魅力。(指導教師:孫康寧)
參考文獻:
[1]米蘭. 卡普斯汀《八首音樂會練習曲》(Op.40)的創作風格探究與演奏詮釋[D].西北師范大學,2020.
[2]左立.古典與爵士的融合——以卡普斯汀八首音樂會練習曲為例[J].中國文藝家,2019(05):58.
[3]王曉菲. 音樂革新者:尼古拉·卡普斯汀[D].西安音樂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