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摘 要:高效的領導者,都必須重視計劃的制定。計劃行為是在現代領導和管理中,充分考慮各相關因素,擬定正確的目標、決策程序、方法,以便最合理、最大因素地利用社會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行為。計劃的有效制定和實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講究一定的技巧。
關鍵詞:計劃;功能;系統;連鎖
制定計劃是企事業單位研究發展的目的、制定一定的措施來實現目標的基本程序。有人形象地稱計劃是領導和管理的“指向標”和“指路碑”。常言道:既要做對的事,同時還要把事做對。前者指的是研究目的——做什么?后者就是采取什么措施來達到目的的途徑和方法——怎么辦?
一、有效計劃實施的功能
不是所有的計劃都能達到預期效果。有效計劃的功能有三點:
能使決策具體化。毛澤東同志曾說:“領導干部一是決策,二是用人?!睕Q策是領導者最基本的職能活動。領導者做出決策付諸實施時,就要有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將符合規律的措施具體化,以便在此基礎上正常開展工作。只有根據決策目標和條件設計出具體方案、計劃,才能得到預定目標。
能使綱領明確化。領導工作千頭萬緒,有了計劃,就可以避免行為的盲目性,使繁雜的工作科學地、有機地組織起來,使計劃成為共同的行動綱領,使有關部門和參與者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一致地完成任務。
能使控制標準化。領導活動復雜多變,影響領導目標實現的可變因素繁多。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控制、達到預期目標?計劃中明確而又具體的指標、措施、步驟、責任人和時間要求等就為實行有效的控制提供了標準。
二、計劃有效的受制因素
影響計劃生效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拒絕變動。以為原計劃花費了許多精力,也過得去,沒有改變的必要。
害怕失敗。對新計劃沒有信心,失敗了,大則丟飯碗,小則失面子。很多人不是反對計劃本身,而是反對計劃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和責任。
利害沖突。新計劃可能要做些變動,調整一些職能,觸動某些人的利益和威望,限制一些人的自由,要求一些人改變工作方法和習慣等。
先入為主。不愿成為計劃的被動執行者,不愿意接受他人給自己制定的計劃。
安于現狀。不了解外界變化,不領會計劃的目的,無法應對不可預見的事件。
三、計劃無效的產生原因
計劃具有重要性和優越性,但事實上并非都能得到顯示。有些計劃導致失敗,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沒有真正找到“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什么?”有的領導者僅根據一時形勢,不惜犧牲已有的優勢,跟風沖動決策。一陣風刮過后,才懊悔不已。
沒有認識競爭對手的優勢。大意輕敵,過于自信,看不到對方的實力和條件。
具體計劃與總體計劃不配套。后者是前者的綱領,前者是實現后者的措施,兩者必須相銜接、相配套。制定前者時必須考慮后者可能遇到的問題,計劃執行者必須了解前者的內容、目的和重要性,否則,新的計劃可能會影響一些人的福利報酬、權力威望,這樣就會有明的、暗的反對者。
計劃的執行者不曾參與計劃的制定,于是尋找種種借口,不予執行;外部和內部的環境變遷,也常常使計劃無法實現;計劃和控制未能很好地結合。控制過程就是計劃實施的過程;沒有有效的控制,就沒有計劃的有效實現。
四、有效計劃制定的原則
計劃屬于主觀范疇,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一方面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能使領導行為達到預期目標;另一方面不能對實踐起積極的指導作用,達不到預期效果,也就是對實踐起著阻礙或干擾作用,影響預期目標的實現。前者為有效計劃,后者則是無效計劃。制定有效計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切合實際。制定計劃首先必須遵循而又十分重要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們制定有效計劃的根本出發點。如果脫離實際,假大空套,提出不能做到的指標和要求,必然會貽誤工作,損害事業。
統籌兼顧。計劃本身就具有統籌的性質。因此,必須運用統籌原則,全面考慮目標系統中的各構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與相關系統的相互關系,進行統一籌劃,使系統結構趨于有序、合理,實現系統整體的優化效應。
主次分明。制定計劃要抓住關鍵要害,分清主次輕重緩急,集中力量解決影響全局的問題;同時要考慮全面,但也不可不分輕重平均使勁,做到重點論和兩點論的統一。定重點要謹慎,充分調查,反復論證,使其名副其實。
系統連鎖。制定計劃要注意到系統內外相互作用的連鎖關系,注意到復雜、多向、多變量的連鎖反應帶來的影響。只有加強科學預測,才能增強計劃的靈活應變能力。
科學發展。任何計劃都是安排未來的發展,因此,制定計劃不能僅僅從現有條件出發,還必須預測未來發展會對現有計劃完成所形成的條件,以及對現有計劃提出的要求?!坝媱潧]有變化快”,計劃本身也應該根據發展作出不斷地適時地調整,也就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五、有效計劃制定的技巧
計劃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要隨時做到注意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
在發現問題時,應該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與過去比較有無異?,F象?,F象是表面的,而其實質卻是隱蔽的,有時實質后面還有實質。二是與計劃比較有無偏差。三是與競爭對手比較有何劣勢。競爭包括外來的、同行的,也包括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四是注意有關人士反映的問題。如服務對象的意見、社會團體的要求、政府的警告等等。問題有難易,事情有緩急。有的問題如不解決,就會造成日后的麻煩或危機;有的拖一拖,冷一冷,就自然無事。有些問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才能解決,而解決后卻收效又不大的,就應該從長計議;有的不需花較大氣力,只需理順某些關系,改變一下方式就可以收效的,就應該立即處理。
在處理問題時,必須考慮由誰負責最好。一般是與問題的產生最接近的人去處理最合適。盡量不要把問題推給上級,但又不能越權;盡可能把決定權交給下級去完成;如果與其他部門或者科室有關,應該考慮分工協作,怎樣才能迅速有效處理,完成計劃,實現目標。
對重復發生的問題可做出規定,定出章程,要求按章行事,不必事事都要研究研究。對于出現的障礙,要努力克服。各層級領導一同商討計劃的目的和完成方法;制定計劃時,要考慮優勢,也要考慮劣勢,全面平衡;對風險、困難、問題要先做好充分估計,不能由執行者承擔后果;加強控制,使計劃與控制相結合;按照目標管理法使計劃有效施行。
總之,計劃的制定要注重科學性,發揚民主性,還要講究一定的藝術和技巧。這是計劃的順利推進和完美實現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們決策時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