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少數民族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組成部分,是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至關重要的資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對于民族形象構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少數民族政策的扶持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文化產業及民族形象構建等都有長足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多的保護與發展,這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與民族形象的構建創造了機遇。因此,筆者將以廣西壯族為例探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與民族形象構建。
關鍵詞:廣西壯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形象
廣西作為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氛圍濃厚。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以壯族為首的一眾少數民族,積極弘揚本民族文化,宣傳本民族的競技體育,這使得廣西壯族的民族形象逐步成型。隨著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除了經濟政治之間的交流外,文化交流也逐漸頻繁,中國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民族文化能否在這種全球化趨勢下走向世界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因此筆者想以廣西壯族為例,探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與民族形象構建的策略研究。
一、分析政府與傳統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關系
政府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的樹立與民族形象的構建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體育品牌的樹立與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完善的文化產業也會對政府百利無一害。延長文化產業鏈,不僅提升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實力,還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民族形象的構建產生重要意義。
在少數民族體育賽事品牌建立的縱深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需要與國家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在弘揚壯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完善廣西壯族地區文化產業鏈,以優秀的文化產品來樹立和構建民族形象。傳統的民族體育賽事品牌的建立可能依舊存在缺少與游客的互動等缺點。與游客互動的重要載體即是文化的互動性,文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涵蓋了地區民族的精神與特色。如果傳統少數民族體育賽事仍舊單純依靠游客觀賞的方式,則難以吸引更多游客,難以弘揚民族地區的民族體育項目,反而是那些地區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產品特色鮮明精致的旅游地區更能吸引他人來民族地區觀賞民族體育項目。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為傳統少數民族體育賽事的發展與改革提供政治保障。
二、探究供給側改革對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作用
當前,供給側改革深入發展,利用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來助推經濟的發展,在供給側端發力,為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產業鏈的改革升級。
民族形象的樹立與構建所依靠的產業就是地方文化產業,在培育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產業鏈的同時需要依靠文化產業作為巨大支撐。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依托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壯族傳統體育,以文化產業為依托,能夠深度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而文化產業也依托旅游業在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因此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才能有效的做到延長產業鏈。以廣西壯族地區傳統民族育品牌賽事為例,磨秋、板鞋競技、芭芒燕、踩風車等都是廣西壯族的招牌體育競技項目,這些體育賽事是綜合廣西地區民族歷史、民族文化和民族氛圍所形成的獨特的體育競技,通過這些民族的體育賽事將其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所形成的產業鏈,將為該地區帶來多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所以,產業鏈的延長不僅有利于使兩個產業互相獲利,而且,在延伸上下游產業鏈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文化產業為上游文化產品的挖掘與開發提供自己,又能為下游的其他產業提供更加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由此產生的產業鏈不僅在長度上延展,更在渠道上拓寬。
三、重視人民群眾對傳統體育品牌賽事與民族形象構建的影響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民族地區發展本民族文化產業,需要大量的人民群眾參與到宣傳的過程中,所以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需要地區民眾的積極參與,需要他們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在宣傳地區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品牌的建立如果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眾對于地區發展和傳統文化繼承的支持。試想,如果沒有少數民族人民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也就難以做到將這些傳統民族體育賽事進行開發,至今更別說將其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來造福一方人民。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發展地區文化產業的同時,需要尊重當地人民的意愿,同時積極的鼓勵和引導民眾參與到地區民族文化宣傳中來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民族形象。
民族地區的人民形象就是對該地區民族形象構建的最好基礎,因此在發展旅游業和開發少數民族體育傳統品牌賽事的同時,需要引導和鼓勵當地民眾積極參與在少數民族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由民眾弘揚和傳承的,因此在挖掘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的文化中,如何與民眾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他們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是重中之重。
結語:少數民族地區在傳統體育品牌賽事和民族形象構建的過程中,政府扶持和民族群眾支持 都是重要的推動力,廣西壯族地區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的挖掘和推廣對于其他民族地區都有借鑒作用,不斷發展民族自身文化產業,增強民族自信力才是少數民族保存與弘揚民族傳統的重中之重,將社會合力作用于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開發,樹立品牌形象,這對民族地區發展和形象構建都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楊紅亮.“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機制研究.”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1(2020):72-76.
[2]鐘志鋒.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與傳播探討 ——評《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通論》[J]. 新聞愛好者, 2019, (10):111-112.
[3]馬兆明, 徐文紅. “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寧夏少數民族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7, 第51卷(6):29-31,37.
作者簡介:
郭震(1982- ),男,漢族,河南太康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主要研究體育人文社會學與學校體育。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1.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文化研究,編號:2020KY27002.2.全民健身視域下桂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研究,編號:2020KY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