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密切,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部分。無論是對“文化”進行理解,還是闡釋文化唯物主義的四個基本概念,威廉斯都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進行了有選擇性的承繼。其對大眾文化的推崇,對于當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仍有著啟示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繼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12-0022-03
雷蒙·威廉斯作為英國20世紀著名馬克思主義者、英國文化研究奠基人、文學批評家,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演變影響巨大。其中,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為后世留下了研究無盡的豐厚思想財產。本文旨在基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的視角,研究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一、威廉斯文化唯物主義之“文化”
威廉斯的文化思想有三大重點,其一是創建了后世廣為流傳的文化研究傳統,其二是另類解讀了利維斯的高雅文化傳統,其三是創立了承繼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文化唯物主義理論。其中,以文化唯物主義作為研究重點可以統籌威廉斯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表述的其他文學批評觀點,也可展現馬克思主義在文化思想方面對威廉斯產生的影響。
(一)威廉斯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在20世紀西方思想界是一個重要學術范疇。威廉斯的《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篇就點出“文化”一詞:“在那些現代理論和實踐的主要領域的核心地帶,存在著一個總被人闡述的概念——文化?!焙髞碓凇蛾P鍵詞》中,威廉斯對“文化”的語義史從詞源開始進行梳理。Culture(拉丁文culus)最初是用于農業領域,原意是種植、耕種,表示對農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馴養[1],隨著語義轉變,逐漸用到人身上,表示以人為主客體的培養、教養等人類主動性行為。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文化”一詞從形而下的物質層面轉義到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這種對“文化”的把握為之后威廉斯產生文化唯物主義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文化分析》中,威廉斯對“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提出“文化定義的三個分類”:第一是“理想的”文化定義,第二是“文獻式”文化定義,第三是文化的“社會”定義[2]。威廉斯對這三種文化定義的理解影響深遠,關乎對待大眾文化的態度和立場。
前兩種文化定義延伸出來的正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精英文化傳統路數。在精英主義的立場上,文化成為少部分人的文化,而將普通人民和工人階級都排除在外。因此,威廉斯倡導第三種文化定義即文化的“社會”定義。這種文化既包孕了前兩種文化的內容,又含有為前兩種文化所排斥在外的部分,如原本被精英文化排除在外的電視、電影、廣告等文化。同時,文化定義的改變必然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電視電影等文化的承認帶來的是對電視享受消費等生活方式的肯定。
威廉斯根據對“文化”的不同見解,提出文化唯物主義,并開創了以英國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傳統。與法蘭克福學派關于什么是文化的爭論,是文化觀念的博弈,更是權力話語的爭奪。對此,威廉斯清醒地認識到,提出文化唯物主義、對文化進行重新定義的目的是反對“艾略特、利維斯以及圍繞他們而形成的整個文化保守主義”[3]203。
另外,威廉斯還有一種關于“文化”的歷時劃分,包括主流文化、新生文化和殘留文化三種。在其中,威廉斯強調新生文化終將替代主流文化,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文化觀,符合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本遵循。
(二)文化唯物主義的四個基本概念
1977年,威廉斯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中第一次系統提出文化唯物主義,其中包含四個基本概念:文化、語言、文學、意識形態。
因為威廉斯傾向于采用第三種文化定義,文化得以從少部分精英走向人民大眾,成為普通人們的日常經驗。因為對日常生活的重視,威廉斯與利維斯主義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在早年的文化思想中具備濃厚的人類學色彩,旨在消解利維斯主義對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分割。這種消解難免帶有一種過度的成分,因為許多新思想的產生需要經歷一個違背舊思想的階段,對于舊思想的摒棄須是徹底的,以此為新思想的萌生爭取空間余地。早期威廉斯正處于這個階段,他當時的理論雖然已有雛形,但仍帶有利維斯主義的陰影。直到20世紀70年代,威廉斯開始反思人類學的文化定義,文化唯物主義才真正形成。
20世紀早期,庸俗馬克思主義將語言簡單機械地視作反映社會存在的工具。威廉斯沒有受到教條主義思想的影響,在理解語言時牢牢抓住馬克思恩格斯對語言的定義,即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自身存在的現實意識[4]35。結合對巴赫金《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的學習,威廉斯打破了庸俗馬克思主義對語言的機械把握,致力于將語言放入社會和歷史語境中考察,形成了語言符號觀,將語言看作一種物質性的社會實踐及人類對世界的社會性建構。語言符號觀的形成意味著威廉斯肯定了語言的實踐意義,為后續通過爭奪語言獲取話語權力奠定了理論基礎。
有關“文學”是什么的問題一直復雜難定。對此,威廉斯再次回到考察一詞的詞源及轉義上來。威廉斯發現,“文學”最初多義,可表示“書寫”“閱讀經驗”“閱讀能力”等等,直至17世紀開始由少數人制定文學的規則,導致文學產生階層并逐步局限化。對此,威廉斯認為要反對文學成為少數人的文學,關注文學本體概念,倡導多樣化的文學形式,呼吁文學由大眾參與。相對于阿諾德等人為代表的英美新批評派主張把偉大的作品孤立起來研究,威廉斯關心個人經驗與社會經驗的融合。文學不止有其本身的審美性和藝術性,還應該對現實進行觀照。研究文學時,還可以研究作家本身,如創作才能等等。
意識形態與文化研究一直如影隨形。威廉斯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有三種說法:一是指一定的階級或集團所特有的信仰體系;二是指一種由錯誤觀念或錯誤意識構成的幻覺性的信仰體系;這種體系同真實的或科學的知識相對立;三是指生產各種意義和觀念的一般過程[5]58。在其文化唯物主義理論中,威廉斯希望恢復第三種意識形態。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之“文化”
馬克思、恩格斯較少直接使用“文化”一詞,也沒有專門著作用于論述文化思想。蘇聯時期著名哲學家弗·讓·凱勒在其主編的《文化的本質與歷程》中,將馬恩著作中有關“文化”“文明”的論述進行了基本梳理。據統計,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及文明的論述共有126處,直接使用了“文化”“文明”概念的只有13處[6]。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恩格斯不關心文化在人的本質和社會歷史發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文化”的理解
關于文化的思考實際貫穿了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展的全過程,從唯物史觀開始,其中就包含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問題的思索。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于社會歷史多維內涵的認識,奠定了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對“文化”的理解通常不區分廣義和狹義。在1844年《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中,馬克思將文化與知識并列,在比較蒲魯東和魏特林理論水平時使用了狹義的文化概念,認為魏特林的著作在論述技巧方面不如蒲魯東,但在理論方面卻勝過他。除了狹義使用“文化”概念,馬克思、恩格斯更多時候從廣義層面理解并運用“文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粗陋空想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貧窮的、沒有需求的人——他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單純倒退”[4]57,在這里是從廣義的社會文明形態來理解文化的。
另外,馬克思、恩格斯十分警惕唯心史觀中的“文化史”。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提到“文化史”時曾表示,所謂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這既展現了馬克思對唯心史觀“文化史”的清醒洞察,也可以說明為什么在18世紀、19世紀歐洲文化盛行的時代背景之下,馬克思、恩格斯書寫著作時很少直接提及“文化”一詞。
(二)基于人的實踐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是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形成的,重視實踐的作用?;谶@種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觀實際可以稱為一種實踐文化觀。其中,馬克思恩格斯突出強調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精神,關注人的本質、自我意識、實踐特征、自由理性等方面。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馬克思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定位:“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4]136另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闡述唯物主義哲學與德國哲學的差別時強調:“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4]180,這表明馬克思認為無論是對歷史的分析還是對現實的批判都應該圍繞著現實的人展開。這其中反映出的對于人的實踐本質的深刻理解,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理論基礎。
基于這種實踐觀,文化與實踐的內在聯系得到確認。第一,人的實踐活動之所以和其他動物的活動區分開來,是因為人的實踐是一種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這種自由和有意識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的生產以及精神層面的文化創造之中。實踐內含文化的規定性,因此與其他動物的本能性活動區別開來,成為一種普遍自由的類本質活動。第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在人的實踐中得到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作為實踐活動的現實展開過程,確立了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受制于經濟基礎,同時反映了文化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第三,馬克思恩格斯重視實踐的作用,從本質上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這客觀要求了文化批判的出現。在當代,消解人的本質的異化理論急需形成強有力的文化批判,基于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關于人的實踐本質的理解,對抗文化危機。
(三)基于社會歷史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想要說明的是“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其中社會歷史理論的提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分析轉向了對“世界歷史”的思考,同時也把文化問題放置在更具有廣度和深度的歷史領域中加以考察。
在建構自己的唯物史觀時,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世界歷史”的概念,認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抽象行為,而是純物質的、可以經過經驗來確定的事實”[4]141。
要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不能不先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理論。文化與社會發展、歷史進步相互促進。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著眼人類社會結構,關注文化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的社會歷史方位。
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實際是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形成的文化觀,了解文化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的認識不斷深化,具體可以《共產黨宣言》為界?!豆伯a黨宣言》之前,主要探討人與文化的問題,強調人的自然性與人的社會性的統一,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豆伯a黨宣言》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按照“世界歷史”的思維邏輯,認為資本主義開始向全球化的文明現象轉變,人類文化與文明走向同一化,文化的問題不再是一般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是放置在全球化的歷史視域下的社會歷史問題。馬克思提出“世界文學”這一概念,認為受當時文化進化論和傳播論的影響,資本主義的文化會向世界滲透,最終將全球所有文明都納入這一體系中。在晚年對東方社會的研究中,馬克思修正并完善了社會歷史理論,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道路多樣性的探索,提出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4]425。
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發展邏輯中,圍繞關注對人及人的解放與發展這一中心問題,始終潛藏著一條貫通自然、個體、社會的文化線索。馬克思通過這條文化線索,將有關人的研究系統地放置于唯物史觀中。
三、文化唯物主義對馬克思文化觀的繼承發展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相對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既有繼承沿用的部分,又有借鑒另起的部分。
(一)有保留地接受
與面對利維斯主義的態度相似,威廉斯對于馬克思主義并沒有一上來就全盤接受。威廉斯十分注重將有關文化的概念放在廣闊的文化史發展過程中,因此在考察馬克思主義對文化相關概念的運用時主要關注“不同形式的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潮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某種各自封閉的歷史”[5]5。威廉斯肯定馬克思主義有關“語言”“意識形態”的部分表述及對“文化”與“文明”的認識,但不滿于馬克思主義將文化直接等同于意識形態,并將之與經濟基礎相捆綁。
對此,威廉斯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在廣泛了解利維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后,威廉斯又學習了盧卡奇、葛蘭西、本雅明等人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化思想,即文化唯物主義。威廉斯試圖將物質性和生產性內容納入文化概念中,同時修正馬克思主義在闡釋文化時采用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簡單化模式,將文化從受制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中解放出來,力求在理論上厘清“文化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
同時,威廉斯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在將文化放置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模式中來談論時,實際上使用的是類比概念,而非機械地字面套用。因此,威廉斯也承認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對經濟基礎產生作用,但他強調文化不僅僅是因素之一,而是一個獨立的生產實踐,強調其獨立性與實踐性。威廉斯將“文化”與“唯物主義”聯系起來,將文化帶回現實物質層面,反對的并非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庸俗馬克思主義和經濟決定論。
(二)倡導奪取文化話語權的大眾文化
威廉斯在文化唯物主義中表現出來的對待文化的態度與利維斯主義截然相反,要求文化回歸人民,反對少部分人的精英文化,呼喚大眾文化。他同樣意識到,在文化備受重視的背景下,對“文化”定義權力的追求不只是“文化是什么”一個學術問題那么簡單,驅動這一切的背后是不同利益政群爭奪話語權的政治訴求。
為了讓無產階級在大眾文化領域獲得權力,威廉斯引進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期望喚醒大眾意識。威廉斯通過對“大眾”的重新理解,以及對大眾文化經驗的重視,尤其是對大眾文化與工人階級生活方式的關系的認識,意識到大眾文化中會出現無產階級轉向,并且將這一認識納入文化唯物主義中。
在對文化進行歷時定義中,威廉斯據此對大眾文化下了定義。威廉斯認為,作為整個文化過程中新興形態的大眾文化具有自己的社會基礎,并且在不斷創造、形成新的意義和價值的動態過程以體現這一社會基礎[3]199。在具體分析中,威廉斯借由新興文化感覺結構的發揮說明有可能奪取大眾文化領導權的路徑,認為文化是一場漫長而動態的革命,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啟智和教育手段,從總體上和細節上打垮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和社會意義[7]。
總之,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理論脫胎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結合馬克思文化理論發展史,學習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下的發展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4.
[2]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雷蒙·威廉斯.文化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雷蒙·威廉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6]黃力之,張春美.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與現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7]雷蒙·威廉斯,羅賓·蓋布爾.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會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21-09-15
作者簡介:陳爾真,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