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

泉州中心市區全景——大坪山鄭成功公園。攝影/陳英杰
泉州今年火了。在社交媒體上,1300年歷史的古城泉州,被“自來水”們捧成文藝青年的網紅打卡地。在古城西街上走一遍,路過格調清新的咖啡館、酒館、民宿,仿佛便能沾染一身文藝氣息。不過,這些似乎與其他城市的古街也大同小異。
在西街北側冒出頭的開元寺雙塔塔尖,道出了泉州的獨特之處:這是一座貨真價實的文化之城。兩座石塔建于宋代,距今已經近800年。今年7月的世界遺產大會上,開元寺與泉州其他21處宋元時期古跡被“打包”,新晉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城泉州其實有兩副面孔,每一面都頗為鮮明。
這一面,它保留著眾多宋代以來的古老建筑,傳統生活方式在南音、木偶戲和閩南語里綿延流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共融的罕見局面至今有跡可循;而在另一面,它在創新創業中創造了富庶的經濟,連續22年排名福建之首,2020年晉升為全國第18個GDP“萬億俱樂部”城市,而安踏、特步、361°等中國知名體育服裝品牌半壁江山在一座城里比鄰而居,更是中國品牌制造一道難以復制的奇觀。
在保持鄉土傳統的同時,又有敢于出海的魄力,這似乎已經是閩南人血液里流淌的基因,也是中國罕見的海洋文化存在。如今,進入“萬億時代”的“世遺之城”,如何持續騰飛,這座以會做生意著稱的城市提出了新的思路。
泉州今年有兩件大事。年初,泉州宣布2020年GDP總量突破1萬億元,達到10158.66億元,同比增長2.13%,成為全國第18個“萬億俱樂部”成員;年中,“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遍布全城的22處遺產地升為世界級,20年申遺歷程終于圓滿。
“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泉州申遺項目,僅用時6分就一致通過?!比菔形幕瘡V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伯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一項復合性的系列遺產,這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是為數不多的,第44屆世界遺產有關決議高度評價了泉州項目。
將22處世界文化遺產“打包”,泉州呈現出一幅10至14世紀的繁榮畫卷。那時,泉州滿街走著各種膚色的外國人,堪比唐代的長安城。到了夜晚,古渡口聚滿船舶、徹夜長明,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被運上船,銷往世界各地,外國香料、象牙、人參駛入港口,再送往京城。
泉州在南宋末年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泉州市政協原副主席李冀平說,那是中國的大航海時代,創造了一條自由的航海貿易之路。泉州體現了非常獨特、典型的中華海洋文明,包含著和平與包容而非掠奪的精神,這是泉州帶給今天的啟迪。
申遺成功后,泉州古跡以更清晰的面貌為公眾所知,這不僅是文物保護的新起點,也帶來了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機會。泉州有山景有海灘,有古街也有新城,有宋代的寺廟也有現代的劇院,有閩南的美食也有悅耳的南音,偏居閩南一隅的古城,積累了超群的旅游稟賦。根據泉州市當前規劃,將系統提升遺產參觀設施,在22處遺產點提供閩南語、普通話、英文、日語、韓語5種語言講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15個展館全部免費開放,正在規劃建設一系列考古遺址公園。
泉州的世界遺產點點多面廣,散落在海邊、山林、古城、河上。未來,泉州將努力使參觀遺產點更為便捷。據悉,泉州正在爭取國家和福建省的支持,推動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并改造世遺總館、舟船世界、伊斯蘭館、泉州通史館以及13處遺產點現場展示館,打造泉州的世界遺產展示中心。
不過,李伯群認為保護好泉州的“煙火氣”是首要的,這也是這處新晉世界遺產的獨特氣質?!叭葸z產多數是活態的,7.62平方公里古城遺產區和緩沖區,群眾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泉州的文物及其保護充滿人間的‘煙火氣’。”他說,文物保護要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既提升遺產保存條件,又改善群眾人居環境。
2021年10月9日,中共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報告,提出了建設海絲名城、打造世界遺產典范城市的目標。報告指出,“著力建設海絲綜合交通、經貿合作、文化展示、城市聯盟的重要門戶,打造面向東南亞的工商業中心,活態傳承中華海洋文明,建成世界遺產保護典范之城,再造‘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新繁榮?!?/p>
這個目標道出了遺產折射的城市特質——泉州自古就是重商之城?!叭萑顺砩焦锐?,雖欲就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宋代謝履的《泉南歌》描述了泉州人因偏居海邊、耕地短缺轉而拓展海洋貿易的歷史,經商貿易也成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改革開放后,泉州人的經商天賦被迅速激活,失落已久的商業重鎮重新崛起。
1979年,中央將福建、廣東作為對外開放試點,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從宋元時代形成的開放與包容性格,正契合了改革開放的精神,使得泉州人如魚得水。
泉州對外開放的第一步,就得益于對外資的包容。改革開放后任泉州市外資辦公室主任的陳民團曾回憶,當時,泉州利用廣大泉籍海外華僑的力量,開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三來一補”,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小洋貨、大創匯”的格局。
陳民團記得,那時泉州政府主動派人到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東南亞地區,發動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投資。從合資辦廠到獨資辦廠,利用泉州優惠的政策,華僑在泉州辦了一批馳名全國的企業。1982年,菲律賓華僑林國良回泉州創辦泉州電視機廠,使用的是本地合作企業泉州電子工業公司的廠房、人員。當時中國電視機保有量極少,首批生產的幾百臺,立刻銷售到全國。
一批在海外紡織行業有所成就的華僑,帶動了泉州最早的服裝行業。而泉州服裝行業在全國聲名鵲起,還得仰賴當地人靈活的市場經濟頭腦,在別人還在埋頭做產品的時候,他們已經領會到廣告、宣傳和品牌的作用。早在上世紀末,泉州晉江的服裝品牌開始攻占央視的廣告時段,一度,央視五套的廣告在安踏、喬丹、特步、361°、匹克等幾個晉江品牌之間不停跳轉,央視五套也被戲稱為“晉江臺”。
“甚至我們發現有些企業還沒做到一定規模,就跟中央電視臺有合作,他們已經充分意識到廣告的效應,很注重營銷?!比A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洪國彬特別強調泉州人靈活的商業頭腦。品牌營銷在體育服裝產業率先顯露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隨后其他產業也借此思路壯大起來。
時移世易,如今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呈現某種程度的逆轉,原先的海外市場在很多領域已經落后于中國內地,歸國投資的的華僑,也交棒給了二代、三代。如何再次打好“僑牌”,為內地經濟增添新的動力,是沿海省市面臨的新課題。
洪國彬坦言,泉州雖然也在謀劃,但在“新華僑時代”如何借力打力,還沒有很好突破?!爸袊F在面臨著某些領域的‘圍堵’,華僑其實可以發揮新一輪的作用。”洪國彬說,“但華僑后代的家鄉情結在慢慢弱化,僑二代、三代的產業跟以前也不一樣了,如何繼續發揮華僑作用,這是新的問題。”
在洪國彬看來,泉州的發展自改革開放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政策性紅利階段,到人口紅利階段,再到當前的知識紅利階段。泉州在前兩個階段都把握住了機會,不過在知識紅利階段,泉州尚未很好地把握住互聯網經濟的浪潮。
泉州深厚的制造業基礎,決定了其必然帶著制造業的色彩融入知識經濟?!叭葑羁陀^的一個現實,就是實體經濟占比非常大,‘晉江經驗’最根本的就是深耕實體經濟。至少在接下來幾年還會以實體經濟為主,如果我們舍本逐末,發展純粹的互聯網經濟,可能不是泉州的選擇。”洪國彬說。
“愛拼才會贏”的泉州人,赤手空拳打出了中國民營經濟的奇跡。據今年最新數據,在全國經濟總量前20的城市中,泉州民營經濟占比最高,達到81.5%,形成九個千億產業集群,包括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食品飲料、工藝制品、電子信息、紙業印刷。
幾乎都是傳統產業。去年疫情到來,泉州以民生消費品為主的產業結構受到硬沖擊,GDP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現10.3%的下降,最終恢復到2.9%的全年增長率,低于福建全省的3.3%增長率。
在泉州的產業規劃里,“科技創新”“數字化”等成了高頻詞,透露了這個制造業強市轉型升級的緊迫感。如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資的優惠一樣,泉州現在將政策優惠向科技領域傾囊相出,力爭用3到5年,實現科研投入、高新企業、高端研發平臺、高層次人才數量翻番,并在全省率先發放創新券,對企業購買科技服務進行補助。
洪國彬解釋,泉州的轉型焦慮在于,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傳統優勢正在被弱化。早期,泉州企業間構建了良好的產業鏈,改變了“單打獨斗、各打各的”局面,形成了特有的區域性競爭優勢。他認為,制造業跟服務業在產業鏈中緊密結合,這是泉州民營經濟最重要的內部經驗。比如,泉州有過輕紡城和服裝城,是原材料和服裝成品的專業市場,這種集聚效應加速了產業鏈的流通,催生了千億級產業鏈。然而,時過境遷,輕紡城和服裝城不再顧客盈門,網店的流量卻日日攀升,服務業正在轉型。
“從工業化到后工業化時代,如何給工業注入新的活力,這是現代服務業所要解決的問題?!焙閲驅Α吨袊侣勚芸氛f。在“十四五”規劃中,泉州提出了構建以數字服務、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務、金融服務為重要支撐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其中,推動數字服務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建設輻射區域、影響全國的商貿中心和快遞物流樞紐等行動,都意在使制造業與服務業重新綁定、相輔相成。
在“十四五”規劃中,對科技創新的布局已經被置于傳統制造業之前。未來,泉州將不僅是一個服裝廠接著一個鞋廠,在環泉州灣創新中心,將形成一個創新集聚區,串聯泉州軟件園、華大和洛江高新企業群落,集中布局大院、大所、大平臺。泉州科學城也在加快規劃建設中,將布局時空產業、智能信息技術等新業態。
新一輪的創業中,“愛拼才會贏”的勁頭依然需要。洪國彬有所擔憂的是,“繼承一代”與“創業一代”的脫節。改革開放后興起的泉州企業,正面臨或已經經歷經營者的交班,“愛拼才會贏”的閩南精神是否會在新一代身上延續,這關系著二次創業的成敗。
而在泉州現代化中心城市藍圖中,海洋文化的開放包容精神仍貫穿其中。泉州正在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和重要門戶,謀劃在深化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再次揚帆出海,深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從而構建泉州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別稱鯉城,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
這是一座老城,也是一座新城。它的“老”不是陳舊,而是傳承千年、未曾中斷的歷史文脈;它的“新”也不是憑空構建,而是基于文化積淀之上的重新出發。它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僑鄉,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港口城市的杰出典范。它有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態,也有繁榮富足的經濟實力。經過多年努力,今年它憑借“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順利通過審議,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