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峰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東校區) 甘肅省蘭州市730010)
2018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致訓詞中強調“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應的備戰狀態,練就科學高效、專業精準的過硬本領。”這段話定位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就是一支綜合性專業化的隊伍。要“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應的備戰狀態”,就需要訓練的支撐,就需要掌握各項專門的技術,就要學會使用各種專門的工具,就需要拓展我們的手段,創新我們的工具。而訓練能力、掌握專業技術,都是要以在應急救援中發揮最高水平,達成最好效果,讓突發事件所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這就要求在平時訓練時,應當不斷地把能力和技術運用到實戰性最強的演練當中,不斷地把能力和技術的運用以最高效能為主要方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框架方案》中明確要求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要“有效優化整合應急救援力量和資源,提高消防救援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充分發揮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良好環境。”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尋找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救援隊伍途徑的要求。理清訓練與演練的關系,尋覓訓練與演練的實際方法,就是為這個途徑鋪路清障、提升效率、提高實際救援活動價值而進行的理論工作。
訓練一般指專項或局部的專業化、標準化指導下的練習、習得和鍛煉。演練是規模型綜合的標準化指導下的各專業協同型練習、模擬實戰的規模化演習。訓練可以是單人的,也可以是小組或小團隊的。演練則是較大規模的、有一定目標的團隊協作型活動。訓練與演練的關系表現在,訓練是演練或實戰的分解,演練是模擬實戰訓練的綜合性專業化、職業化運用。
訓練是專業水平和體能保障的前提,是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的生長過程
專業水平是定向的技能水平,是在某個專業方向的技術能力的體現。訓練是提升人的技能過程,是通過不斷嘗試,不斷從客觀人的指導或操作中獲得正確操作信息,并不斷重復其操作,達到客觀需求目標的習得和練習。比如,操作某種器械,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熟練,從低效率到高效率,從不精準到很精準。體能是專業能力的保障。良好的體能靠不斷地進行體能鍛煉才能實現。各種體能力的定向訓練,是達成獲得各種技巧的先決條件。正規化是整齊合一的集體能力的體現。合力一處,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壯舉。正規化要求一切命令聽指揮,在統一命令下,統一行動,協調行動,主動合作,默契配合,不怕犧牲,相互保護,相互支援,相互幫助。這些都是要靠平時不間斷地刻苦訓練才能達到。職業化的水平是專門從事一項工作的水平。是勝任自己所從事職業規定范圍工作的表現。職業化水平也是比行業外的人們在規定范圍工作上的能力差別。這種差別越大,說明水平越高。職業化水平是要靠各種專業訓練的積累才能實現的。只有非常突出的職業水平,才能勝任職業范圍的工作需要。從應急救援上講,只有非常突出的綜合救援職業水平,才能在戰時救人、救物而不傷及自己,也不擴大受災面,才能完成好黨和人民托付給我們的責任。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就是平時多訓練,不間斷訓練的意義所在。只有充分認識,才能充分把握。
指揮員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指揮員的指揮能力、管理能力形成和提升也是需要有一個通過訓練才能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指揮失誤帶來的損失更大,指揮成功獲得的價值更高。因此,指揮訓練必須以零失誤為目標。從一些演練情況和一些現場指揮來看,指揮員的指揮水平決定著救援的效率和質量。特別是好的聯動指揮行動,能夠協調到位、相互迅速理解、在指揮與執行上易達成默契,專業知識到位、指揮能力很強、指揮依據充分,都對救援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聯動指揮能夠在應急響應機制中高效落實,富有權威法規約束,聯動效能得以充分發揮,聯動保障得以滿足需要,處置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等。[1]
在演練和實戰中,指揮和組織部署往往成為了積極救援的薄弱環節。原因是管理系統易把注意力放在基層訓練上,從而淡薄了上層指揮層的提高性訓練。PDCA閉環管理給我們提供了管理過程較為均衡的模式。它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強調P(計劃)、D(實施)、C(檢查)、A(提高)的循環。在這種模式下,加強了上層指揮和組織部署的訓練份量和質量要求,促進了管理層的能力提升。組織上層的指揮和組織部署往往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習得,一般沒有現成的模式或方案可以照搬。由于高級別的指揮指導培訓機制一直是社會的弱項,針對上層的指揮和組織部署客觀的指導或導引一般也比較弱。每一種應急情況的應對都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都是異于其它情況的新生事件。應對這些新異的突發事件自然沒有可以固化的模式。因此,組織上層的指揮和組織部署的訓練是尋覓和習得方法的過程。這就需要擔任指揮的組織者加強知識學習,加強自我訓練和嘗試性思維分析練習,經常進行分析研判,形成智力積累。
演練是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的檢驗,是綜合能力成長的過程
在周密科學策劃下形成一系列導調演義程序,按部就班地指揮救援團隊進入高度仿真的實時場景之中,用業已練就的各種技能和知識支撐各種主動處置的可測可控過程,就叫做演練。正規化是依正式規范和特定標準的模式或狀態。所謂正規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硬的團隊合作默契素養;二是團隊組織能力非同一般;三是行動迅速而整齊化一;四是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穩固;五是自下而上的情況反饋及時準確。所謂專業化,是依現行的專業分支方向進行較為深入,在一定時間內逐步達成或達到專業標準要求的過程;從團隊的個人到集體的各項工作都是建立在豐富而充足有準備的技術能力基礎上的。所謂職業化,是指以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來實施的工作狀態。在此行此道為日常工作或生活的主要環節,體現出與他行他道完全不一般的水平標準;建立在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基礎之上。
訓練是演練的保證,演練是訓練的提升
訓練是獲得專項能力提升的途徑。平時的訓練是針對某些專項而開展的能力訓練。攀爬、急行軍、各種體能訓練,學習知識、研判訓練、各種腦力訓練,開車訓練、儀器探測、各種器械操作,命令要令、命令轉化為執行、各種組織行為環境培養都是訓練的內容范疇。種種的訓練積累,為實現演練的質量提供了積極有效的保障。
演練是獲得綜合能力提升的途徑。演練是在模擬各種受災場景的情況下進行綜合救援實施的行動,它是運用平時訓練的規模性檢驗和評測。從演練中不僅能讓隊伍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從中發現不足和問題,以提供平時訓練的加強方向和依據,不斷完善其綜合協同救援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最高效率和最小損失為目標來不斷調較平時的訓練。綜合性的演練是對單一性或局部性訓練的提升。
訓練與演練的結合上,首先要區分訓練的單一性和演練的綜合性。單一性的訓練支撐著綜合性的演練,綜合性的演練又產生對單一性訓練的需求,從而實現對訓練方向和訓練方法導向作用。二者有機地結合將會使最終在實戰中達成最大效用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1.從單項訓練走向組合訓練。單項訓練是達成能力提升目標的有效方法。許多綜合性的能力都需要分解成單項訓練的內容才易于訓練實施。因此,把綜合性的能力需求分解成單項訓練的內容,也是實現高效訓練的一種良好途徑。在不斷積累的單項訓練基礎上,再不斷地把各單項訓練依實際需求形成各種“組合能力”運用和發揮的訓練,是達成綜合能力的必經之路。
2.從組合訓練邁向綜合實施訓練。組合訓練是一種合成訓練。它把各單項訓練合成為一種達成一個個小目標的訓練,以完成事先制定的小目標為行動方向。集合多種成熟的組合訓練,就可以制定出完成相應規模型目標的綜合合成訓練。通過綜合訓練提升隊員與隊員之間的配合能力,提升小組與小組之間的配合能力,達成聯合行動的有效性,以實現演練或實戰的綜合性救援需求。
3.從綜合實施訓練到應對突發事件實戰。救援訓練的綜合實施將成為常態化的聯合訓練模式。通過綜合實施的訓練行動,可以為應對突發事件做足做好集團性綜合救援能力準備。從綜合實施訓練到應對突發事件實戰有一個從準備階段轉向實際行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有一個遇新的臺階。所謂“遇新”就是陌生的茫然感。這種陌生的茫然感往往會給人的生理或心理上帶來盲然和緊張。因為沒有見過,可能會引起應對的困惑。從綜合實施訓練到應對突發事件實戰,需要有克服這種臺階感的準備和歷練過程和經歷,需要在經歷中練就良好而沉穩的心理和思維素養。需要冷靜地觀察、捕捉、采集突發事件的發生原由,從而在平時訓練過的方法中生成有效辦法加以實施。
4.集綜合突發事件為演練的導調內容。實戰化演練是建立在應對突發事件基礎上的。而突發事件都是不可再復制的新情況,各個突發事件都有很強的特殊性和隨機性特征。為了能夠模擬出真實的效果,在演練中所進行的導調內容,也應當是模擬隨機發生的。無預案隨機的拉動就成為了推進實戰化演練的關鍵。[2]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適時地導入突發事件主體引發的各種危機情況,不斷注入需要搜索的情況、實施求助的情況、排解危機的情況、協同作戰的情況、保護環境的情況等等,對各節點的處置進行記載、取證、采樣和追溯,便宜于最后進行評估、分析和總結。在演練中,導調的綜合越強,則在實戰中越易形成有備、有數的救援狀態。
5.通過模擬演練逐步升級的導調最終實現強力可靠的救援力量。模擬演練中往往也會發現一些情景關聯性問題,也會出現一些因導調不周不顧而形成的死結。比如,A事件的發生之后,又導入了B事件的發生,但A、B兩事件之間局限于模擬場景的不完善性,導致實戰者無法判斷其因果關系而盲目操作或處于停滯狀態。在模擬演練導調中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做好戰術研判和戰術實施,把形成的死結或疑難問題作為教材或工作方向,不斷解開這些死結,不斷解決這些難題,以達成不斷升級之目的。
訓練是基礎,演練是檢驗。良好的訓練將使演練收到最好的效果,在演練中檢驗出訓練的成效。訓練到位與否,訓練的基本功扎實與否,直接決定著演練的成效。充分專業性單項的訓練必然會使演練的覆蓋面得以有效拓展。
1.在演練中發現拓展需求。演練也是模擬實戰狀況的綜合性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積極發揮平時單項或局部訓練所積累的能力。有一些能力項在單項或局部訓練安排中難免會有覆蓋面不到等情節,這需要在演練這個綜合性較強的模擬實戰過程中加以發現,并從中記取教訓,不斷把這些發現和不到之處融入平時的單項或局部訓練之中,才能形成需求支撐訓練的良性循環。不失時機地做好拓展挖掘和采集工作,是提升訓練質量,形成救援戰斗力的必要保障。
2.依拓展需求制定升級訓練方案。一旦拓展需要被挖掘或采集成功后,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依照需要升級我們的訓練方案,加入新的訓練內容,并對新的訓練內容迅速進行訓練可行性策劃與布置,并在確定的方案下,積極開展相應的補充訓練。積極構建模擬現實的虛擬現實虛擬演練平臺,能夠提升演練的效率,節省演練的成本,提升演練的全面性和完整性。[3]
3.拓展能力與手段(工具創新與拓展)。人類是靠工具發達和文明起來的。拓展我們的救援能力同樣也需要在創新工具、拓展手段上下功夫。人的體能有限、人的四支能力有限、人的大腦迅速計算和判斷的能力也有限、人的感覺器官能力也有限,這一系列人的有限性決定著人必須依靠工具、發達手段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是我們在救援工作中時刻要牢記的。
4.打造可靠的人機工程救援系統。救援工作是以人為中心的復雜而高要求的行動。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施救的隊員,還是被救的災民,都需要一個以人為本的組織體系和系統工作機制來加以支撐。在平時的訓練或演練中,不斷打造適合人類救援的集團體系,形成可靠的人機工程救援系統,是我們平時訓練、演練和隊伍建設中要時刻努力的方向。
5.把平時的演練拓展到人民群眾當中去。只有動員起全體人民的斗志和努力,才是達成應對突發事件最有效的辦法。許多理論、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加強群眾性訓練與演練,提升人民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是全社會非常必要的應對突發事件,及時有效實施救援,最大程度減小損失的最好辦法。但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常態化情況下進行訓練和演練也是有一定難度的。不過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實施的辦法可以借鑒。比如德國的志愿者救援機制,把民間志愿者分布統籌起來,在社會機制中給予志愿者一定社會地位和權力保障的基礎上,形成定期訓練和演練,實行就近施救的方案機制等。[4]
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人民群眾也有休閑、娛樂等各種社會活動。總結歸納出一系列適合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推行的良好習慣,不失時機地在各種社會活動和公共場所加以規范、指導和導引,讓人們在生活習慣中作好應對突發事件和各種心理或行為準備,也是社會建設中取得良好文明成就的有效做法。讓專業的應急救援隊員參與到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知識和能力普及的工作中,讓人民群眾從中見識并有機會習得到相應的方法和知識,有利于大大提升全社會的應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