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景 貢太雷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長期以來,城鄉教育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狀態,呈現先城市后農村的發展軌跡,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更是如此。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建設教育強國,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各項建設事業的推進、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打造民族命運共同體、實現全面小康,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各方面發展具有關鍵意義。以湖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為例,根據湘西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樣本數據推算,得出其常住人口中小學、初中學歷程度的人數比例為69.49%的結論,且該公報數據并未統計湘西州地區的文盲率。由于缺少完善的保護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法律體系、社保體系,較為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經濟狀況,導致教育水平較為落后。
調研對象和調研方法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無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其常住人口264.95萬人,鄉村人口141.65萬人,鄉村人口占比53.5%,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3%[1]。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有7. 2%的少數民族兒童沒有接受或完成義務教育[2]。
我們調研小組以湘西州“精準扶貧首倡地”所在的花垣縣和旅游業發達的“鳳凰古城”所在地鳳凰縣為重要調查地點,開展田野社會調查,對部分農村兒童進行問卷調查以及對部分家長、老師進行重點訪談,了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運用比較研究法分析花垣縣和鳳凰縣農村留守兒童在教育條件、學習生活、法律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討論問題產生的原因,認為加強立法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可以使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得到保障。課題組對當地兒童進行了問卷調研,發放問卷共計600份,其中花垣縣有效問卷275份,鳳凰縣有效問卷280份。
調研結果
考慮到假期因素,為便于統計分析,將“見到父母頻率小于三個月一次的兒童”歸類為留守兒童。在花垣縣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占比91.2%,鳳凰縣農村留守兒童占比61.1%。總體而言,花垣縣和鳳凰縣農村留守兒童占比遠高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1.88%的留守兒童率。
(1)家庭教育落實:旅游業的發展能在經濟上擴大內需,提高鳳凰縣居民的購買力,解決當地居民部分民生問題。即便是在全國首批旅游強縣,經濟實力相對發達的鳳凰縣農村都有超過半數比例的留守兒童。在花垣縣,能一周兩次以上與父母通話的占比12.7%,一周一次的居多,占比43.4%,大于一月一次與父母通話的占比18.3%;而在鳳凰縣,有72.2%的農村留守兒童至少與父母一周通一次電話,大于一月一次與父母通話的占比12.6%。
(2)隔代教育問題:我們調研小組統計了留守兒童每日上學出行情況,自己往返學校占比均超過50% ,隔代教育問題在湘西州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在沒有父母的監管和關心呵護下,他們的人身安全及學習生活方面保障力度不夠。根據我們在花垣縣為期21天的支教活動走訪統計,超過95%的老人從來沒有受過教育,受教育程度低。
(3)教育保障機制:2018年湘西州花垣縣在“三幫一”勸返行動中共勸回返回接受教育學生81人[3],當地家長對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不重視,留守兒童監護人存在受教育思想上貧瘠。我們調研小組隨機對一個班的32名學生進行了訪談,有3位同學表示經常萌生出外出打工的想法。國家的教育發展也是根據實際國情出發,先發展城市教育,后發展農村教育,其中重點發展傳統重點學校,而農村小學的發展在現階段還不夠完善。我們重點調研的花垣縣杠杠小學和尖巖小學,師資欠缺,現任老師只有6位(含校長),且年齡偏大,至于德育、體育、美育方面的課程涉及較少,教學條件、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普遍推行線上教育,但湘西州花垣縣農村地區學生因缺乏線上教學設備未能實行線上教育。
(4)受教育權的法律認知:花垣縣和鳳凰縣兒童了解受教育權情況不容樂觀,了解受教育權平均占比15.5%,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鞏固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保護,關系著留守兒童參加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有助于他們其余現實權利的獲得。通過訪談得知,湘西州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防范意識和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落實難度大,受教育權的有效保障,直接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發展權、平等權和社會經濟與文化權等各項權利得到保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發展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5)民族文化教育發展:經過日常授課和深入苗寨走訪,當地家長不但對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不重視,而且對本民族文化例如對苗語的使用、苗族舞等民族風俗的了解不盡人意。對受教育權的不重視進一步導致了民族文化的代際傳承阻斷,發展民族文化繁榮必然離不開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權的保護。留守兒童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是個極為龐大的群體,一個民族如果缺少了民族教育,那么民族文化就無法傳承,不利于民族教育多元一體化的實施,無法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4]。
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受教育權保護的困境
湘西州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存在家庭教育落實不強、隔代教育問題普遍、教學條件和教學理念的落后、受教育思想的貧瘠、法律保障力度不足、民族文化教育缺失等問題,引發這些特點現狀,主要是存在教育經費投入、教育師資配置、受教育主體對教育認知淺薄、監護人教育責任缺失、社會宣傳普及和法律保障等多個困境瓶頸。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經費的投入是一個國家關于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保障,而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相對城市落后,城鎮化戰略實施緩慢,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導致家庭收入低。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也相對貧瘠,地方財政緊張。再者,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差異,家庭在教育經費投入較少。我們重點調研的杠杠小學除了免除課本費外還享受了免費營養午餐的福利,但對于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仍顯不足,教學設施老舊,輟學現象時有發生。
師資力量緊缺。在花垣縣和鳳凰縣農村地區,步行幾公里走山路上學的學生很多,許多師范類大學生畢業后寧可去大城市當小學老師,甚至是本地區走出去的大學生,也不愿去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中學校教,這存在資源上的浪費。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師資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導致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兒童的受教育權難以保障和發展。再者,由于湘西州也有部分漢族人口,而在接受教育時由于教師的語言口音等原因,出現學習成績差的問題,這迫切需要注入新鮮活力,提高師資水平,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才能得以保障和發展。
受教育意識淺薄。通過對花垣縣和鳳凰縣少數民族地區家長和老師的調查和訪談,我們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受教育意識淡薄,讀書無用論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較為盛行。受湘西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近年來旅游業經濟收入也呈逐步上升趨勢。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由于無法抵制金錢的誘惑,容易滋生厭學心理,加上監護人不在身邊陪伴與思想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出現輟學打工的現象。
監護人教育責任缺失。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監護人在教育時間、教育方法上缺乏,前文提到,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通話頻率大多維持在一周一次,且大量隔代家長同時照顧三四個兒童的日常生活。監護人多是采取縱容放養式的教育,留守兒童溺水死亡事件的發生在農村也偶有發生,監護形態存在著監護力度不夠、監護職責不明等問題[5]。再者,由于歷史、交通、地理等因素,隔代家長與社會外界接觸較少甚至沒有,而國家全力推行普通話,受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的影響,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年輕一代觀念不斷開放,和監護人之間存在語言、思想上的差異。而在此生活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易產生孤僻心理,成為困境兒童。
社會宣傳普及和法律保障不足。除了憲法之外,我國目前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來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6]。但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部專門專一的法律來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涉及留守兒童、雙語教學、應試民族政策加分等內容不夠細化,現有的法律仍不足以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受教育權,難以將理論權利轉化成現實權利。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印發了《湘西自治州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2018-2020年)》等文件,但這遠遠不夠,宣傳力度不廣。由于宣傳不到位等原因,導致群眾對受教育權的概念和意識模糊不清,需加強對《教育法》的宣傳,在法制觀念的基礎上強化對受教育權意識的傳播。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如前文所述,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制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提高和民族文化傳承持續發展[7]。我們重點考察的村莊小學不僅減免學雜費且落實了教育部實行的“愛心午餐”計劃,但與少數民族地區落后的經濟現狀相比較,仍是人浮于事,補貼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可普及宣傳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助學貸款機制,完善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助學貸款機制。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金資助的力度,緩解地方政府對于教育經費的壓力,保障地方教育事業的充分開展,區分普通人民教師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教師的工資,因地制宜地投入教育資源,做到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都有書讀、讀好書。
提高教師待遇、倡導志愿支教。提高偏遠地區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福利政策,設立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教師補貼和政府獎金,充分提高教師的生活標準。對于少數民族教師的選拔,應本著擇優錄取,會雙語者優先的原則,杜絕選拔腐敗。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教育部、團中央等黨政機關可加大公益支教項目的宣傳扶持力度,并給予項目經費支持,活動所在地的教育體育局、婦聯、工會等組織應做好服務保障工作,鼓勵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參與進來,通過這些實踐調研活動的開展,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吸引更多的師源,還能補充假期時間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學習空檔。
改善教育設施、加強德育教學。改善教育設施,在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上投入資金,配備信息化設施,改善學校的信息化水平,讓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們有更為通暢的知識獲得渠道和更為廣闊的世界觀,為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貢獻社會打下基礎。加強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與發達城市地區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如城鎮教師與鄉村教師交流研討會等。此外,學校要落實增設心理老師,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形成心理調查臺賬,便于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心理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的興趣愛好。可開設一些適宜少數民族地區的德育課程,如民族舞,民族音樂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減小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權落實狀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落實家庭監護人教育責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為祖輩,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而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祖輩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還停留在低質量的水平。除了父母多和留守兒童聯系外,村委會組織也應該發揮協助作用,可建立起黨員干部幫扶留守兒童的機制,多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及時提醒通知父母通過電話等方式關心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協助監護人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
加強社會宣傳普及力度和法律保障。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存在著對發展民族教育工作、傳承民族文化不利的思想觀念。由于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欠缺等原因,政府須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中加強對受教育權的宣傳普及,整合課堂教學、媒體宣傳教育資源,樹立良好的教育發展觀,留守兒童監護人與政府宣傳形成合力,營建重視教育的良好環境。新時代黨和國家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保護工作,既是政府的本職工作,也是法律的本質要求,要明確受教育權的可訴程序,完善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司法救濟制度[8]。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加強對《教育法》的宣傳,打擊對留守兒童受教育權侵害的違法犯罪行為。另外,迫切需要一部《少數民族教育法》作為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有力武器[9],細化法律內容,將留守兒童、雙語教學、應試加分等內容逐一細化,將理論權利轉化成現實權利,可根據經濟收入的水平制定因地適宜的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進一步完善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