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胡文勝
從信用卡元年至今,信用卡業務在國內已走過有苦有甜的16個年頭,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行業發卡量超過7.11億張,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經歷過最初跑馬圈地的盲目后,發卡銀行不再單純追求卡量規模,而是更加注重精耕細作,從卡量中要質量,從規模中求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上驳氖且恍﹨^域性銀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區域性銀行中信用卡業務收入過億的“億元俱樂部”成員增至50家,而2014年僅上半年就有19家銀行收入過億。信用卡業務正逐漸成為銀行新的盈利點。
有別于國有或大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銀行的人員更為精簡,對資產業務的經營及盈利能力要求更高,因此何時開始、如何開展信用卡業務成為區域性銀行高管思考的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做信用卡業務,信用卡業務能給銀行帶來什么好處?從過往經驗來看,信用卡業務主要有四大優勢:
利差大、收益能力強
從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來看,相對于對公業務,零售信貸的盈利能力表現得更為強勁。而在零售信貸中,以信用卡業務18.25%的年化利率最高,即使考慮循環比率及生息資產率等因素,目前信用卡的平均利率一般也可達到10%以上,相比較目前一年期貸款6%的年利率,信用卡業務的利差空間顯然大得多,盈利能力不言而喻。
是傳統個貸的有利補充
消費信貸是受經濟周期及宏觀因素影響相對較小的一類業務。例如,2011年由于存貸比考核壓力以及國家樓市調控政策影響,全年房貸業務及個人裝修貸業務受到明顯抑制,而信用卡則以其受經濟周期波動小、受信貸規模控制相對較少的有利因素脫穎而出,占比不斷攀升。除去外部環境推動,聚焦于消費信貸的信用卡業務申辦便捷、信用貸款、循環使用等內在特點也是信用卡成為傳統個貸的有利補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利于增加零售客戶粘性
國外營銷學界研究表明:如果客戶在銀行只有一個賬戶,銀行留住他的概率是1%;如果客戶享受到3種服務,留住他的概率將會增大到18%;一旦銀行讓客戶享受4種或者4種以上的服務,則概率將達100%。在此過程中,隨著客戶享受的服務增多,銀行就更了解客戶;越了解客戶,就越能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業務;業務往來增多,客戶的收益貢獻度也隨之快速上升,為銀行創造出更高的利潤。
信用卡就是很好的一項產品切入點,通常來說既有客戶很難拒絕一筆辦理方便的額外貸款,因此在交叉營銷中客戶較為容易接受信用卡,用卡的過程中客戶每月都會與銀行發生賬務往來,銀行就可以隨時通過數據分析,跟進了解客戶的行為變化和個人偏好,及時為客戶調整服務,客戶的粘性也隨之不斷增強。
累積零售客戶基礎,帶動整體業務發展
在爭取新客戶方面,信用卡業務可以做為觸達陌生客戶的有利工具。通過信用卡申請表,我們可以獲取客戶各項屬性特征及個人信息,在用卡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客戶的消費偏好、信用及風險狀況。對比傳統的存貸款及理財業務,信用卡業務獲
取的信息量可謂大而全,依托于這些信息及數據積累,我們可以更方便地篩選其中的優質客戶進行零售、理財、貸款等產品的交叉營銷,從而帶動其他零售業務發展。例如,在卡量達到一定規模時,銀行可以進行關聯還款營銷,提升儲蓄卡的發卡量和存款余額的同時還能降低因客戶遺忘還款而造成的逾期問題,對于優質存款客戶,還可以再考慮交叉營銷其他理財產品,可謂一舉多得。
近年來,在調結構、穩增長、防風險的大背景下,銀行發力零售業務,多家銀行提出“大零售”戰略,積極拓展消費金融業務,信用卡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零售轉型的排頭兵。2018年,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卡量共計6.86億張,同比增長16.73%,人均持有0.49張,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5.40萬億元,同比增長23.40%,應償信貸余額6.85萬億元,同比增長23.33%。總體來看,行業增速較2017年略有回落,各行信用卡業務持續由重“量”向重“質”轉型。

?
發卡情況
股份制銀行保持高速增長。根據2018年銀行年度報告,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累計卡量均超過1億張;浙商銀行于2015年正式發卡,目前卡量近350萬張。中原銀行全年新增發卡近百萬張,長沙銀行卡量同比增長151%。
透支規模
增速回落,但仍然在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如圖上海銀行增長25%,江蘇銀行增長37%,長沙銀行增長115%、哈爾濱銀行增長44%、南京銀行49%,西安銀行增長70%。
部分區域性銀行由于行內業務策略調整等,透支規模保持較高漲幅,如長沙銀行、蘇農銀行、九臺農商均實現翻倍
交易與收入
再創新高,深耕經營提升活性。僅就年報數據來看,信用卡業務收入結構逐漸轉變,上表13家銀行僅有4家銀行實現負增長,其它9家銀行均為正增長,哈爾濱銀行增幅超過102%。同為西部的貴陽銀行增幅達58.18%。
風險及或有負債
多管齊下,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黨的十九大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信用卡也概莫能外。
從數據表現來看2018年,無論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區域銀行均表現良好。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實現不良率與不良余額雙降;中國銀行減值率、興業銀行不良率全年持續下降;招商銀行上半年不良率略有提升,下半年在透支規模增速提升的帶動下,不良率回落;中信銀行、平安銀行等銀行不良率與不良余額均有所上升,
在金融科技助力風險防范方面,2018年度各家銀行進行了更多探索。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已是老生常談,但現階段黑灰色產業鏈呈現出團伙化、規?;⒆詣踊内厔?,風險欺詐形式多,對銀行的金融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決策引擎、評分卡模型、潛在風險監測預警、全流程欺詐防控、智能催收等都已在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自1985年我國發行第一張信用卡以來,信用卡行業已歷經30多年的發展。然而,我國信用卡普及程度仍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信用卡在消費貸款中的占比也處于較低水平,在消費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增長動力的背景下,我國信用卡市場在量價方面均有一定發展空間。在經歷過初期獲客比拼的野蠻生長階段后,銀行逐步在場景建設、精益運營、科技創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與資源。
生態經營,構建場景服務閉環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融入金融行業,創造了大量的消費場景,并基于此積累了龐大的客戶群,相比之下,銀行在場景構建方面處于劣勢地位,但已經開始奮起直追,大力布局細分場景,嘗試建立服務閉環,對接金融場景與非金融場景。信用卡作為日常消費信貸產品,與持卡人生活息息相關,服務范圍廣,成為眾多銀行構建生態經營的首要著力點。銀行通常采取兩種策略:
一是依托自身雄厚的科技實力與客戶基礎,對標互聯網公司,如招商銀行大力構建生態化客戶服務體系,從銀行卡轉向App經營,自建場景與外拓場景同時發力,加速形成App服務生態閉環,打造一體化線上服務體驗。
二是攜手合作伙伴,實現跨界合作優勢互補,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場景方高效協作,如銀聯數據與京東金融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為商業銀行,尤其是區域性銀行提供覆蓋信用卡業務全流程的產品和服務,目前盛京銀行、長沙銀行、東莞銀行、晉商銀行等京東金融聯名卡均已上線,助力銀行快速實現業務增值。
客群分化,打造多層產品體系
不同群體的消費偏好等存在差異,銀行通常會逐步構建多層次的產品體系以搶奪細分市場,同時,隨著人口結構與消費觀念等的變化,信用卡產品與權益也需不斷更新迭代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優勢。2018年,除了各類聯名卡、主題卡層出不窮以外,信用卡產品市場呈現出向兩端延伸的態勢:一端是聚焦高端客戶,聯手私人銀行發行高端卡產品或是推出針對年輕客群的白金卡產品,如民生銀行精英白金信用卡等,加速對高端客戶的培育;另一端是順應客群下沉化的趨勢,加大普惠權益投入力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優惠禮遇。
相較全國性銀行而言,區域性銀行資源有限,因此在產品設計、細分市場選擇時,更需要縝密思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與區域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借貸聯動協調內部資源開展交叉營銷,打造“爆品”,將產品做精、做細,樹立口碑,以求實現跨越式發展。
合規經營,深化轉型回歸本源
2017年初以來,按照黨中央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的要求,銀行業在系列專項整治后,金融生態逐步好轉,影子銀行、交叉金融風險收斂,委托貸款、理財業務等領域先后出臺規范性文件,合規經營成為行業發展主基調。2018年,金融行業嚴監管的態勢延續,在此背景下,銀行轉型經營、拓展零售業務成為必然。
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提出要積極發展消費金融,支持發展消費信貸,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這為信用卡業務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但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對于銀行風險管控、回歸本源的要求也更加明確,如2019年初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強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指出,農商行應專注服務本地、服務縣域、服務社區,原則上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浙江銀保監局下發的《關于加強互聯網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重申核心風控環節不得外包,不得為無牌機構提供資金或者聯合放貸等要求。
在零售轉型的道路上,銀行應不斷修煉“內功”,在客戶經營、科技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嚴守合規底線,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
開放銀行,無界服務探索未來
開放銀行已成為全球銀行業愈演愈烈的新浪潮,其意味著“用戶在哪里,銀行的服務就在哪里”,商業銀行通過開放API端口,與各類在線平臺服務商連接,從而以開展各種基于具體、特定消費場景服務的方式,重新定義銀行服務邊界。
國外在開放銀行的實踐方面已有諸多經驗,如航空公司調用銀行API推出優質白金信用卡服務,用戶在獲得會員獎勵的同時可掌握信用卡余額與里程積分變化情況,在用戶授權的前提下通過特定平臺實現儲蓄、信用卡、房貸、股票等金融賬戶一站式管理等,銀行借此實現科技能力與金融服務的輸出。
在我國,2018年,浦發銀行推出業內首個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建設銀行開放銀行管理平臺正式上線。打造開放的服務平臺已成為眾多銀行在金融科技驅動下實現轉型發展的共識。金融數據共享是開放銀行落地實踐的重要環節,信用卡業務積累的客戶屬性、消費行為等海量寶貴數據基于日常消費的屬性,在與各場景連接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信用卡領域或有機會成為我國金融數據共享、開放銀行落地的先行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