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享春 關云懌


2020年,支付和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與世界銀行集團發布報告《金融科技時代普惠金融支付變革》,旨在通過分析普惠金融支付方面相關的金融科技進展,對支付產品和質量供給及接入模式產生的相關影響,明確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協作、健全的法律和監管框架、穩健富有彈性的金融和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對提高金融包容性效能,更好地實施金融普惠戰略發揮基礎保障作用。
金融普惠支付方面的
金融科技發展
金融新技術在新的支付產品和服務以及新的接入渠道中得到較好利用,促進支付產品和服務更便利交付和獲取。
金融支付新技術。一是應用程序接口,規定了軟件程序間通信和接口方式,在金融支付中支持支付啟動服務和更廣泛的開放銀行模式。二是大數據分析,對數據的有效性顯著增加進行分析,在支付服務領域正通過增加客戶互動和跟蹤行為主動收集數據。三是生物識別,利用個人獨特生理和行為特征來確定和鑒定其身份和獲取數據,在支付服務中可以向更多的最終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四是云計算,使用托管處理器的在線網絡云增加計算能力和靈活性,是銀行支付即服務(PaaS)的交付模式和相關服務創新主要使用技術。五是“非接觸式”技術,關鍵特征是從物理設備傳輸支付信息,不需要收付款方間進行物理接觸,便于銷售點接受支付工具。六是數字ID,是一組以電子方式捕獲和存儲的屬性和憑證,用于電子交易能夠唯一識別個人或法人,增加交易賬戶和金融服務的采用。七是分布式賬本技術,在支付、清算和結算方面,使各實體能通過使用既定程序和協議進行交易,有助于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可靠性和彈性的增強。八是物聯網,作為一種中介工具,有利于通過信息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有助支付服務改善客戶體驗并獲取市場份額。
新產品和服務。一是即時付款,使資金可以立即提供給收款人,用于相互轉賬和遠程支付方式,一些國家的最終用戶已大量采用即時支付,有可能取代現金、卡支付和標準電子轉賬的相關份額。二是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僅限于貨幣政策對應方和在中央銀行有賬戶用于批發支付和結算的其他實體,或可以向非銀行機構提供用于零售支付。三是穩定幣,從加密資產現象演變而來的,旨在減輕加密資產的波動性,以便利支付。
新的訪問模式。一是電子錢包,使最終用戶能夠安全訪問,管理和使用由一個或多個設備通過應用程序或網站發行的支付工具,可以駐留在持有者擁有的設備上或遠程托管在服務器上,方便在線支付和交互點支付。二是開放式銀行,是銀行與第三方公司共享并利用銀行持有的零售客戶允許的數據,以構建應用程序和服務,并啟動支付。受監管要求共享某些客戶數據范圍,可能僅限于交易賬戶數據或擴展到金融賬戶。三是超級應用程序,為最終用戶提供一個一站式服務,通常由大型成熟技術平臺公司提供,它們不斷整合額外服務,包括支付和其他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推動支付應用的
機遇和挑戰
金融科技發展是對未知領域的測試挑戰,在支付領域應用需要加以適當的識別和處理,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操作性。
交易賬戶及支付產品。一是即時支付滿足對更高速度和最終用戶控制的需求,作為現金的替代品,還必須被廣泛接受,滿足P2P支付以外的廣泛使用,且價格合理和易于使用。二是開放式銀行業務可以使客戶更容易根據需要訪問和比較切換設備提供商,但參與實體間較大的流動性客戶量,加劇了數據泄露和暴露敏感信息風險的保護需要。三是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旨在提供普遍使用基本支付的機會,設計上必須權衡提供基本支付手段的優勢與其他政策領域的成本挑戰,發行可能面臨新技術帶來的額外運營和聲譽風險。四是超級應用程序涵蓋用戶日常廣泛支付需求,超級應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可用性和可負擔性起到關鍵作用,但在全球數字信息時代,“數字鴻溝”等問題仍然突出。
隨時可用的接入點。一是新產品和服務改變了對物理接入點和現金的需求,傳統銀行正在擴大數字銀行服務,不斷減少實體可用接入點,但移動數據基礎設施卻不能與智能手機全球普及率同步發展,農村地區使用數字支付服務仍落在后面,難以應對無現金社會。二是電子錢包結合非接觸式技術可以低成本擴大接入點的數量,新技術和新產品及新供應商相結合需要解決兩者的互操作性問題,在開發階段要基于專有標準的解決方案來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但較小供應商在競爭方面可能面臨挑戰。
金融意識和金融素養。一是隨著支付的快速數字化,數字能力可能成為導致支付服務產品和更廣泛的金融包容性的先決條件,但數字金融認識提高并不一定與之相匹配,一些不太可能使用最新技術的群體更難被納入,基至可能無法使用數字金融服務。二是大數據分析工具有可能提高用戶對金融產品特征的認識,越來越多的系統正在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客戶支持和教育,但需要大量技術資源正確維護,必須確保設計有助于金融普惠目標實現,同時考慮金融知識受到的低水平及文化因素的挑戰。
利用大量經常性支付流。一是跨境零售支付創新可以從金融科技發展中受益,國際匯款是促進匯款人和收款人進入和使用交易賬戶的理想途徑,但國際匯款等跨界支付效率相對較低,費用較高,需要管理的復雜性和風險較高。二是電子錢包與“非接觸式”技術相結合,可支持有效利用交易賬戶進行過境支付,一個國家相當一部分人使用公共交通系統,相關的支付機制就有可能惠及更多人,但由于電子票價成本和大多數計劃閉環式目的,使過境付款未能對金融包容性產生明顯影響。
金融科技時代普惠金融
支付發展的關鍵因素
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協作。一是金融科技發展要求當局之間加強國際和跨部門協調,國際清算銀行于2019年設立創新中心,2020年與六家中央銀行成立小組,以促進中央銀行界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的國際合作。二是金融科技合作方式是影響發展的關鍵,初創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間的合作呈現出日益增長趨勢,以獲得新的市場資本和發展創新能力,形成同行的競爭優勢,克服可擴展性的限制。
健全的法律和監管框架。一是為應對在支付領域和其他金融服務出現的以科技為支撐的商業模式,監管機構在現有許可類別中設立層級或制定新的許可框架,以使新的參與者能利用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創新服務,以加強金融包容性。二是金融科技發展可能會對當前監管概念和標準適用性提出挑戰,需要通過評估等手段確保傳統支付基礎設施和新的創新技術間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在可能范圍內起到保障作用。三是監管技術可支持主管部門履行其監管和監督任務,減少人工干預,提高準確性和及時性,使市場參與者改進風險管理和降低合規成本,更有效和高效地滿足監管要求。
穩健富有彈性的金融和通信技術基礎設施。一是金融科技發展凸顯非銀行機構進行支付基礎設施的機遇和挑戰,新供應商在零售支付服務中的作用顯著擴大,它們希望減少與其競爭的銀行依賴,以獲得清算和結算服務,非銀行機構進入支付系統已成為一個更加緊迫的問題。二是金融科技發展可使金融基礎設施的互操作性和地域覆蓋范圍受益,利用新技術促進金融普惠,必須制定開放的技術標準和統一的規則,以幫助新技術實現支持市場一體化發展和金融基礎設施的互操作性,并作為支持金融包容性的關鍵特征。
相關啟示
一是公共和私營部門要加強協作,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潛力,保證金融包容性的長期持續擴大,分配適當人力和財力資源,提高金融普惠服務效率。
二是要建立健全金融科技應用法律和監管框架,促進支付行業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和促進參與者創新及公平競爭。
三是要應用金融科技增強物理和遠程接入渠道可互操作,使接入的交易服務更加方便,促進金融可用接入渠道低成本化和提高支付工具的社會接受程度。
四是加大提高金融認識和教育,有益于社會認知金融科技數字服務,擴大獲取創新形式和使用支付產品范圍,農村地區是加強金融教育的重要目標。
作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盤錦市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葛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