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力維

近年來,從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平臺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嚴監管成為大勢所趨。然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一切監管政策的出臺,其出發點都不是為了監管而監管,而是為了“引導和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以及“促進金融業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明確監管的意圖后可發現當前企業開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一套完整、高效、可擴展性強的金融基礎設施不僅有利于企業業務的長遠發展,同時也是業務長期合規的重要保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幫助企業打造業務生態閉環
交易環節是任何企業開展業務都繞不開的一環。當前企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如果企業在拓展業務數字化的同時缺乏相應的金融基礎配套設施,則不僅沒法盤活自身業務生態,還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為他人的生態“做嫁衣”。
以電商企業為例,其具有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特點,其平臺內的用戶信息和各維度的數據沉淀是核心資產。但是,當這些數據各自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業務版塊中時,其蘊藏的巨大價值遠遠得不到充分發揮。通過建設金融基礎設施,企業可以將各個業務版塊的交易數據、賬務數據、用戶信息、業務信息、場景信息等鏈路深度打通,最終形成一套互相關聯的數據體系,這才是屬于企業真正的核心資產。
另外,企業只有在擁有金融基礎設施后,才能掌控交易環節的主動權,從而形成完整的業務生態閉環。一般來說,初創企業短期內可以直接接入第三服務商方過渡。但當企業業務達到一定體量后,只有金融基礎設施的高可擴展性才能充分滿足企業業務高速發展對于支付系統的改造要求,提升企業對支付服務商的選擇能力。
挖掘場景內金融機會
實現二次增長
場景內金融是以現實業務場景為出發點,通過互聯網和金融科技以更快捷、便利、高效的方式為場景中的用戶提供金融服務,最終服務于產業和實體經濟。挖掘場景內金融服務有兩大優勢。一方面,它符合金融監管政策引導的方向。場景內金融服務通過與現實中的業務場景結合,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將金融服務輸送給真正需要的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金融。另一方面,企業到達一定規模之后,其各類業務場景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金融需求。問題就在于:這些需求由誰去服務更好呢?
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面對企業業務生態內的需求,如果企業只能借助外部金融機構去服務,無疑是舍近求遠,效率大打折扣。但如果用戶能夠直接在平臺內(生態內)獲得服務,不僅可以提高金融服務效率,讓用戶更滿意,也能讓平臺獲得二次增長。當然,提高效率的前提是企業通過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了將持牌金融機構的合規服務輸出給用戶的能力。
合規和發展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就平臺經濟和金融活動而言,未來強監管都會成為常態,這已成為業界共識。從平臺型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場景內的金融服務依舊是平臺和企業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由之路。它不僅可以為平臺用戶消費帶來極大便利,也能加速平臺和企業業務發展,為其帶來二次增長。但金融服務一旦發生違規,也有可能給平臺和企業造成嚴重打擊。那么如何做到既要發展又要合規?性價比最高的方法是從底層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做起。
對企業而言,合規是有成本的,企業需要盡可能地降低合規成本。如果企業在建立金融基礎設施之初就能將合規細節考慮進去,就能做到長遠化的合規,把合規成本降到最低。現階段不少企業缺少這一操作,而時常要被監管部門約談,業務經常要整改,甚至面臨關停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監管措施的全面發展,未來合規發展將是每一家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家企業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好比國家基建,建成以后都會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之一。通過將金融基礎設施和業務相結合,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也必然上升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