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騰飛 山東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中國式摔跤在我國古代一度風靡各地,軍營中的將領、士兵無不對其百般推崇,以至于不少人將中國式摔跤與柔道、蒙古摔跤等混為一談,但中國式摔跤實際上有著與其他摔跤之間較大的差異,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能夠明確分辨出中國式摔跤與其他摔跤差別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由此可見中國式摔跤當前岌岌可危的發展形勢受發展形勢所迫,我國相關文化保護部門曾采取過多種方法來加強保護,但實際效果都不夠理想,因此開展對中國式摔跤的探討,對于促進文化保護工作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可根據經歷分為全運會時期與非全運會時期。全運會時期又可分為全運會初始階段與全運會階段,非全運會時期可分為低谷階段、復蘇階段、停滯階段與常態階段。
在1953年的體育運動委員會各大行政區委負責人會議上,國家體委主席指出要在“一五計劃”時期內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由此開始,中國式摔跤步入了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發展階段[1]。在此期間,國內先后舉辦了四次較為重要的中國式摔跤運動競賽,對中國式摔跤的發展而言是一個較為重要的階段。同樣是在1953年,中國摔跤協會成立,并在同年制定了《民族形式體育運動摔跤暫行規定》,之后又經過幾番修改,于1957年由國家體委審定的《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正式出版,使中國式摔跤有了明確的競賽規則,促進了中國式摔跤未來的技術發展。
全運會階段除了第五屆取消了中國式摔跤比賽項目之外,其余六屆中國式摔跤都被列為全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在前三屆全運會中中國式摔跤級別數為8 個,第四屆與第六屆更是增至10 個,到第七屆減少到5 個,各級別比賽均為成年男子組。從全運會上參賽隊伍的表現來看,中國式摔跤在內蒙古、新疆、北京、河北、山西與東北三省與以安徽為代表的南方地區發展狀況較好[2]。在這一階段,中國式摔跤也開展了眾多的其它賽事,僅全國中國式摔跤錦標賽就舉辦了十八屆,對中國式摔跤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993年之后,中國式摔跤正式告別了全運會,各地方的中國式摔跤隊也相繼解散,使中國式摔跤迅速沉寂了下去,但其間依舊有一些賽事在堅持舉辦著。例如,1994年全國中國式摔跤錦標賽在山西舉辦,1996年在上海舉辦的全國農運會中設有中國式摔跤項目。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中國式摔跤全國錦標賽闊別多年后,于2001年在河北保定舉辦了全國中國式摔跤擂臺賽暨全國錦標賽。這一階段中國式摔跤的競標賽賽事較少,大多是綜合性運動會中的比賽項目或國際邀請賽,而正是這些在低谷階段還在堅持舉辦的比賽推動著中國式摔跤的未來發展。
2004年中國式摔跤發展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期間舉行了全國性的錦標賽7 次,大學生團體賽2 次,冠軍賽7 次等,還依據運動員的項目積分舉辦過兩次中國式摔跤跤王爭霸賽。受各類賽事開展復興的影響,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水平、訓練水平與賽事水平都取得了較大的提升進步,中國式摔跤發展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對于中國式摔跤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出于各種原因,中國式摔跤發展管理委員會于2010年底宣布解散,其后兩年內,中國式摔跤沒有舉辦過任何全國性的賽事。《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于2007年更新出版,其中對于運動員的比賽著裝、禮儀儀表、犯規得分等各方面的競賽規則做出了規范,使比賽規則更加的科學合理,極大提升了賽事項目的觀賞性,但對于中國式摔跤的特色突顯不足[3]。受背景環境的影響,同一時期,中國式摔跤在科學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同往日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中國式摔跤相關的論文著作,但其中存在著名稱不統一與研究程度不夠深入等問題。
停滯階段中國式摔跤的比賽活動全部停滯,但對于中國式摔跤的研究卻取得了更加深入的發展。期間共有28 篇期刊論文發表,其中涉及有歷史起源、發展現狀與發展戰略、技術教學和戰術訓練的多個方面,總體上論文的數量取得了增長,但整體質量呈現下降趨勢。但其中也出現了多篇對中國式摔跤開展現狀與產業化發展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對中國式摔跤的發展產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但整體上還有著值得更加深入探究的空間。
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運動管理中心奧運保障與社會活動部成為專門的管理部門。2014年,中國式摔跤被列為高等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單獨招生項目。2015年,中國式摔跤比賽電子計分系統培訓班舉辦,并在全國性賽事中得以運用。2016年,中國式摔跤協會與中國式摔跤發展委員會成立。2017年,新修訂的《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在以全國錦標賽為首的四個常規賽事中實施[4]。接踵而來的事件表明,中國式摔跤步入了常態發展的階段。對推進中國式摔跤的普及、明確中國式摔跤的地位、規范中國式摔跤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為中國式摔跤的發展開啟了新篇章。錦標賽、冠軍賽、青少年錦標賽與俱樂部錦標賽成為了先進中國式摔跤的四個國家級常規賽事,各種賽事的舉辦更是擴寬了我國的體育人口,加強了中國式摔跤在國內與國際的影響力。自2016年起還有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針對高校學生群體的中國大學生中國式摔跤錦標賽,能夠有效加強中國式摔跤參與人群的整體素質。科學研究方面,這一時期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中國式摔跤的研究廣度得到了拓展,在生理生化方面上更是取得了新的進展。
為了推廣中國式摔跤,文化保護部門常常會舉辦一些比賽賽事,并成立一些中國式摔跤培訓機構,希望由此培養出更多參與到中國式摔跤賽事中的運動員[5]。這一方式在早期確實發揮出了優秀效果,但近年政府相關機構數量減少,相關賽事大多也都缺乏有效影響力,因此并沒能有效抑制中國式摔跤的流失現象。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式摔跤距離廣大群眾較遠,實際能夠直接接觸到中國式摔跤的都是專業運動員,導致中國式摔跤的宣傳與推廣工作受眾群體有限。為了促進中國式摔跤的推廣工作開展,就需要打破與廣大群眾之間的距離隔閡,讓中國式摔跤真正步入大眾視野。
除了賽事推廣的方式外,相關部門也能采取一些常規方式來進行宣傳。但結合現有的案例來看,多數部門所采用的推廣方式普遍較為落后,大多是以傳單、海報的方式展開宣傳,對于缺乏了解的群眾而言,這些推廣宣傳方式極易被當作無用的信息垃圾而忽略,難以實現良好的推廣效果,對中國式摔跤的發展起到了阻礙。除此之外,部分地區也采取網絡自媒體的方式開展推廣,理論上能發揮出絕佳的推廣效果,但實際上常常受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使宣傳效果大打折扣,成為中國式摔跤的發展瓶頸。
為了拉近中國式摔跤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成功走進大眾視野,要在大眾環境中建立起一個能夠幫助大眾了解中國式摔跤的渠道[6]。因此,民間培訓機構的創辦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民間培訓機構相較于有關部門的培訓機構更加親民,距離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更近,在培訓的過程中能有效傳遞中國式摔跤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由此拉近中國式摔跤與廣大群眾間的距離。有關部門要從相關政策的角度出發,對中國式摔跤的民間培訓機構實行一定的扶持政策,當民間培訓機構達到一定數量規模時,中國式摔跤文化將在大眾視野中廣泛流傳,進而產生推廣作用。除此之外,為了使中國式摔跤能在群眾間得到長久流傳,相關單位還需建設一定的大眾運動場地,在場地支持下將中國式摔跤逐漸轉變為大眾運動項目。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與網絡息息相關,因此,相較于傳統的傳單、海報宣傳模式,中國式摔跤的宣傳要轉向網絡來實現。由于在資金成本上會受到限制,有關部門可以嘗試構建自己的網絡平臺,以此減免其他平臺所需的推廣費用,降低推廣成本。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關部門在構建完平臺之后要注重平臺的運營維護工作,有效的運營能吸引更多群眾關注中國式摔跤運動,打破受眾群體所存在的上限。運用人員在工作中需要注重內容的編排、信息推送的頻率,并與用戶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
綜上所述,中國式摔跤的發展歷程曲折波瀾,而現今中國式摔跤的發展中又產生了新的瓶頸,為了防止中國式摔跤預期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流失,就需要針對當前所存在的瓶頸問題,探尋有效解決對策,以此突破中國式摔跤發展中所存在的限制,使中國式摔跤獲得更好的宣傳推廣效果,促進中國式摔跤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