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堅 湘潭市育才學校
新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教育中“思政教育”貫穿“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始末,深入挖掘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促使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此外,在“立德樹人”視角下,將“思政教育”內容有效融入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各環節,不僅可為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德育建設與發展指明方向,還能促使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思政教育有機統一,促使其在體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新時代,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是“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小學生亦需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識以及較高的價值判斷能力,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方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才不會迷失自我。因此,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踐環節滲透和實施思政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及體育競賽的思想觀念。這不僅強健了小學生的體魄,使其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促使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也提升了綜合素質。
將思政教育滲透和實施到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是新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和實施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陳舊的育人理念促使學生形成了錯誤的體育觀念,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育人工程實施的環節,不利于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甚至還會影響其道德的培養。因此,小學體育教學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不斷優化教學資源,促使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到體育教學中,不斷尋找有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1]。
因為小學階段教育的特殊性,相比初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而言,其內容較為豐富,種類繁多,同時練習的難度也相對較低,最重要的是諸多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不同體育項目,也促使其育人的功能增多。例如排球、籃球、足球等團體類的運動項目,對其集體主義精神、團隊協作等素質有著較好的培養;而踢毽子、跳繩、跳箱等個人項目,對其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有著較高的要求;長跑運動則需要具有較強的耐力,頑強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因此,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體育教師不僅要明確教學大綱要求,還要豐富思政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掌握各項運動技能的同時,也能夠培養相應的素質,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
小學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中思政教育的主導者,也是具體的執行者,教師的思政意識直接影響教學質量。但是根據現階段教師具體情況看,部分教師還是傳統教學思想,不能將思政教育恰當的融入到體育教學中,思政教育意識有待提高,忽略了體育教學的育人作用,弱化了體育自身所獨有的思想政治元素,只是單純的進行體育教學,而在考評過程中,也多數以學生體育技能作為標準,沒有一套科學的評判標準。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沒有給學生傳輸相應價值觀念,難以調動學生練習體育的積極性。
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之前,應該根據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的完成各個教學環節,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獲得良好教學效果。但一部分有能力目標的體育教師群體則忽略知識目標,省去價值目標,教學得不到升華,教學無新穎,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失去體育運動興趣[2]。至此,在其主觀意識的主導下,憑借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沒有充分切合實際考慮小學生個體及群體的實際情況;更沒有設置合理的課程目標,沒有將德育等教學內容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即使涉及到相應的思政元素,但是并沒有給學生進行深入教學,導致部分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無法對體育有正確的認知。
傳統育人理念及方式方法仍被部分小學體育教師應用與實踐,多數情況下以講解、練習為主,教學方式非常死板,學生被限定在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中。由于年齡的特點,小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卻無法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另外,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缺乏對體育教學內涵的真實表現,無法實現小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所滲透“思政教育”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導致體育運動項目也無法真正體現出各自特色,從而影響學生體育學習和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無法以課程的質量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我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安排中,理論知識的傳授幾乎是課程教學的一大短板。而現實中針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形式,也普遍以體育技能考試為主,忽略體育理論知識的考核。繼而導致了對學生學習的片面評價。由此可見,不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是非合理性的教學評價的重要因素。另外,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體育運動的文化內涵方面的知識掌握的少之又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無法主動的參與到各項體育教學中,影響小學體育教學效果。因此,在體育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上有待完善。
教師也是體育教學中思政教育的主導者與執行者,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的體育教育中,學生完全處于模仿學習階段。因此,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及專業能力,重視思政教育實踐,于學生的全面培養,于教師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應充分認識到公共體育教學的內在價值,增強教育責任感,加強對課程思政內容的學習。提高教學能力,小學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單純的傳授體育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需要構建標準的教學模式,重視榜樣式教學的力量,注重言傳身教,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所以,教師必須注重自身的綜合素質,將思政教育內容恰當的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給予教師充分的肯定,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有利于教師順利實施各項體育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體育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將不同的體育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特別是小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育,體育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注重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就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體育資源,例如以中華民族獨有且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為基礎,開發滿足小學生接受能力的體育校本課,并以“思政教育”輔助,能夠有效的促進小學生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培養,以及為國爭光的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建立民族自信。
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德育、智育、體育、品質和精神等價值,是從不同層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4]。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體育育人目標全過程,也是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設置種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面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就要增強思政教育的實踐性,避免出現流于形式的教學。基于體育項目所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且在實踐性方面較強于其他學科的這一特征。小學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環節,應積極參與學生群體活動,加強親身參與和體驗教學環節,以此強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例如在體育項目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的運動項目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運動強度,學生在生理與心理上會有不同的感受,從而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運動員為了達到一定的水平,獲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背后付出的艱辛,必須要有超人的毅力。此時,體育教師融入學生的思政教育體驗環節,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學習相應的品質,促進其更好的發展[5]。
學校作為文化傳播的集散地,坐擁優秀的社會資源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理念,可引領其發展方向[6]。而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是滲透和實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營造良好的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教育氛圍,對學生的全方位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保障學校體育教學基礎設施前提下,構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的形式,將思政教育元素科學有效地滲透其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思政教育平臺,促使學生在多元的體育精神中受到文化熏陶,將體育精神轉化為自身的文化修養。此外,小學體育教師還可以借助社團等組織,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宣傳力度,在提高其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促使其進行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磨煉堅韌的意志品質,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還應該重視體育課程建設。良好的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建設,能夠將思政教育元素更好的滲透其中,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學生學習狀況,從“軟件”與“硬件”兩方面入手,科學建設體育課程。首先,在“軟件”方面,應該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既有知識技能目標,又有價值目標,并設計教學大綱,選擇優質的教學資源,建立健全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等,還應該建立健全相應教學制度,在這些方面都要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滲透,做好頂層設計工作[6]。其次,從“硬件”方面說,上述已經有所介紹,應該優化教學設備,營造良好教學環境等。從而全面的進行體育課程建設。
新時代,我國學校教育在“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特別是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正在面臨這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為了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加強思政建設,應正確認識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懷,深厚的教育情懷以及堅定的學科自信,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小學體育教學目標;并提出了以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養,充分挖掘優質思政教育資源,強化思政教育的實踐性,營造良好思政教育元素的體育文化氛圍等路徑,實現對其全面發展的科學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