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楊立業(內蒙古伊東集團東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0400)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將各種新型信息技術、傳感技術和智能分析技術等應用于安全生產管理流程中,不僅能夠對安全管理流程全面優化,提升安全管理整體水平,還能夠確保生產設備持續保持在穩定運行狀態,避免由于多次停開機造成的浪費現象,有效地提升企業的生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經濟發展和環保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信息化技術是以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本支撐,將研究對象所涉及的要素匯總至數據庫,并為特定人群和場景提供服務的新型技術體系。信息化本身屬于新生產力的代表,是人類社會時代革命的基礎[1]。在我國經濟長期、穩定、高速發展的支撐下,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發展,技術應用水平全面提升。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又被稱為是兩化融合,其基本概念是指通過兩種技術在產品、管理、應用等各個方面相互交融,以此將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環節,將信息化作為企業生產管理的常規性手段。就某種程度上而言,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國家發展基礎戰略,也是實現企業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2]。對于煤化工企業而言,受制于傳統技術條件限制,在安全管理各個環節依然存在較大欠缺,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導入,能夠有效規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問題,從而為管理水平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煤化工安全管理是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其覆蓋至安全事務管理的各個環節。在實際管理工作開展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主要涵蓋:一是在管理信息和數據采集方面。這是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基本功能,也是相對于傳統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基本優勢。二是應用于安全管理要素的調配方面。傳統安全管理體系中,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人為因素影響較為明顯,不僅使得資源應用效率低下,存在嚴重浪費,還會造成某些安全管理工作落實不足。通過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夠較好地規避這方面問題,有效提升整體管理水平。三是應用于安全管理系統運維方面。通過智能化檢測技術應用,能夠及時將安全隱患信息傳輸至管理平臺,提前進行預警,從而更好地規避安全管理風險。
雖然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安全管理不同環節,能夠起到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管理工作開展中,對這方面工作開展的重視程度依然較為欠缺。信息化技術在煤炭行業得以廣泛應用,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但是其最初多是應用于基礎管理和交易層面,而在煤化工安全管理方面的應用和研究僅有數年歷史。多數煤化工企業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都是以摸索形式為主,缺乏行業運行規范,企業之間的信息交互存在天然隔閡,使得技術發展和應用都受到較大限制。近年來,相關企業在這方面的應用逐漸成熟,相關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才使得企業管理層面認識到信息化技術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的重要性,開始加強這方面的建設投入。
信息化技術在煤化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不僅需要相應的軟硬件技術支撐,還需要強化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強化相應的制度建設,以此才能夠確保其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但是在目前實際應用中,多數企業僅是開始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在管理規范和協調體系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信息化技術應用的作用還無法充分發揮出來。
在目前煤化工安全管理工作開展中,管理制度還是依托傳統制度內容為主,雖然信息化技術應用基礎條件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是制度內容沒有能夠得以同步更新,以此不僅使得信息化技術作用無法有效體現出來,還會對制度落實造成明顯負面影響,對企業整體管理工作開展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對煤化工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必須要結合企業技術發展實際,對相關管理制度及時更新,以確保制度權威性,確保管理措施能夠深度落實。
信息化技術的深度應用必然是以相應的人力資源為基本支撐的,在目前煤化工企業信息化平臺建設中,多是采用外包形式進行,企業內部人員僅能掌握對應的操作技術。但是對于安全管理工作來說,其對操作精細化具有較高要求,尤其是在出現應急事故時,要求信息化平臺能夠及時接收相關信息并進行信號預警。同時,針對系統運行出現的問題,要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對應的處理措施。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資源較為有限,使得信息化安全管理所能夠起到的支撐作用較為有限。
煤化工生產是系統性、復雜性的生產體系,安全管理是管理工作開展的重點層面,因此在將信息化技術導入安全管理流程時,必須要堅持對應的原則,并構建完善的應用目標體系。針對目前煤化工生產企業中存在的開停車頻率過高、環境污染控制壓力大及安全事故隱患類型較為復雜等實際狀況,應當以企業生產中的物流、資源、信息和人員管理等基本要素出發,以相應的生產和管理數據為基本依據,構建綜合性數據分析系統。系統運行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層面:一是為事故預防和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學開展提供基本的決策依據;二是優化資源調度,實現生產系統穩定運行控制,確保系統能夠保持長時段滿負荷運轉;三是為后續信息化應用拓展預留足夠升級空間,確保信息化技術的作用全面發揮。
信息化技術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方案設計涵蓋應用框架搭建和運行邏輯關系兩個基本方面。依據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安全管理工作開展的基本要求,應用框架搭建主要包括如下幾個部分:一是生產線層面的硬件布置,利用巡檢儀和工業攝像機等設備,DCS和PLC控制系統,這是系統整體運行的基礎。二是數據銜接部分,也就是中心控制室和運行數據中心。三是業務數據中心和辦公自動化系統,是信息處理的關鍵部分。四是基于應用服務器實現信息實時傳輸至移動辦公和企業終端用戶層面,實現安全管理的落實[3]。而運行邏輯關系則較為復雜,其運行主體是計劃層,管理主體則是領導層所制定的戰略規劃和經營計劃,最終落實在執行層面。在各個層面運行中,又需要設備、庫存、工藝信息和生產標準等方面的輔助,才能夠真正確保安全管理得以落實。
基于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安全管理系統,設計內容包括如下幾個層面:一是數據采集和傳輸方式,也就是通過選用對應的技術,將安全管理對象的運行數據實時采集并傳輸至信息管理平臺。二是數據分析,這是最為核心的設計內容,在目前大數據技術和智能化技術應用同步提升背景下,要能夠盡量通過智能算法設計,優化數據管理,有效提升預警水平。三是要構建完善的故障案例數據庫、維修知識庫等知識平臺,為安全管理決策和設備維護工作開展提供全面支撐。
信息化平臺建設和運行水平對安全管理實效具有直接性影響,因此在具體管理工作開展中,必須要強化對應的技術要點控制,確保其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首先是要做好系統框架架構,這是系統硬件選擇和軟件應用的基本前提。合理的框架結構,不僅能夠滿足目前安全管理的實際要求,還要能夠為后續系統升級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是要做好硬件設備和軟件開發。由于煤化工生產環節存在較為明顯的污染和輻射等現象,對系統運行穩定性會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必須確保設備規格和性能能夠滿足實際運行需求。再次是安全管理必須要從屬于企業整體戰略決策,要能夠將安全管理融入整體管理體系中。
在信息化技術具體實施過程中,同樣需要堅持對應的方案要求,確保各項措施能夠全面落實到位。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必須要明確信息化技術應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安全管理效率,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因此方案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原則[4]。在此基礎上,要求相關部門和各層級員工強化對信息化應用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技術培訓,配備系統運行所需要的基本設備,加強對實際運行體系的優化,以此確保安全管理信息能夠及時傳輸至對應環節,實現其應有作用。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煤化工安全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環節,相關層面必須強化對這方面工作開展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相關方面的投入力度,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整體工作開展水平。以此才能夠依托新型技術的應用,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為煤化工企業生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實現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