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沛慶 楊麗娟
近年來,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運用,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既存的信用服務系統已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國內的征信服務開始向大數據的獲得和深度的融合方向發展。本文分析了中國互聯網金融信息系統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互聯網金融信息收集系統的建設優勢,提出了建設互聯網信息收集系統的發展建議。
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市場現狀
中國人民銀行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建設中央銀行的信用信息收集系統,2003年開始履行信用管理職責,2013年作為全國信用管理機構被法定。十幾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用了不到歐美國家十分之一的時間,在世界上建立起數據庫信息規模最大的信用信息系統,功能日益完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構筑了持續擴大影響力的中國銀行業金融信用信息收集系統。
信用獲得也呈現出日益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一類是政府機關單位的信用服務公司,如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上海資信等;另一類是社會公開征信機構,如騰訊征信、鵬遠征信等,以及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與芝麻信用等8家市場機構共同組建的百行征信等;第三類是私人征信信用公司,主要為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服務。
隨之互聯網金融征信也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如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建立的征信機構。這一類型的征信機構主要是通過采集、整理企業或者個人網上交易數據,提供給商業銀行,然后由商業銀行進行數據信息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完成相關風險評估,為最終信貸審批工作提供相對準確數據信息。另一類是以宜信等為主的大型P2P網絡借貸平臺建立的征信機構。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網絡借貸平臺也通過建立客戶信用體系的方式,為平臺自身相關業務的開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數據標準不統一,征信數據難以共享。現在,中國主要有企業和個人兩種信用信息系統。中國人民銀行的系統只是匯總了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資金交易和貸款活動,征信信息覆蓋不全面,例如被指責為小額貸款的資金交易行為未被公正記錄。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準備個人信用獲得業務的通知》,旨在通過社會相關機構的融合,共同建立覆蓋互聯網企業整體的金融信息共享信息平臺。2018年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原則建立的百行征信也只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大型互聯網企業各自開展金融業務,客戶信用數據的收集、審查標準不統一。此外,由于傳統信用信息獲取數據標準與互聯網金融信息收集系統不統一,各互聯網企業之間的互聯網信息收集系統與傳統信息收集系統之間難以共享數據,被商業秘密性問題所困擾的狀況,目前幾乎無法有效改善。大平臺之間出現的信息孤島,增加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風險,經常發生跨平臺的違約。
二是個人信息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由于我國征信業起步較晚,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較少, 2013年公布的《信用業管理條例》,只是模糊地規定了在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收集信息,但多數情況下,很多機構在沒有取得信息主體授權的情況下,卻打著大數據分析的旗號,隨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將用戶平臺的交易數據、財務狀況、消費習慣、信用交易信息進行數據整合和分析。有些為了進行針對性的營銷活動,有些則是為售賣個人信息不當得利。對于這種違規機構,條例中也只是處以一定金額的罰款,力度并不大,而且也彌補不了信息主體的損失。根據2019年發表的“App個人信息泄露狀況調查報告”,被采訪者中有80%以上遭遇了個人信息不明泄漏,個人數據幾乎是透明的,且普遍都能進行交易,市場營銷團隊、保險公司、貸款企業、騙子可以以極低的價格獲得用戶信息。給信息主體的工作、生活等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三是缺少嚴密規范的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我國征信行業現行依據主要是《征信業管理條例》,但《征信業管理條例》僅僅規范了征信體系建設的大致框架,而非細化到每一個條例和細節。特別是在現階段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情形下,針對互聯網企業的信息收集、利用等行為,沒有建立目標控制系統,對于用戶信息的泄露、篡改等問題,適時有效的監督、限制管理不足(編者注: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完善征信法制框架)。另外,中國現行的大部分征信監管主要涉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等傳統信用獲得機構,但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活動相對分散,目標不明確。目前,互聯網金融征信準入的門檻不高,標準要求、市場秩序不統一。同時,信用機構商業化活動也處于起步階段,對信息安全的風控制缺乏可靠穩定的經驗和技術,對數據使用的審查許可、數據源跟蹤管理等活動無法有效開展,應急處理能力較差,對信息安全的風險管理能力不足,有一定安全上的潛在風險。芝麻信用等8家公司申請個人信用取得經營許可的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驗收后予以否決,都說明這一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顯著阻礙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獲取業務的可靠性穩定、有序發展。
四是大眾對互聯網金融征信意識薄弱。目前,征信部門的宣傳仍側重于傳統征信知識宣傳,致使公眾對互聯網金融征信的認知不足,對互聯網信用信息數據庫的意識也較為淡薄,不能很好地去選擇借貸機構,通過參與互聯網借貸活動來提高個信信譽。在2019年中央電視臺“3·15晚會”中暴露的“714高炮”事件,是指借入期限為7天或14天的短期高利貸,這個“714高炮”平臺通常會以各種理由收取“砍頭息”以及高額逾期費,若逾期未還會遭到暴力催收。對于這類平臺性質不了解的借款人,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平臺并不能為他們的借貸行為提高信用,反而會陷入利滾利的困境,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不僅如此,該類平臺在放貸時還會非法獲取用戶信息,待用戶逾期不還時,會對其親朋好友打騷擾電話進行催收,給借款人造成無法預估的傷害和名譽損失。
加強互聯網征信發展建議
首先,加大互聯網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我國的征信行業是“政府+市場”兩輪驅動的發展模式,目前來看,更需政府發揮主導和組織作用,做好各部門上下對接和協調,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監管體系,保證信用信息共享系統合法化,加大建設互聯網金融信息收集平臺力度。目前,在我國第三方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人民銀行控股的上海資信有限公司的NFC、中信證券和北京融惠眾的MSP系統。我們建議將這兩個相對穩定的系統進行拓展,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子系統,實現互聯網金融征信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和透明化管理。由此,克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資金交易平臺、社交活動、網絡貸款活動等互聯網企業的全面信息共享。其次,加快百行征信建設速度。中國人民銀行的個人信息系統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百行征信在初創階段完全可以借鏡觀形、少走彎路,守住非銀行個人借貸征信邊界,主要收集互聯網非銀行借款人網上信用信息。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國人民銀行信用信息收集和社會化信用機構的互補發展,共同推進整個社會的征信系統的建設。
其次,健全個人隱私權益保護制度。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條款。制定切實可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個人信息的范疇。在立法中,明確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過程中的個人隱私權保護強度和范圍,特別是隱私的取得權的保護范圍(例如身份證號碼、出生年月日、性別等)、交易信息(例如銀行卡信息、網上購物記錄、P2P貸款信息和其他網絡金融平臺的交易信息等),從用戶的交易信息中推測出的個人主觀信息(反映在網上購物中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等)。只有有效保護個人隱私信息,才能根本降低盜竊或侵犯個人信用信息的概率。
二是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企業應嚴格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的管理要求,開展互聯網征信活動,同時進一步加強大數據的信用信息收集和使用監督能力,為大數據的信用信息收集提供有力支持。并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加強失信人失信懲處力度,如有嚴重失信行為,應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是加強信用信息的監督管理,確保信用信息的安全。有關部門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著力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和互聯網信用信息收集數據庫,通過加強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多渠道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在有效防止信用風險發生的同時,提供互聯網信用信息收集數據安全的全面保障。
再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一是從立法方面,進一步明確互聯網借貸機構和互聯網征信機構的性質定位、業務內容和范圍、責任義務、監督管理部門和職責,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統一性、合作性,排除法律灰色地帶。二是盡快制定互聯網非銀行征信信息采集、報送、保管、使用以及管理等規定,保障數據庫信息質量、共享、安全,制定異議處理流程,維護信息主體權益。三是加強監管措施規定,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推進全面監管時,采用聯合監管手段和措施推進市場監督,消除互聯網金融征信亂象。
最后,開展互聯網金融征信宣傳教育。通過多種方式普及征信知識,幫助用戶在獲得互聯網金融信用的過程中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推動信息主體提高自己的金融信用水平。建議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向大眾詳細說明互聯網金融信息收集的知識、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網絡貸款的風險、提高信用的方法以及信用違約的結果等。通過各種方式的輿論指導,提高大眾對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認識,建立正確的信用觀念。
作者朱沛慶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赤峰市中心支行
作者楊麗娟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克什克騰旗支行
責任編輯:葛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