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妮 李虎 苗祥文 母愛芹
摘要通過自編問卷《中醫健康生命文化調查》對1516名高職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實證調查告訴我們:COVID-19疫情對高職生生命觀造成巨大的沖擊和影響,現階段亟須加強高職生命教育,需要對生命教育展開新的探究。中醫藥文化植根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將中醫藥文化引入生命教育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本文闡述當代高職生命教育現狀與問題;淺析中醫藥文化中關于生命教育的意蘊,并探討將中醫藥文化融入生命教育的方法與機制,豐富生命教育理論;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關鍵詞 生命教育 中醫藥文化 高職生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7.002
Research on Lif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U Yanni[1], LI Hu[2], MIAO Xiangwen[1], Mu Aiqin[1]
([1]Heze Domestic Science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300;
[2]Hux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ning Medic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300)
AbstractThrough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healthy lif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516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network questionnaire.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ells us: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OVID-19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fe outlook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life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e need to explore the life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a profound meaning. It i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to introduc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lif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lif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o life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broaden the vision of life education research, exp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enrich the life education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confidence.
Keywordslife education;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旨在幫助與引導學生在自然生命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與完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追尋生命意義與價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重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被納入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地位。當前生命教育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學,在大學生中開展不足。中共中央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提出,“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系著國家的繁榮興衰和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
1調查設計
課題組在充分文獻調研的基礎上,依據高職學生的年齡、心理、生命教育、生命觀的認知情況,邀請專家指導,編制了《中醫健康生命文化調查》。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疫情背景下高職生對生命的認識、對死亡的態度、生命價值觀及生命教育需求度等;第三部分是疫情背景下高職生對中醫藥認知度及需求度。本次調查采用網上填寫問卷的方式,利用問卷星平臺進行發放,隨機調查山東省內菏澤學院、菏澤家政職業學院、菏澤醫學專科學校、濰坊工商職業學院、威海職業學院、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院校的高職生。收到有效問卷1516份采用SPSSAU平臺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
2.1當前高職生的生命觀現狀
總體生命意識較強。在對生命的認知上,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寶貴性,懂得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這一比例達到94.79%;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如果覺得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可以放棄生命;另外有學生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自己的生命不是自己說了算。
絕大部分學生對于死亡有較為理性、正確的認識。調查中90.6%的學生認為死亡是必然的,選擇坦然面對并珍惜當下;還有4.29%的學生表示很避諱,不想談及死亡。另外,調查中15.24%的學生有過自殺念頭;對于自殺者的看法47.49%的學生認為能理解,但為此感到惋惜。將調查問題“在重大挫折面前,你是否有過自殺念頭?”與調查問題“你對自殺這種行為有什么看法?”進行交叉分析,X2值為22.974,差異顯著,顯著性水平P<0.05。認同自殺對于自殺者來說是一種解脫的學生當中,有過自殺想法的學生占到43.34%。這反映出生命意識不夠強烈的現象,一定程度上認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缺乏對自殺的理性認識。
受調查學生中絕大多數價值觀端正、積極。調查問題“您覺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揭示,同學們有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標;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對于他人、社會的責任感與奉獻精神。但部分學生的價值觀也存在偏差,“您如何看待奔赴一線的抗疫英雄們?”有部分學生認為是應該的,他們的職責所在;甚至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是帶著某種想法或目的去的,漠視他人的奉獻精神。
針對生命教育滿意度、生命文化等人文氛圍是否濃厚調查顯示,70.51%的同學認為所處學校對生命教育很重視,人文氛圍比較滿意,但還有進步空間。95.12%的同學覺得學校需要進行生命教育,這對人生發展有重要影響,并且希望學校采取有力措施來加強生命教育。
新冠疫情對學生心理造成巨大的沖擊和影響。調查顯示,57.59%的學生認為新冠疫情非常可怕;32.26%的學生認為新冠疫情比較可怕;在面對疫情期間相關的各種新聞時,有感到焦慮、擔憂、害怕甚至恐懼。同時選擇“冷靜、理智、相信國家”的比例也是最高的。這說明經過疫情的洗禮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可度增加,在災難面前選擇相信中國共產黨、相信中國人民政府。
2.2對中醫藥的認知度、需求度
調查顯示,中醫藥在高職生中具有較高的知曉率。同學們熟知的中醫防治知識包括中藥藥劑、針灸、推拿及中醫養生操等;對中醫健康觀念:“未病先防,防微杜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整體調和,順應自然”的認同率均高于70%以上,有很多同學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其實已經將一些中醫健康思想用來指導生活實踐,但是內化為中醫生命觀的轉變難度較大,從中醫的角度進行思考并探索生命的存在較大困難。經歷了疫情的洗禮,很多同學對中醫藥健康理念更加認可,對中醫的態度具有明顯轉變。調查問題“您對中醫文化有什么看法?”一項,其中87.6%的學生中醫文化應當發揚,有很多值得學習、傳承、挖掘的內容。
3基于中醫藥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教育內容
3.1“未病先防”的貴生思想——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中醫的養生觀念根植于道家“重己貴生”的思想。孫思邈《千金要方》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充分展現了對人類生命的重視,倡導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價值理念。中醫養生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為理念,防病于未然,避免疾病發展到嚴重或危險的境地,并主張調飲食、暢情志、節起居等來達到身心條達的健康狀態。“治未病”體現了中醫學預防思想,這一思想指導我們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要增強疫情防控知識,加強個人防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并且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眾健康理念促進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有重要意義。
3.2“醫乃仁術”的博愛精神——關愛生命與責任教育
中醫受儒家“仁愛”和釋家“慈悲”思想的影響,把“仁愛”作為行醫的目的,提出“醫乃仁術”。其道德修養最高境界為“仁愛救人,赤誠濟世”。[2]孫思邈的《大醫精誠》[3]指出一個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醫者,應該要安定神志,不能有所欲念,遇到有疾厄來尋求幫助者,不管其身份貴賤貧富,要一視同仁,如至親一樣對待。把這種典型的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作為行醫的準則。在戰“疫”斗爭中無數醫護人員不畏生死,自愿寫下“請戰書”,身赴一線,這些“最美逆行者”用行動、甚至是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醫者的“仁愛孝悌”和“慈悲為懷”,影響著當代青年看待偶像和榜樣人物的態度,有利于高職生生命責任感的培養和良好的人格塑造。在突發災難降臨時,面對災難的勇氣、面對社會的責任、面向困難的擔當應是引導、培養的重要內容。
大愛無疆是醫者的博愛,是沒有界限的愛,不受種族、國籍、區域、文化、歷史、恩怨等的限制。中國的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召喚下,國內醫療專家踏上異國領土,不遠萬里踏上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抗疫戰場,分享我們的疫情防控經驗,奉獻我們的力量,融入世界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的戰斗中。中醫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幾千年的傳承中早以將這份博愛精神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這份愛沒有國界,這份愛指引我們在災難中要越挫越勇,災難過后依然熱愛生活、關愛他人。
3.3“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敬畏生命與生態教育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中醫學的一大重要特點。包括生命結構功能的整體性;生命與環境的整體性;生命“形神”的整體性。
生命結構功能的整體性。中醫理解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經絡功能上彼此緊密聯系,整體分工合作協調統一,共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認識生命結構功能的整體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偉大之處,引導我們敬畏生命,珍惜每一個生命的珍貴與不易。
生命與環境的整體性。《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每個生命個體都離不開周圍環境,中醫學提出人與外界環境、天地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作為個體的生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這一思想是尊重自然、崇尚綠色的中國智慧。
生命“形神”的整體性。以人的生命而言,“形”是可見可觸摸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有機組合,身形官竅、臟腑、經絡構成的載體;“神”指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包括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形”為“神”提供物質基礎,而“神”調控影響著“形”。故中醫中通過“調神”,達到形、神的統一,身、心陰陽平衡,實現形與神俱,身心健康。綜上所述,中醫自古追尋的健康,與現代國際上公認的健康異曲同工,健康是一種多因素全面和諧的狀態,既有生理層面的健康,也有心理層面的和諧,更有道德方面的要求,還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方面的統一。中醫文化就是生命教育重要的寶庫,在實現學生自我悅納,和諧人際關系,適應自然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
3.4“安時處順”的生死觀——珍惜生命與死亡教育
《靈樞·師傳》中云:“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人之常情,沒有不愿意活著而愿意死的。醫者引導病人做適宜的事情來有利于其身體健康,并通過告知患者生命終止的真相,讓人們坦然的接受死亡,因此在世之時就應該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愛惜身體、調暢情志,珍惜人生旅途的風景,而面對人生旅途的波折,面對健康的挑戰,面對生命終點的泰然和順。[4]
3.5“炮制存性”的制備方法——磨煉生命與挫折教育
“炮制”:古代又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中藥材或中藥飲片進行加工處理,使其符合臨床用藥需求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中藥材采摘后附有泥土和雜質,有的有毒性,有的有特殊氣味,因此在藥材制劑成型之前進行必要加工處理使藥性舒展、減毒増效而實現其藥用價值。“炮制存性”是炭藥的質量標準,即藥物經過炒制成碳,藥物在炒制前后性能、功效雖發生了巨大變化,跟炮制之前比可說面目全非,但它依然保存它的藥用價值,并且在臨床治療中能更好的發揮其作用。藥物在炮制中經過一道道工序,組合起來,這些中藥炮制的各項操作就如人在人生中走過一個個階段,就仿佛人生的洗滌、凈化、淬煉、成熟,藥物的“炮制存性”以中醫的理論和視角來指導我們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磨難與挫折,經歷艱難困苦才能鍛煉意志,享受挫折才能增長才干。
3.6“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思想——生命修養與生命境界
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各人的人生道路還要看各人怎樣去走。中醫文化倡導個人修身養性,個人自我認知、行為自覺的自我發展。[5]《大醫精誠》中不僅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并且要發揮其惻隱之心,有顆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發愿立誓普救蒼生之心;仲景先生提出醫者不該追名逐利“華其外而悴其內”,以救人活命為己任,以仁愛救人為準則;中醫文化中的典故代表先賢對于醫生這個高尚職業的認識和要求,對至善至美人格境界的追求,“懸壺濟世”應是每個醫者的初心,“青囊遺風”應是每個醫者的執著,“橘井流香”應是每個醫者的修為,“杏林春暖”更是每個醫者的大成。
4中醫藥文化融入生命教育的建議
生命教育應是高職大學生教育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開闊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健康的價值觀的形成的載體。生命教育起點在引導大學生對于生命的積極思考思考,對生命價值、意義的追尋。為促進高職生命教育更好、更有特色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4.1以中醫藥文化豐富生命教育資源、人文內涵
中醫對于生命有別于西方哲學,但有機融入進每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遵循自然之道、敬畏生命之情、實現生命價值,[6]其不僅指導人們認識生命現象,而且指引人們感悟生命境界。生命教育本是一種多元化、開放性的教育,如何有機融合傳統文化和中醫生命觀內容,潤物無聲實現生命觀教育,利用好傳統生命哲學實現領悟生命的初衷,[7]實現中醫文化在生命教育的生動性。
4.2改進教學體系
學校要科學合理的設置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可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自身院校實際情況,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將中醫文化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內容編寫成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專門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在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引入積極心理學;[8]提升教師生命素養,可嘗試分批培養“生命教育”導師,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載體,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是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品格、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因此教師隊伍的生命素養就更加重要,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管理者更應重視對生命教育導師的培養;還可采用滲透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將中醫藥文化與原有課程相結合,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開發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角色體驗、場景模擬和志愿者服務等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價值的思考。
4.3將中醫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開展相關主題講座,通過講座將中醫健康觀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可以指導學生生活。在生活中將學生所認同的中醫健康觀念內化為中醫生命觀的思想內容,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9]開展相關主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10]例如參觀歷史博物館、殯儀館、醫院新生兒病區、老年醫養結合中心等,通過對生、老、病、逝等相關機構或場所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命與死亡的意義。設計文化長廊、文化階梯,對學生進行生命觀素養的熏陶與啟迪。
5小結
中醫藥文化植根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醫藥的諸多觀點已經融入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挖掘和闡發其豐富的生命教育意蘊,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既可以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與文化精神瑰寶,也體現了世代相傳的民族與文化自信。中醫藥學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同時也具備人文科學的屬性,中醫藥文化本質上就要求人文關懷。我們通過轉變教育模式,讓中醫藥文化融入生命教育,比如開設名醫論、中醫藥藥典故事講座等,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感。中醫藥文化中包含了古今以往,中華民族的用藥、人文、自信以及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生命教育,是貼近生活的活教材。將中醫藥文化的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是非常合適的,在后疫情時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可增強學生理想信念,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大學生生命教育在后疫情時代具有必要性和社會意義。
高等院校是大學生社會觀、生命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階段,高等院校的生命教育尤為關鍵。2020年的新冠疫情,沖擊著社會的各方面,在面對未知的疾病時,全民族在黨中央的正確指揮下,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并積極復工復產,體現了民族凝聚力,從高校教育層面而言在疫情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均面臨了對生命價值觀沖擊的重大挑戰,在后疫情時代下,更應主動作為去把握生命教育的原則,在生命教育中融入中醫藥文化意蘊,為祖國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山東省菏澤市2020年菏澤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于中醫藥文化背景下高職生“生命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ZC-2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Z].2017-04-13.
[2]賀喜秀,王東生.中醫學是不會消亡的——高等醫學院校應加強中醫文化傳承教育[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9(4): 82-84.
[3]張曉華.中華傳統醫學倫理道德的哲學解讀[J].南方論刊,2017(11): 34-35.
[4]彭衛華,樊民勝.略論中醫藥文化中的生命倫理意蘊[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04):534-535.
[5]孫剛成,高巧玲.疫情防控常態化視域下的生命倫理教育與自我發展[J].教育科學論壇,2021(11):3-5.
[6]彭衛華,樊民勝.淺議中醫藥文化中的現代生命教育價值[J].中醫教育,2012,031(006):78-80.
[7]彭衛華,劉康德.基于傳統生命哲學的中醫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2):191-194.
[8]趙星.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殘障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3):149-151.
[9]張華.陶行知生活教育觀:內涵、價值和境界[J].中華文化論壇,2017(2):54-60.
[10]葉新征.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工作探索[J].江西教育,2021(12):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