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摘要學習遷移通常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其中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主要就是學習對象之間的共同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內在的關聯性就決定了學習遷移理論對于二者融合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的共性,發揮學習遷移理論在法學專業教育課程的功能,以實現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有效培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學習遷移 思想政治 法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7.01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aw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LI Y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2616)
AbstractLearning transfer usually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one kind of learning on another.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s learning transfer is the common factor between the learning objects, and the internal relevance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aw major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mon feat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aw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function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in the course of legal education can be exerted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train and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wordslearning transf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law; integration
1學習遷移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質
1.1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之間的共同要素
共同要素是指學習對象在技能、知識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是指“大德育”,具體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結合的一門學科。法學專業教育是以講授法律知識、塑造法律思維、培養合格法學專業人才為內容的教育活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與法學專業教育的概念即可明晰二者在教育教學內容上的共同要素。
1.1.1政治教育的內容
由于法是政治活動和實現政治目標的一種常規形式,因而法學專業教育和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聯系,以法學專業子學科為例,憲法學、立法學、行政法學本身均兼有法學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內容。進一步而言,法學專業教育中民主與法治、立法政策,權力制約,國家、政黨、政府、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政治程序等諸多理論,都是法學專業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雙邊問題。
1.1.2道德教育的內容
道德主要靠自我評價即人們的內心信念,他人評價即社會輿論、社會習俗等來保證其實行。一般而言,法律調整的內容屬于社會基本有序性要求的道德,如憲法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權、民法中的誠實信用、行政法的信賴保護等基本原則涵蓋社會人際交往中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內容在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層面上是重合的。
1.1.3思想教育的內容
思想教育的任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基礎,逐步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勇于實踐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等。法學專業人才相比普通公民會有更高的職業思想素質要求,其需要法律共同體的每一位成員具備:(1)立法為公、執法為民的職業素質;(2)追求真理、維護公平正義的崇高理想;(3)崇尚法律至上的堅定信念;(4)認同并恪守法律職業道德自律精神。不難看出,思想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內容在最低限度的思想教育層面上是重合的。
實際上,正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內容高度的重合性和替補性,通過教師良好的教學管理工作以及學生刻苦的經驗整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可以極大的發生正遷移。
1.2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之間的不同要素
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同法學專業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可定性為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而道德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之間則為交叉關系。一般而言,包含與被包含之間的關系在學習遷移中總有一門學科會發生正遷移現象,而交叉關系則可能會出現負遷移現象。道德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比法律要廣泛得多且要求更高,例如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孝敬父母的倫理要求以及扶危濟困、舍己為人等道德追求,一般很難納入法律調整和強制規范的范疇而使之法律化的。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只有外部行為違法的情況下才追問主觀目的,而道德則要求外部行為和主觀目的均符合“善”的標準。
而在社會實踐中,當一件有輿論爭議且涉及簡單法律規定的案件都會被強加道德標準予以考量,如“孫某高鐵霸座案”,此案件當事人違反有關法律規定,最終給予孫某治安罰款200元,另在鐵路征信體系中記錄孫某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內限制其購票乘坐火車。當官方通報結果公布后,部分法律共同體的成員表示處罰結果未起到全社會的警示教育作用,應予以嚴懲。
當一件有輿論爭議且不涉及法律規定的案件亦會被強加道德標準予以考量,如“火車換座行為”,曾有一名易姓律師在微博上公開發表言論稱:“乘坐火車時,因帶著孩子出行,想用上鋪車票交換其他乘客的下鋪車票,卻屢遭拒絕。呼吁年輕人多一份理解。”此事一出便引來網友“討伐”,他繼而回應稱不理解年輕人的道德觀念,要對網友污蔑本人行為主張名譽權侵權。
實則,任何事件在法律層面上認定的是法律事實而非事實,法律事實即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這類事實是否可以被包含在法條的構成要件中。法律事實的認定不是簡單的憑借內心的“正義”標準即可確定的,還需要結合完整的證據鏈條。一些法律共同體的成員對于兩類案件的評論都屬于道德教育對法律教育的負遷移現象,這類法律共同體成員未將兩種教育間的異同點區分開,過度擴大道德教化作用,出現“道德綁架”,甚至再過度則會出現主張原本不屬于法律所調整的道德內容納入法律規范中。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無可厚非且應大力弘揚的,但道德和法律均有本身的邊界和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受到負遷移的影響,不僅僅是影響學習效率的問題,如果過分強調一方的作用忽視另一方必然會導致人才的流失。
2學習遷移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的融合路徑探析
2.1教師已有的經驗概括水平
諾威克(L.R.Novick)曾以新手和專家作為被試者對學習情境的結構相似性和表明相似性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專家比新手更易產生正遷移,而當兩種學習僅具有表面相似性而結構特征不同時,新手比專家更易于產生負遷移。教師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相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就屬于專家,其本身的思想、道德、學識、經驗、創新水平等極大的影響學習遷移的效果和學生的培養質量。教師若將學習遷移理論用于教學實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同時學生又通過學習遷移的反饋,促進教師的學習遷移,形成教學過程中的良性循環,此種途徑會達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2.1.1教師自我修身
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習遷移理論本身有深入的理解,還需要教師本身對兩課程共通的教學內容有細致的把控。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素的相同是客觀的,教師的理解卻是主觀的,所以教師在自我學習遷移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有效的正向遷移,應以嚴謹、理性的科學探索精神為指導,首先應運用借助表格、統計圖、思維導圖等做好邏輯架構;其次應采用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學習的依據,即了解兩專業的通說觀點而非創新觀點以充實內容架構;最后選取兩專業具備高度相似性、較高概括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內化于心。
2.1.2教師自我立德
教師除了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理論基礎,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應具有一定的高度。教師是回答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中“誰來立”命題的首要主體,只有教師先“立德樹人”,學生才能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德行”要求相比普通師德師風具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兩教育本身都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傳遞社會道德的內涵,其不僅包括師德;另一方面兩教育主要為政治隊伍和司法隊伍輸送人才,其還需要職業道德的規制。
所以,在道德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學習遷移,不僅需要教師在客觀上把握二者在道德層面的重合之處,還要在實踐中有所作為,通過以身作則的現實表現向學生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共同道德要求,在教學過程和生活過程貫穿學習遷移,增強該理論的覆蓋面。
2.1.3教師自我管理
教師修身、立德之后即要將所領悟到的學習遷移方法向學生闡明,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共同要素要在教學設計、推薦教材、課程順序、講課技巧中予以明示;針對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不同要素要著重辨析二者在基本原理上的區別,幫助學生明晰哪些教學內容可以合并記憶,哪些內容必須分開背誦,以增加正遷移的發生減少負遷移的影響。
此外,教師的三項自我優化過程應隨著科學的發展、學科內容的變化、學習遷移理論的最新研究而不斷調整,以發展的眼光不斷取舍、更新、完善現有學習遷移體系。
2.2學生知識理解和鞏固程度
2.2.1學生自我理解
所謂理解,就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直至認識事物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學生自我理解過程同教師自我修身過程近似,其均需要進行無出入的將他人知識、實踐等內化于心的過程。如何保證學生自我理解正確,首先需要教師的正向引導,第二需要學生的廣泛思考,第三需要教師進行測量與評價。學生本人通過聽課、求教、查閱文獻資料等均可幫助外部信息轉化為內部信息,其中學生自行求索后教師和同學的反饋以及教學測量成績都可以幫助學生糾偏相應觀點。
2.2.2學生自我證實
學術研究成果需要進行證偽,而學生消化吸收外部信息時也需要進行自我證實?!袄斫狻焙汀罢J同”是兩個層面的認知程度,只有認同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共性要素才能實際發生正遷移。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教師講授后,學生通過自我吸收理解了相應內容,但是不贊同相應觀點,而秉持著學術自由的基本權利,放棄同專家進行辨析,而“盲目”的堅持己見,導致非但沒有正遷移反而發生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融合本身命題的質疑,這無疑為教育教學增加了極大難度。當然,在學生的自我證實過程中也會發生創新理論觀點以及發掘促進正遷移方法的現象。綜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證實過程的作用,仍然需要外部作用幫助學生朝著正確的軌道前行,即組織公開學術研討、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共同要素研討的課程展示、增加有關社會實踐活動等,保證學生從自我理解到自我證實的良性轉化,實現教師-學生-教師的有益循環。
2.2.3學生自我鞏固
學習遷移不是一項瞬時活動,是需要學生自我鞏固的長久活動。當學生完成自我證實過程后,僅僅實現了正遷移的短時功能,為了長久的影響學生對于兩學科的認知,甚至將學習遷移理論運用至其他學科融合上,學生還應進行持續性鞏固。學習遷移理論的記憶和鞏固,不管學生采用何種方式,只要秉持著一項根本原則就是記憶和鞏固的目的性。學生自我鞏固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兩學科的融合教育、提高學習效率、保障教學的實效性、促進未來理論和實踐研究等,學生只要明確此目的,記憶和鞏固方法在所不問。
教與學的過程是緊密連接、互相配合的,任何一項教學方法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配合。在兩專業的協同發展與人才培養中,以學習遷移理論作為指導,抓住教師和學生兩重要主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專業教育的高效融合水到渠成。
3結語
2020年6月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課程思政的建設實際就是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深入挖掘各類專業教育中思政教育元素。課程思政的提出即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宏觀命題在高校落實上指明了方向,從學習遷移理論入手,課程思政看似是在法學專業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則是兩專業教育的互相遷移。通過采用學習遷移理論,從“教”與“學”兩主體分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向法學專業教育學習遷移的策略,不僅實現法學教育的思想政治水平,亦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學專業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朱文斌,趙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96.
[2]張文顯.法理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17.
[3]楊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0.
[4]陳曉雷.思想政治教育向法學教育的滲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2.
[5]鄭家成.學習遷移理論視閾下課程思政的實現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21(03):108-111.
[6]陳歡歡.高校思政課融合法學專業教育的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04):97-98.
[7]安軍.法學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35-36+42.
[8]王俊霞.法學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0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