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勤
摘要:目前,在初中的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是最基礎的課程,也是初中學生必學的科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在核心素養(yǎng)與德育滲透的模式之上,會幫助教師展開教學工作,課堂效果也會取得更好的質(zhì)量。書本的教學內(nèi)容是不滿足新背景下學生的教學的,教學模式也不再適應學生的學習,因為初中生已經(jīng)開始對自己的思想有了獨特的了解和定位。目前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以便于幫助學生在未來的人生和學習上更好地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德育滲透
引言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越來越受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因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指標要求教師將道法教學作為一項教育學生思想品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素質(zhì)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考慮如何正確、有效地將德育滲透進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去。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理論教學,以達到應試教學提高成績的目的,這導致本身枯燥的理論更加乏味,加大了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本文提出了教師應當在完成課程指標所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教學外,考慮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上來,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
一、組織實踐互動,踐行德育素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德育教育的滲透如果只靠教師的口頭表達、知識的硬性灌輸,這種缺乏情感的教育活動只會讓道德變成一句空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就會產(chǎn)生抗拒、厭倦,甚至產(chǎn)生對立情緒。因此,要想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德育品質(zhì),必須要通過實踐進行驗證。新課改之中,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在實踐生活中踐行德育理念。為此,在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要適當?shù)亟M織實踐活動。例如,在講解《在品味情感中成長》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出日常生活中遇到變故需要巨額醫(yī)療費用的案例,并通過真實的案例講解如何幫助他人走出困境,進而傳播其中的正能量。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互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傳遞美好的情感,以提高個人技能、豐富學生知識。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價值理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學生提高自身道德與法治水平,進而提高自身對外界的認識。教師需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實踐活動,選擇學生喜愛的活動,以引導學生深入到社會實踐之中,并將德育教育貫穿其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體系。德育本身來源于實際生活,只有不斷地實踐才能夠深化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活,才能夠?qū)⒊橄蟮闹R形象化,將無趣的知識變?yōu)槿の缎裕赖屡c法治課堂才會變得更加具有生機、活力,進而真正落實德育教育。
二、合理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德育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愈加成熟,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道法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課堂的趣味性,改變課堂以往的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活躍之后,學生便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思考中來,這樣學生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能掌握課堂的主動性,做學習的主人。同時,多媒體教學所能帶給課堂的是與時俱進的內(nèi)容,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補充,從而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這樣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多進行一些展示,讓學生更加主動地獲取知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多元文化地球村”這一單元時,會學到許多國家的不同文化,僅靠課本上的圖片與文字描述是不足以將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其他國家的文化。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找一些各國典型文化的視頻、圖片等,然后將之做成PPT,在課堂上將其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對比思考每個國家的特色文化,并讓學生互相交流文化差異,這樣學生就能開闊自己的視野,養(yǎng)成寬廣的胸懷,包容世界上的差異性,做到一視同仁,對任何事物都不歧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的德育。
三、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意識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思維素養(yǎng),更大的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培育社會主義新人;在以前的課堂中,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都很單一。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尋找相關資源,積極組織一些其他的課外活動,比如課堂辯論賽,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以便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學習,更快樂地成長。教師在教八年級第二課的《公共生活新平臺》之中,就可以組織一場關于網(wǎng)絡的辯論賽。在辯論的過程中,辯論觀點由學生自己提出,分為正反方。同時,教師又要給同學充分時間,以便于資料的準備。在辯論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做好筆記,并且可以就參賽選手的觀點進行發(fā)言。辯論的最后,由教師來進行統(tǒng)一評價,并且可以評選出優(yōu)秀的辯手。在辯論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表感言,教師總結的階段,也可以再次引出生活中的道德素質(zhì)問題,從而啟發(fā)學生自己去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于辯論出的結果,教師也可以進行總結,從而教導學生保持一刻安然的得失心態(tài),以此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學習和人生道路。
結束語:
初中生也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棟梁之材。而一個國家人才衡量的標準,是人才的道德素質(zhì),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是必須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核心素養(yǎng)和德育滲透也成了一個難題。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以便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李代學.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J].基礎教育論壇,2021(03):101.
[2]何迎春.淺談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0(59):113-114.
[3]張杰,王靖宇.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20(0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