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坤,付英英,劉國才,馬民權,唐玉彬
維和醫療分隊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和部隊衛勤保障的骨干力量,主要負責為維和任務區內的維和軍人及聯合國雇員提供醫療服務,對其進行傷病防治及健康指導。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醫療分隊是我國向非洲地區派遣的眾多醫療分隊的其中一支,承擔該戰區內維和軍人及聯合國雇員的醫療保障工作。醫療分隊人員及醫療物資的籌組均是在部隊輪換時一次性完成,期間基本不再補充。如果軍醫構成不合理或醫療物資種類缺乏,則保障工作可能會困難重重,難以開展;如果醫療物資數量準備較多,則會造成極大浪費;如果數量準備不足,則不能滿足整個任務期的保障。雖然已有剛果(金)維和二級醫院就診患者的疾病譜、特點及經驗報道[1],但由于 2020 年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疫情的暴發,剛果(金)任務區內疾病譜有所變化。筆者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二級醫院就診患者的病情特點,以期對后續醫療分隊人員抽組、藥品及物資準備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1 年任務期 (2019-09-22—2020-09-29) 內二級醫院就診及一級醫院轉診的患者,主要是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埃及、烏拉圭等國家的維和軍人以及當地的聯合國雇員。
1.2 研究方法統計任務期內 (2019-09-22—2020-09-29)每日向聯合國上報的患者就診情況報表,包括門診、住院及后送患者,歸納總結患者性別、年齡、國籍、病種及處置情況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由于二級醫院不具備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新冠肺炎患者只能按疑似統計。統計就診者類別按骨科疾病、口腔疾病、呼吸系統(含可疑新冠肺炎患者)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普通外科(含腹痛待查及痔瘡)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眼科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皮膚病、瘧疾,要求查體及其他類計數,其他類因病例較少而未再進行分類,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頭痛、心悸、痛風及婦科疾病等。復診患者不計入,若有新疾病者則正常計入。若1 個患者同時患有2 種或更多種疾病,則分別計入。采用Excel 2016 進行數據處理。
2.1 二級醫院就診患者疾病譜任務期內共統計就診者959 例,除去復診150 例,實際有效809 例,其中男 772 例(95.4%),女 37 例(4.6%),平均年齡(35.56±7.24)歲。所有就診者中骨科疾病人數最多,為 173 例,占 21.38%; 其次是口腔疾病 157 例,占19.41%;呼吸系統疾病 80 例,占 9.89%;皮膚病 58例,占 7.17%;消化系統疾病 44 例,占 5.44%;普通外科疾病 40 例,占 4.94%;耳鼻喉科疾病 31 例,占3.83%;泌尿系統疾病 25 例,占 3.09%;眼科疾病 22例,占 2.72%;瘧疾 17 例,占 2.10%;要求查體 98例,占 12.11%;其他 64 例,占 7.91%。
2.2 各類疾病每月發病情況由于任務期跨越兩個9 月,筆者將其合并。前半年發病人數在1 月份達到高峰,為122 例,12 月份發病人數基本與1 月份持平,為121 例,骨科及口腔疾病發病高峰也基本在這兩個月,可能與各國維和部隊輪換大部分在11~12 月,維和人員初到任務區,不適應當地氣候環境且訓練強度大易導致訓練損傷有關。其余病種病例數相對較少,各月份間無明顯變化。由于剛果(金)新冠肺炎疫情大約在3 月份出現,之后各維和部隊要求盡量減少外出,輕癥患者基本都在一級醫院治療,治療效果差或超出一級醫院診療范圍的才申請轉診二級醫院,所以3 月份以后就診人數明顯減少,各月就診人數均不足50 例。
2.3 住院、手術及后送情況任務期內共收治患者70 例,占所有就診者的8.65%,其中男67 例,女3例。瘧疾及急性闌尾炎是住院患者最多的病種(均為10 例),占所有住院患者的14.29%。其次是骨科疾病9 例(12.86%),包括四肢骨折5 例、上臂子彈穿透傷1 例、髖關節脫位1 例、腰椎間盤突出1 例、肘管綜合征1 例。發熱待查(包括可疑新冠肺炎患者)7 例,胸痛待查及心肌梗死共5 例,急性胃腸炎4 例,泌尿系結石4 例。手術16 例,其中局麻下清創縫合術 6 例,闌尾切除術 5 例,骨科手術 5 例(2 例槍傷,2 例內固定術,1 例神經減壓術)。后送 22 例,占所有住院患者的31.43%,其中發熱待查(高度可疑新冠肺炎)7 例,膽囊結石4 例,泌尿系結石3 例,重癥瘧疾及急性心肌梗死均2 例,髖關節脫位、懷疑新冠肺炎的急性闌尾炎、肺門占位及流產均1例。
2.4 查體情況任務期內要求查體者共98 例,占所有就診者的12.11%,僅次于骨科及口腔疾病患者,主要的查體項目包括瘧疾、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脂分析、胸片及心電圖等常規項目。查體者較多可能是因為國外維和人員比較關注自己的健康情況;再者,非洲環境惡劣,傳染病肆虐,尤其是瘧疾,維和人員稍有不適,就會來二級醫院檢查。
筆者所在維和醫療分隊共配置了11 名軍醫及1 名衛生員,專業涉及骨科、普通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婦產科及傳染病科等。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骨科患者最多,病種也較分散,最常見的有訓練損傷、疼痛、骨折及腰椎間盤突出等,槍彈傷較少;口腔疾病次之,主要病種有齲齒、牙齦炎、牙髓炎及殘根等;呼吸系統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為主,任務期后半段則以可疑的新冠肺炎居多。皮膚病主要有皮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毛囊炎及手足癬等,消化系統疾病以急性胃腸炎及消化不良為主,普通外科則以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膽囊結石及痔瘡為主。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過敏性鼻炎、中耳炎及耳鳴等,眼科則以結膜炎為主。泌尿系統疾病主要有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炎及尿路感染等,瘧疾則以惡性瘧、間日瘧及兩者混合瘧為主。骨科及口腔科患者最多,而且口腔疾病處置復雜,治療時間長[2]。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建議人員抽組時可以增配1 名骨科及口腔科醫師。由于近年來剛果(金)相比非洲其他幾個任務區,政局相對穩定,恐怖襲擊極少,同時任務區內的維和女軍人較少,導致神經外科及婦產科患者較少,建議不再抽組上述專業的醫師,由其他專業醫師抽組集訓時到神經外科及婦產科輪轉學習即可。二級醫院配置有耳鼻喉科診室,而新冠肺炎疫情下耳鼻喉科及眼科患者較少,建議眼科也由耳鼻喉科醫師負責。
調查顯示,骨科及口腔科患者最多,而口腔科以器械治療為主,藥品為輔;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下就診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較多,因此藥品準備時應以骨科及呼吸系統用藥為主,如膏藥、止疼藥、抗生素類、化痰止咳藥等;其他藥品也應以各病種的常見病有針對性的準備,避免不必要的浪費[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二級醫院防疫任務重,建議多帶防疫消殺物品,如防護服、口罩、手套、眼罩及消毒液等。骨科疾病以訓練傷為主,這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營區要求盡量減少外出活動,訓練增多,而廣大官兵又希望通過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盲目增多增大訓練強度,常常導致訓練傷及意外損傷的發生[4]。口腔疾病患者以外國維和人員為主,主要原因可能是他們不太注意口腔衛生以及吸煙較多。因此,建議對任務區進行健康宣教,合理安排適應性訓練,增加廣大官兵對訓練傷及口腔疾病的認識,只要科學施訓,勞逸結合,避免盲目,注重口腔衛生,訓練傷及口腔疾病會明顯減少。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聯合國針對新冠病毒防護每周組織印度三級醫院的醫師進行網絡授課。聯合國要求各營區均要參加,但由于各營區場地及設施所限,只能1~2 人參加(一般都是軍醫),然后軍醫再傳達到整個營區。由于印度醫師英語發音不標準,加之各國軍醫英語口語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授課效果大打折扣,維和官兵防護知識仍較缺乏。另外,有些營區沒有專門的防疫醫師,營區消殺達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建議軍醫向每一個就診患者及陪員講授防護知識并要求他們告訴戰友們,同時向聯合國申請給各營區配發更多的防疫物資。另外,可以派二級醫院防疫醫師到其他營區指導消殺,提高消殺效果。如果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建議各國維和部隊輪換前注射新冠疫苗,這樣也可減少新冠病毒感染。
瘧疾是非洲最主要的傳染病[5],也是二級醫院就診患者中最常見的傳染病[1,6]。雖然我國已執行維和任務多年,對瘧疾的防控已相當成熟[7,8],但我國每批隊員中仍有瘧疾感染者出現。非洲濕熱多雨,利于蚊蟲滋生,且蚊蟲帶瘧原蟲比率較高,一旦被瘧蚊叮咬就有感染的可能。因此,在人員抽組集訓時就要加強瘧疾的宣教,提高隊員的認識,避免產生“得了瘧疾也沒事,反正能治”的想法。由于工作需要,炊事班戰士經常接觸水源,屬于高危人群,應當重點宣教。清除營區內積水,定期進行消殺,避免蚊蟲滋生。站崗值哨時盡量避免皮膚裸露,適當涂抹長效驅蚊霜及點蚊香可以有效驅蚊。
總之,二級醫院就診患者病種涉及多,尤以骨科及口腔疾病為甚,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呼吸系統疾病比重增加。抽組維和軍醫、藥品及物資準備時,建議以任務區二級醫院疾病譜為指導,適當增加防疫物資,有的放矢,避免物資浪費的同時還能高效完成醫療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