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歌曲《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藝術處理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一首桃花》創作背景概述與《一首桃花》作品的特征,其次從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有效藝術處理,最后闡述歌曲《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注意要點,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一首桃花》;聲樂演唱;藝術處理
【中圖分類號】 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0-202-03
【文獻標識碼】張小寧.探究歌曲《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藝術處理[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20):202-204.
歌曲演唱成為聲樂教學的重點內容,不管是作品的情緒變化處理、人物形象塑造,還是歌唱音色的明暗、速度力度,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演唱水平的因素。要想實現在歌唱中進行人物塑造和歌曲意境表達,不僅要加入長時期的訓練過程,還應做好音樂本體分析工作。《一首桃花》來源于歌劇《再別康橋》,表達的是作詞者與作曲者的愛情故事,即林徽因和徐志摩,最為關鍵的是展現林徽因對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一首桃花》創作背景概述
《再別康橋》作為國家首部歌劇,其中《一首桃花》是最為經典的內容,還是女高音詠嘆調演唱的一個代表作。把林徽因情緒變動當作主要線索,呈現知識分子自身的情意。林徽因在北京養病,且徐志摩走進北京看望,這樣林徽因生成諸多感想,隨即創作《一首桃花》,描述作者悲傷與歡喜一同存在的內心情緒[1]。這一個作品是林徽因有感而發,配合周雪石創作的音樂,帶領聽眾走進飽含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世界中。《一首桃花》傳遞林徽因對待生活的態度,內化音樂色彩納入詩歌的韻味,構建特色化的風格,淋漓盡致的凸顯林徽因感情與情歌,占據著我國歌劇體系的重要地位,還是歌劇史領域內的代表作。
二、《一首桃花》作品的特征
(一)曲式特點
總體而言,《一首桃花》屬于二部曲式的音樂結構,涉及引子模塊、A樂段模塊、B樂段模塊以及尾聲模塊。針對引子的結構,以G小調為主,呈現出較強的開放性,通過小提琴進行高音旋律演奏,傳遞作者內心情感[2]。鋼琴伴奏包含三連音形式與柱式形式,對應的鋼琴旋律是比較整齊的,能夠凸顯小提琴優美之處;針對A樂段,也是以G小調為主,涉及兩個樂句,引進宣敘調賦予音樂旋律一定的平穩性與柔和性,相關結構是比較緊湊的,不只是包含跳進形式的旋律,還包含級進式的旋律,彰顯多彩的特征,體現桃花的美,本質上體現出林徽因自身的溫柔以及智慧。隨后降低E大調,納入B樂段的創作,其屬于高潮樂段,促進樂曲走向激情,使得樂曲充滿戲劇感。這一個樂段多次運用E大調,最終降低到B大調和弦結束。動態的表現出桃花景象,旋律存在著高昂嘹亮的特色[3]。尾聲即小提琴的高聲部演奏,配合鋼琴柱式演奏和弦伴奏,旋律涉及三連音以及附點音符,處于鋼琴伴奏影響下襯托小提琴旋律,引進低沉的氣氛傳遞思念的情感。
(二)人物塑造特點
《一首桃花》描述林徽因的形象,其詩詞呈現出作者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賦予詩詞一定的動態美以及靜態美。描寫的內容不僅僅是景物,還運用擬人化手法,帶給桃花更多的生命力。靜態與動態描寫互相結合,表面上表達作者熱愛生活之情,實質上表達作者對流失時光的思念。人物塑造不可過于僵硬化,而是依托肢體語言與歌聲變動反映林徽因性格,深深的依托作者熱愛生活情感。
(三)音樂風格特點
綜合《一首桃花》的歌曲風格,其飽含深遠的意境,即便是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然而詩歌存有大量的想象特色,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化的處理桃花,詩詞比較唯美與含蓄,巧妙的結合情感與意[4]。音樂中體現出作者的柔情,還傳遞著優雅脫俗的氣質,那么音樂形式是存有較強爆發力的,吸引欣賞著在音樂意境中遨游。
三、《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有效藝術處理
(一)音色處理技巧
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通過抒情音色的形式進行,情緒傳遞不需和民歌小調一般直白,也不需和西洋歌劇一般厚重,而是應多個維度上進行“拐彎”技巧處理,體現音色演唱的飽滿性。《一首桃花》的第一個部分要選取含蓄的音色,依托宣敘調的風格逐步傾訴,起音需求偏弱音色,在“朵朵露凝”之處強化音量處理,這樣對聲音進行自然化推送,加工聲音力度,傳遞林徽因內心的情緒變動。在“一瓣瓣的光致”演唱中,引進柔緩音色處理隨之加強,對于“息”字音色的表現要達到中強力度[5]。弱聲部分包含“含著笑”,彰顯歌曲的內在靈動美。第二部分的演唱,以張揚明亮為主,將其視作全曲高潮的組成部分,引進“piumosso”的記號,相關演唱者應調整好自我的情緒,掌握好歌曲演唱的速度。相關情緒宣泄過程中促使聲音體現出連貫大線條的趨勢,速度要快于前一個部分,這樣傾聽者可以感知主人公自身的情緒變動,深刻的感悟生命真諦。演唱到“一瞥”內容時,音色呈現出輕盈化,在歌曲的結尾之處減弱音色,時刻管理好主人公的情緒宣泄過程,這樣在含蓄形式的音色變為明亮形式的音色時,傳遞主人公情緒,細致的明確主人公自身的多情以及純凈。
(二)氣息處理技巧
《一首桃花》的歌曲演唱,應保障氣息應用的科學性,巧妙的完成人物性格刻畫。作曲家在歌曲中配合附點,作曲是存在別具匠心的特點的。正確的呼吸方式有待研究,首先要做的便是演唱者目視前方,保持身體伸展與放松,將身體的重心定位在腳趾關節中,保持橫膈膜的平穩與擴張,這樣演唱者可體現出相對通暢的呼吸狀態[6]。并且這首歌曲存有較強的平穩性,樂句音量不可以過高,在演唱轉變為高漲情緒的過程中,適當強化音量,然而每一個樂句之間的起承轉合都應彰顯委婉的特點,流暢的運用氣息。第一個“桃花”之后,配置對應的休止符,留下小氣口,接下來順承兩個休止符,體現節奏感。對于樂句通過附點進行歌曲連接,這樣樂句之間的連接體現親切的特征。在“朵朵路凝”的演唱,強調休止符停頓,演唱者應保障聲斷且氣不斷,隨后找到“柔的勻的”位置進行休止符換氣,對應演唱者能夠依托休止符稍稍停頓,賦予聲音更多的靈動特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具象化處理。歌曲的第二部分演唱應調整氣息,靈活的釋放情緒,因為情緒是多次變化的,因此要密切銜接速度,強調氣口轉換的速度,由此更為準確的完成人物情感傳遞。
(三)吐字與咬字處理技巧
《一首桃花》演唱期間,保持字正腔圓的特點,歌曲咬字主要是清晰的歌唱字,吐字便是運用韻母以及聲母充分拼湊的,歌曲內確切的對吐字和咬字進行歌唱技巧處理可強化音樂感染力,這樣人物形象更為具備鮮明色彩[7]。演唱中特別是強調字以及字之間的銜接,起始的“桃花”意境深遠,第一個字“桃”不可過重,女高音強化控制力,最好運用弱聲進行演唱。并且“桃”咬字難度較大,高音存在于小字二組d上,那么高音開頭很可能產生聲音壓倒喉嚨的情況,引出延長期間吐字不夠清晰。所以演唱時應盡量抬高聲音位置,如同說話一般清晰的咬字。在“桃”與“花”的過渡上應保持自然,接下來松唇,后續“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格外關注“春”這個字的咬字表達,字頭出來之后稍稍向前送部分距離,這樣傾聽者感受到清晰與圓潤。歌曲中“含著笑”應和前面的一句互相銜接,引進三拍長音演唱,在換氣完成后歌唱下一句。歌曲內的“看”字演唱應重唱元音,把“an”向后咽,保持垂直的一種狀態。另外“三月的薄唇邊”應與說話般相同進行演唱,體現柔美的感覺,處理咬字吐字內容,適應歌詞意境,全方位凸顯林徽因的幽靜特定[8]。歌曲結尾部位緩慢發聲,對應的氣息應具備柔和性,表示沉思。引進弱聲進行“一瞥”演唱,保持“瞥”字發音的嘴型不變,結尾的字通過截氣收聲方式歸韻,演唱完成放松咬字,這樣更可直接的凸顯女主人公情緒變動,即主人公溫婉的性格。
(四)節奏律動的處理技巧
節奏以及韻律充當音樂的基本組成要素,音樂節奏依托聽覺,在主題與曲調以及節拍的帶領下感受到藝術。可以說節奏作為音樂的靈魂,應充分的感知節奏律動,才可在演唱期間相輔相成,領悟藝術與歌曲表演者要傳遞的內容[9]。演唱期間,表演者掌握節拍為前提感知節奏,節奏律動需求演唱者自主感受,走進樂曲情境中挑選節奏種類。節奏韻律充當節奏的根基,伴奏環節與快節奏環節上可更為全面的彰顯韻律。“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多情的痕跡”,這句歌詞要求演唱者靈活調整節奏節拍,不間斷的訓練與伴奏互相匹配,更為感受林徽因成長背景,研究主人公的氣質,把自立的才女形象呈現在觀眾眼前。
(五)聲與情之間關系的處理技巧
《一首桃花》的具體演唱,演唱者應清晰的明確作者情緒變化,分析作品傳遞藝術風格,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感受,可以說演唱是對《一首桃花》的二度創作。對作品進行演繹,保障聽眾可充分分析演唱者情感,關注演唱技巧調整,賦予歌曲演唱更多的完整性與合理性。把自我和作品融合起來,與林徽因的情緒感同身受,不論是歌曲的旋律或者歌曲的歌詞,都是無可挑剔的,通過輕松自然的態度加以演唱。起始階段,《一首桃花》是通過小提琴演奏的,之后在人物發展階段引進詠嘆調。高潮部分“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對應詠嘆調的速度是由快速轉變為緩慢的,把人物情感淋漓盡致的呈現出來,需求演唱者保持激動的情感完成演唱。并且演唱過程中強調聲情并茂以及含蓄內斂,表現主動人的溫婉柔媚,關注情感變動,特別是情緒激動時管理好氣息的變化,那么換氣控制是至關重要的。按照情景交融的形式描繪溫柔多情的才女,歌曲的情感是充滿奔放特征的,給聽眾帶來充分的曲情。演唱者滿足聲情并茂的高度,按照甜美靜謐的音色進行才女形象展現,歌詞通過詩詞進行編創,保留以往的詩詞意境,代表著作者內心情緒。由于作者為人處世不張揚,演唱過程如同訴說形式的傳遞情感,帶給聽眾良好的意境,獲取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四、歌曲《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注意要點
(一)聲樂演唱和伴奏之間的合作
針對歌曲演唱,尤其是《一首桃花》,人聲旋律即便會飽含著語言節奏以及情感表述,可是聲樂旋律的聲部進行作曲家樂思表現時會勢單力薄。扮演音樂憑借自身多個層面的表現功能加入到歌曲演奏中,加快歌曲的人物形象塑造過程,有效的完成主題思想傳遞,增強歌曲演唱的成效。聲樂藝術的演唱實踐中應思考伴奏的重要地位,可以說演唱者應該和演奏者之間密切協作與密切配合。伴奏者需要時刻把握歌曲的風格與意境,給演唱者渲染美好的藝術氣氛和音樂情感,輔助演唱者科學的加工聲樂作品內涵,實現珠聯璧合的境界。對于《一首桃花》的作品,應思考怎樣巧妙的引進鋼琴演奏、小提琴演奏與大提琴演奏,賦予樂曲更多的色彩,這樣交相輝映全面烘托良好的音樂氣氛。《一首桃花》歌曲伴奏音樂成為歌曲整體組成結構的重要內容,可對樂曲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情感狀態加以增色與鋪墊[10]。站在聲樂演唱者的視角下,進行作品演唱期間,歌唱者要二次性創造如何對作品理解的過程,然而聲樂技能技巧的精湛性應建立在完整的伴奏基礎之上。藝術再次創造期間,《一首桃花》呈現著顯著的藝術特征,需求演唱者以及伴奏者一同努力,彼此之間默契的配合,詮釋聲樂作品的內涵,實現美好藝術境界創設。演唱者與演奏者之間互相合作與互相聯系,共同進行《一首桃花》歌曲演奏。
(二)準確進行旋律表達
旋律作為一首音樂的主干部分,還是音樂的脈搏,更是音樂表達的關鍵點。若歌唱者沒有體會節奏的強弱變化,尤其是對于《一首桃花》而言,便難以進行歌曲展現,基于此《一首桃花》的歌唱期間應深層次掌握歌曲旋律,分析詞曲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首先是音準,歌唱者要擁有這一個基礎素質,若可以在《一首桃花》演唱中保持良好的發聲技巧和收聲歸韻,那么會自然而然的處理歌曲音準的問題,更為順利的進行歌曲演唱;其次是節奏,對《一首桃花》的節奏律動進行把握,保證強拍唱出來與弱拍帶過去,由此飽含律動感。特別是后續的半拍與弱起拍開頭相關句子,強調不可唱成強拍,不然會影響歌曲節奏的律動完整性;最后是對音樂的符號進行深刻標記,歌曲旋律的結構中,記號是比較多的,所以相關人員應有效的完成符號演唱處理,在《一首桃花》歌曲演奏中明確符號的具體含義,充分的進行歌曲情感傳遞,渲染人心。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一首桃花》的演唱期間,演唱者應靈活的控制聲音,強調人物形象的體現,深層次挖掘人物情感變化,密切進行情境聲的結合,全面給聽眾帶來美好的視聽體驗,實現情景交融的藝術成效。
參考文獻:
[1]郭笑辰.探究《一首桃花》的創作風格和演唱技巧[J].中國航班,2019(16):1.
[2]馬璐瑩.探究歌劇選段《一首桃花》的音樂特征與演唱分析[D].保定:河北大學,2020.
[3]邢倩文.論《一首桃花》的藝術特色及演唱表達方式[J].北方音樂,2019,39(9):114-115.
[4]李佩佩.歌劇選段《一首桃花》的藝術特色及劇中主要人物分析[D].太原:山西大學,2019.
[5]樊鑫敏.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戲劇之家,2019(27):68.
[6]周莉,胡萍.藝術歌曲《一首桃花》兩種演繹版本的比較分析[J].藝術教育,2019(11):58-59.
[7]陳瑩.用心理解,細致處理——對詠嘆調《一首桃花》分析與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19(13):48.
[8]劉新新.淺述《一首桃花》的藝術特征與演唱分析[J].黃河之聲,2019(24):60.
[9]熊國燕,劉子殷.藝術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黃河之聲,2019(1):45.
[10]陳家裕.歌曲《一首桃花》聲樂演唱的藝術處理分析[J].現代鹽化工,2020(1):138-139.
作者簡介:張小寧(1978-),女,河北唐山,助教,研究方向為聲樂教育表演及地方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