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瑾瑜 張元寶
[摘要]全面產教融合背景下,發展產業學院既是拓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職院校辦學內涵的重要實踐。文章基于共生理論及其分析框架,從共生要素、共生基礎、共生動力機制三個維度,分析了產業學院共生系統。針對產業學院多元主體間資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環境支持不足等發展困境,提出構建基于質參量兼容的資源供需匹配機制、基于“一體化—對稱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雙向激勵”的產教融合政策環境。
[關鍵詞]共生理論;產業學院;高職院校;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宋瑾瑜(1984- ),女,江蘇常熟人,常熟理工學院,講師;張元寶(1983- ),男,安徽六安人,常熟理工學院,副研究員,博士。(江蘇? 蘇州? 215500)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3-0058-06
共生(Symbiosis)源于生物界不同屬種間所特有的生活現象,原意為兩種及以上生物在生理上因相互依存而達到的一種平衡狀態,引申為協同發展與命運共同體構筑。共生關系實際上是不同屬種間基于資源依賴或功能互補而結成的協作關系,本質上是多元主體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共生是一種生物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特別是對社會組織中合作主體間的競合關系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文章針對當前我國產業學院多元主體積極性不高、合作動力不足、運行機制不暢等發展困境,從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職院校、行業協會、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在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相互作用關系與內在作用機理,以期為高職院校深化產業學院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一、產業學院的內涵與運行模式
(一)產業學院的內涵
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指出:“經過四年左右時間,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面向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重點是應用型高校,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產業學院作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新型組織形態,它是以高校、政府、行業以及企業資源為載體,以提升高校服務特定產業能力為目標,依托高校而建立的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實體性辦學機構。產業學院起源于21世紀初英國職業教育領域開放式遠程教育組織——產業大學,即利用現代通信技術與網絡,向社會提供開放式的課程學習與服務,以幫助求職者及企業員工不斷提升知識與技能,而建立的具有中介性質的教育機構。作為本土化概念,產業學院通常具有三層內涵:一是服務特定產業的定向性,即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服務,具有鮮明的產業服務面向;二是利益訴求的多樣性,即產業學院既要滿足教育本身和教育內部需求,又要對教育外部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理訴求做出理性回應;三是治理體系的協同性,即產業學院既要尋求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平衡點,又要明確各參與主體在協同治理過程中的權責邊界。
(二)產業學院的運行模式
21世紀以來,為全面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破解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率先引入產業學院辦學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產業學院、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中南學院以及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燈飾學院、電梯學院、雅樂居學院等多所產業學院。從運行模式來看,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產業學院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資源共享型,即合作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而開展的各類產學研合作;二是共同發展型,即在資源共享基礎上兼顧合作主體間的協同發展和競爭力培育;三是產業引領型,即基于行業標準,并引領產業發展的戰略層面上的深度融合。產業學院的運行模式由其發展定位決定,三種運行模式實質上是產業學院由1.0邁向2.0的逐級演進過程。在這一演進過程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是其發展目標,創造“合作紅利”并持續滿足合作主體利益訴求是其運行的必要條件,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以及由此產生的共生效應是其運行的關鍵路徑。
二、產業學院共生體系的構建
(一)產業學院共生基本要素
共生理論認為,一個完整的共生系統通常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個基本要素。共生單元是共生系統能量生成與交換的基本單位,是共生關系形成的物質條件。按照美國學者米切爾三個維度劃分法,高職院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構成了產業學院“確定型”利益相關者,可視為產業學院共生系統中的四個主要共生單元。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行為模式和組織模式。行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性互惠共生和對稱性互惠共生;組織模式包括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產業學院共生行為模式反映的是合作主體間的利益分配方式,共生組織模式反映的是合作主體間資源供需匹配程度及方式。共生環境是共生單元之外的一切影響因素,積極的外部環境能促進產業學院共生關系的形成,反之則會抑制合作主體的共生發展。產業學院共生系統本質上是在一定外部環境作用下,高職院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四者之間通過資源要素轉化、嫁接、拼湊以及整合,實現資源的放大效應與品牌延伸。
(二)產業學院共生基礎
目標與利益訴求耦合是產業學院合作主體實現共生的基礎。如果目標與利益訴求進行不同組合,產業學院理論上存在四類互動關系,即“目標協同—利益耦合”“目標分離—利益耦合”“目標協同—利益沖突”“目標分離—利益沖突”。作為產教融合的新型載體,產業學院具有典型的跨界融合特征,“目標分離—利益耦合”是產業學院運行的一種常見關系形態。具體而言,高職院校旨在通過資源整合,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與知識創新水平;地方政府旨在通過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業協會旨在推動行業發展,實現協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企業旨在獲得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因此,四者在產業學院中的目標并不一致,但四者在利益訴求及其實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耦合性。地方政府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的基礎性支撐,也離不開區域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環境營造;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人才、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持續注入,高職院校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引領產業發展,也為其獲取辦學社會資源提供了現實基礎。此外,在我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產教模式下,當合作主體因多邊博弈而出現利益沖突時,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工具予以協調。可見,產業學院中多元主體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利益耦合關系,這種耦合關系反過來又會牽引四者在目標及其行為方式上的協同與互補,這些都為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共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三)產業學院共生機制
共生環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單元之間的利益耦合,為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合作共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但這樣并不一定能夠形成共生關系,高職院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四者共生關系的形成還有賴于產業學院共生發生機制,具體包括:一是質參量兼容機制。所謂質參量兼容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的質參量可以相互表達,亦即共生單元之間在物質、信息、能量供需方面存在某種對應關系。換言之,產業學院共生關系的形成,必然要求合作主體在人才、知識、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供需方面存在某種依賴關系。二是共生能量生成機制。所謂共生能量是指共生單元在共生過程中為共生系統帶來的能量。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產業學院的總產出應大于其總投入,否則產業學院將面臨資源衰竭。三是共生系統進化機制。共生理論認為,“一體化共生”和“對稱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統最穩定且最有效的共生方式,是共生系統進化的一致方向。換言之,實現產業學院由1.0向2.0邁進,既需要構建共生主體間的一體化合作機制,也需要構建共生主體間基于“帕累托最優”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產業學院共生發展的困境
(一)資源供需匹配度不高
辦學資源是高校謀求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高校戰略發展的基本保障和關鍵要素。現代高校是一個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社會組織,高校的辦學水平越高,所需要的辦學資源也越多。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一種新型教育載體,打破了高職院校“點對點”校企合作模式,是傳統“工學交替”“頂崗實習”“訂單培養”以及技術咨詢服務的升級版。換言之,隨著產教融合廣度與深度的不斷拓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知識生產方式轉變對產業學院辦學資源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必然牽引高職院校對傳統辦學社會資源內涵及其獲取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但由于產業學院辦學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還是新生事物,多數產業學院在建設過程中還依然沿襲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這與產業學院的實際需求已然產生了供需結構性矛盾,并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共享企業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很多企業還停留在傳統的學生實習、實訓等“硬性”教育資源支持層面上,缺乏前沿技術、產品工藝以及高層次人才等“軟性”教育資源的實質性支持,難以滿足產業學院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二是共享行業協會信息資源滯后。作為產業學院治理的協作主體,行業協會在人力資本預測、行業發展規劃、行業標準制定、職業資格認定以及校企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缺位與失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供需結構性矛盾,極大地制約了產業學院合作主體的共生效應。三是共享地方政府政策紅利不足。無論是自上而下的產教融合政策落實,還是自下而上的資源配置,地方政府更加愿意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向更高層次的學校傾斜。在這些綜合因素作用下,產業學院發展從產教“松散型”向產教“緊密型”轉變,依然任重道遠。
(二)產業學院共生模式低效
作為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新載體,產業學院旨在通過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產業集群有機銜接,促進合作主體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進而形成產教一體化發展格局。共生模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之間相互結合形式和作用方式,它是產業學院合作主體之間相互作用強度、資源交換以及知識、技術、信息交流關系的綜合體現。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運行模式主要存在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高校主導型、行業協會主導型四種基本類型。從合作主體結合方式來看,這些合作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一元主導、多元參與”,共生基礎與穩定性比較脆弱。換言之,產業學院的參與主體并不是基于內在需求與命運共同體基礎上的合作共建,而是一種以利益為紐帶而結成的非對等性合作關系。從合作主體的作用方式來看,高等教育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往往容易導致產業學院教育資源供給陷入“囚徒困境”,即合作主體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導致產業學院整體利益受損,最終也損害了合作主體自身的利益;此外,合作主體因資源投入或能力差異必然會對產業學院形成不同的貢獻度,而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與知識創新都具有明顯的“正外部”特征,勢必會造成合作主體的“搭便車”行為,最終導致產業學院資源共建走向枯竭。在這些綜合因素作用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從“非一體化合作”到“一體化合作”,從“非對稱性互惠”到“對稱性互惠”,仍需一個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
(三)產業學院外部政策環境支持不足
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提質增效的自覺實踐,是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的必然產物。影響產業學院發展的外部環境既包括宏觀層面上的產教融合政策方針,也包括中觀層面上的區域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整體水平,還包括微觀層面上高職院校的發展理念、辦學定位以及辦學目標等。其中,政策環境對產業學院的影響往往更為直接,這是因為政策的激勵或規制作用能夠有效減少合作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和交易成本,進而促進互利行為產生。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外部政策環境支持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策設計層面的銜接問題。“教育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對教育領域中的價值控制,這種控制是一種與人們獲取知識和職業技能有關的政策話語過程。”產業學院政策反映的是政策制定者對職業教育不同發展階段的價值引領和控制。近年來,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支持性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引導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和人口聚集區集中,深化校企合作,設立產業學院。”但從政策的落實成效來看,由于這些政策多為宏觀層面上的綱領性文件,缺少微觀層面上的剛性規定,致使各地政策落實的標準不一,甚至陷入多邊博弈的困境。二是政策執行層面的協同問題。產業學院建設是一個跨界融合過程,其政策執行同樣是一個涉及多主體的協商與合作過程。就政策執行而言,政府部門之間必要的溝通與協調不夠,致使政策執行效率不高,阻礙了政策執行合力作用的發揮。三是政策運行層面的配套問題。產業學院建設不是就職業教育本身或職業教育內部推進就能取得理想成效的,還需要行業、產業、財政等多部門予以相應的政策配套。而反觀現實,產業學院支持性政策還處于職業教育內部的自力更生階段,外部配套政策似乎依然難覓其蹤,這也是產業學院難以達到預期建設成效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四、共生理論視域下產業學院共生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基于質參量兼容的資源供需匹配機制
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新型載體,本質上是通過推動多元主體合作共生,促進資源要素嫁接以形成資源放大效應,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以及社會服務的一體化演進。共生理論認為,不是所有存在潛在共生關系的共生單元之間都能夠產生共生效應,也不是所有的質參量單要素簡單疊加就能實現共生的最佳邊際效應,共生效應取決于共生單元基于質參量兼容的全要素匹配度。
第一,提升產業學院多元合作主體間的質參量兼容水平。質參量是決定共生單元內部性質與內在關系特征的一組參量因素,質參量兼容表明共生主體之間在資源供需關系上存在某種對應關系。為此,高職院校應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通過構建面向區域產業的學科鏈、專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強化服務特定產業的針對性;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信息平臺作用,通過構建面向本行業的行業規范、行業標準、行業規劃以及職業資格,提升服務產業學院發展的信息匹配度;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通過政策工具不斷優化共生介質、減少共生阻力,拓展產業學院共生界面;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法律層面、道德層面、慈善層面所賦予企業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必盡、應盡和愿盡社會責任。
第二,提升產業學院資源要素間的匹配度。“匹配”一詞源于種群生態學理論研究領域,它是指不同事物之間以及事物構成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依賴或相互關聯的關系。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間的依賴程度或關聯程度越高,則說明相互之間的匹配度就越高。產業學院資源要素的匹配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資源嫁接過程,即通過資源要素的移植與再造,實現資源的聚集與品牌效應。為此,一方面,產業學院應積極培育優質的“種子”資源,如學科、專業以及各類學術平臺等,提升駕馭外部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應積極培育多元主體間的資源“共生點”,如“名師+平臺”“名校+名企”等,實現資源的放大效應和品牌延伸。
(二)構建產業學院“一體化—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
共生理論認為,共生系統正向進化是源于高效的共生模式,而一體化共生與對稱性互惠共生是形成高效共生模式的前提條件。所謂一體化共生,是指共生主體基于穩定的共生界面與支配介質,形成了具有獨立性質和功能的共生系統。產業學院一體化共生通常表現為合作主體在“政、產、學、研、用”方面形成了一種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知識、技術、信息、資本等資源要素高度耦合。現階段,構建產業學院一體化共生重點是不斷推進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最終實現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以及社會服務的一體化發展。
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下共生系統物質、信息、能量生成與分配呈現一體化演進。產業學院對稱性互惠共生通常表現為多元利益主體間的利益分配趨向于“帕累托最優”。為此,產業學院應建立一種以契約關系治理為主導,以激勵機制為補充的治理體系。所謂契約關系治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制度結構對多元主體在合作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規定,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共建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如各類協議等。激勵機制是指在明確的契約關系之外,依據產業學院合作主體的貢獻度進行差異化利益補償。眾所周知,產業學院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夾雜著各類利益博弈以及“搭便車”行為,契約關系治理不可能解決產業學院共建過程中的所有問題,特別是當多元主體陷入多邊博弈困境時,這就需要在契約關系治理的基礎上賦予彈性的激勵機制,共同推進高職院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向對稱性互惠方向發展。
(三)構建基于“雙向激勵”的產教融合政策環境
產業學院多元主體間的知識、信息、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的流動、轉化以及整合,總是離不開一定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對產業學院共生系統的影響又是外在的,且難以抗拒。積極的外部環境有利于推動共生系統向更高級別進化,反過來共生系統的正向進化又會加速良性外部環境的生成,進而形成環境與共生系統的協同發展。
當前,影響我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共生發展的外部環境主要來自產教融合政策環境。因此,推動產業學院共生發展重點是建立完善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加強產教融合政策體系的有效銜接。我國政府實行的是中央與地方兩級管理體制,產教融合政策執行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在產教融合政策細化與落地上做到緊密銜接與標準統一,避免因政策碎片化而損害產教融合政策的統一性。二是加強產教融合政策執行層面上的協同性。產教融合政策執行主體既包括縱向上的各級政府,也包括橫向上的不同權力部門。政策執行主體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衍生權力向度的多元化,必然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執行協同機制,統籌政策執行主體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制衡,進而形成縱橫交錯的協同治理網絡。 三是加強產教融合政策運行層面上的內外配套。產業學院建設不僅需要職業教育內部予以政策支持,還需要職業教育外部的協同配合,特別是產業、行業、財政等主管部門的政策配套尤為重要。例如,產教融合型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產業扶植政策、教育附加稅減免政策等,這些政策對激發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具有重要的規范和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安宇宏.帕累托改進與帕累托最優[J].宏觀經濟管理,2013(3):76.
[2](美)奧利弗·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王健,方世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別敦榮.論我國大學治理[J].山東高等教育,2016,4(2):1-7.
[4]陳新民,高飛.我國高校行業學院:邏輯起點、演進路徑與發展趨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8):31-38.
[5]胡正明.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獨特性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5):91-94.
[6]劉錦峰,賀鑫.產業學院: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徑——以跨境電商產業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9(3):96-104.
[7]毛才盛,田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發展路徑:共生理論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7):7-12.
[8]邵慶祥.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學院辦學模式理論及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4):44-47.
[9]涂端午,魏巍.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4,35(1):47-53+59.
[10]萬偉平.現行機理下產業學院的運行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學術月刊,2020(3):82-87.
[11]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我國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12]詹也,吳曉波.企業聯盟組合配置戰略與組織創新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30(3):467-473.
[13]張維迎.博弈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4]周進,吳文剛.高等學校資源轉化:內涵、意義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8):45-49.
[15]朱為鴻,彭云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30-37.
[16]AHMADJIAN V.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M].England: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
[17]RONALD K,BRADLEY R,DONNA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4):853-886.
[18]SCOTT G.Plant Symbiosis in Attitude of Biology[M].London:Edward Arnold,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