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夕良
(宜興214221)
陶器是人類歷史上誕生極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距今約有幾千年之久。在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的中國大地上,陶器的制作更是豐富多彩,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技藝之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審美的傾向與精神。在陶器制品當中,以紫砂泥制成的陶器最為獨特,而在紫砂泥制品中,紫砂壺堪稱一絕,茶道文化、傳統文化與形之精、力之美融合起來,不僅成就了紫砂壺藝術本身,更使中華傳統文化與精神有了全新的展示平臺,促成了新的發展。
香爐鼎的造型與龍圖騰皆是紫砂壺的重要藝術來源,這二者在中國誕生的時間遠遠早于紫砂壺,是中國古代先民思想文化與藝術特征的一種體現。此把“龍行天下”(見圖1)紫砂壺便集二者于一身,精湛的制壺技藝與裝飾技巧不僅使壺本身的藝術特征呈現得尤為鮮明,更將傳統青銅器之美與龍圖騰之文化象征性表現出來,從而使一小壺有著宏大的歷史場面與藝術空間,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中國古代優秀文化藝術對于紫砂壺藝術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中國人審美的心理特征。

圖1 龍行天下壺
此壺的整體脈絡是十分清晰的,可分為造型結構、裝飾與泥料三部分來看。首先,壺身部分參考香爐鼎造型制成,香爐鼎在青銅時代便已出現,其穩固厚重、不乏靈巧的造型為許多紫砂壺藝人所青睞。此壺腹部為飽滿寬闊的圓形,頂部線條內斂收束呈正圓形,周身線條弧度優美,形成了沉穩大氣的壺腹,從而使壺的重心下沉,營造出平穩持重的藝術效果;圓潤的底部下方是作為支撐的三角形壺腳,三只壺腳形成穩固的三角支撐,從而達到“三足鼎立”的藝術效果;壺嘴與把手對稱鑲嵌于壺身兩側,三彎流曲折有度,線條流暢干凈,以滿足出水需要;耳狀環形端把與人的手部線條貼合,上粗下細,便于手持穩固。二者雖造型簡單,但卻是壺工藝細致程度與結構平穩的重要支撐部分;此壺壺蓋為嵌入式,與壺身融為一體,與壺身結合處也是處理得極為細膩,不見粗糙。由此可見,此壺較為完整地還原了香爐鼎的造型,蘊含著深沉、厚重的古樸之氣。
在裝飾上,此壺結合了捏塑、雕刻與彩繪三種形式,這三種裝飾方法是紫砂壺中經常運用的,此壺運用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龍圖騰,為壺注入了一種渾厚大氣的中華民族風范。首先看壺鈕,壺鈕呈半圓環狀,在一側鑲嵌有龍頭圖案。龍眼炯炯有神,龍須飛揚,龍嘴微張,霸氣非常,龍鱗清晰,手工藝人運用不同的顏色進行點染,使整個龍頭栩栩如生。再看壺身部分,龍紋遍布,分布合理,形成飄逸流動之感,在靠近壺嘴一側刻有一只健壯的龍爪,與龍頭一樣肌理清晰、十分生動。壺嘴與把手部分也皆有龍紋點綴,從而與壺的整體裝飾達到統一。至此,“龍行天下”的主題就完整地表現出來了,手工藝人將龍的各部分特征分散于壺中各個部分,猶如巨龍在云中穿梭,瀟灑自在,象征神州大地之廣博與中國之騰飛。
此壺運用了顏色較為古樸自然的紫泥,質感醇厚濃郁,光澤感之中不乏紋理,與壺霸氣而不張揚的藝術個性是相符合的。龍圖騰是中國早期先民們在勞動生活中衍生出的天象崇拜,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象征物。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龍圖騰的內涵也發生改變,時至今日,龍圖騰已是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重要象征物,凝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精神血脈和深厚情感,因此此壺便有了文化之源,有了力量之源。
“龍行天下壺”是一把古樸氣息較為濃厚的紫砂壺藝術作品,手工藝人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技藝在展現壺之特色的同時,更使民族技藝、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得到傳承。無論是香爐鼎還是龍圖騰,皆是人們在物質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這也說明紫砂壺藝術源于現實生活的實質,紫砂壺藝術也只有在物質與精神雙峰并峙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發展,手工藝人的每一次實踐都是對于現實生活的一次表現。
龍行天下,騰飛神州。此把“龍行天下”紫砂壺造型渾厚端莊,所用裝飾手段極為復雜,卻又處理得十分明晰,從而使結構更加立體、立意更加明確。除此之外也可看出中華傳統文化與精神對紫砂壺藝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力,紫砂壺制作技藝的外在形式只有依托內涵才可顯示出優越性,才能騰飛于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的光輝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