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濃
(宜興214221)
中國有著悠久的茶葉種植史,不同茶葉、不同的口感滿足著人們的味蕾,除此之外,喝茶還有緩解疲勞、增加血循環、清腸胃、促消化等功效,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古以來,中國人便有著喝茶的習慣,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飲茶習慣逐漸演變為一種茶文化,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紫砂壺作為茶具,是茶的載體,它自誕生起便與茶文化相互交融,以優越的實用價值、獨特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廣受人們喜愛。紫砂壺被譽為“茶具之王”,它與茶相互交融,在日常里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從開始接觸紫砂壺與茶,到常用壺、常飲茶,再到喜歡紫砂文化、茶文化,進而喜歡中華傳統文化,茶天天在改變我們,以一種最柔軟的力量讓我們向善、向美。
從北宋發展至今,在無數紫砂匠人和文人雅士的合作創新下,紫砂壺早已形成了千變萬化的造型體系,光器、花器、筋紋器等類型眾多,不同的造型設計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審美。一把品質優秀的紫砂壺,應該具備四個特征:首先要好看,令你一見傾心;其次要耐看,令你百看不厭;第三要有意味,令你覺得妙不可言;第四要有緣分,令你感到特別惦記。當然,這四個特征都是基于出眾的造型,但出眾的造型并不是奇異怪誕的,而是??闯P?、百看不厭、耐人尋味。紫砂壺“江南情”(見圖1)是以經典作品“德鐘壺”為造型基礎,結合陶刻的裝飾技巧,重點突出歷史的傳承和經典的面貌,又以陶刻突出作品主題“江南”的詩情畫意之美,平添了幾分別樣的柔情,讓人嘆為觀止。“德鐘壺”是紫砂壺中著名的經典器型之一,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作品“江南情”造型如鐘,壺身圓潤飽滿、身筒挺括有力,線條流暢、一氣呵成;底部平足,穩定地立于平面,給人以穩如泰山之勢;壺蓋高聳,平添灑脫、清瘦之美,口蓋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子母線吻合圓潤,加之蓋面一圈線條,與子母線相呼應,給人以層次之美;扁圓鈕精巧細致,與壺身造型相互呼應、比例協調、周正大氣;直流嘴簡括而不單薄,出水順暢,端把方圓結合,握起來舒適有力,流、把線條與肩線自然銜接,各自延伸化轉,呈疏朗大氣之韻。整壺造型豐盈大度,格局嚴謹、比例協調,給人以沉穩周正、莊重儒雅之感。壺身以陶刻技法一面刻繪江南的小橋流水、紅花綠柳,幾間小屋隱于其中,既充滿了勃勃生機,又給人以清幽雅致之美;壺身另一面刻詩一首,與刻繪內容相輔相成,陶刻刀法流暢、入木三分,畫面細膩生動充滿層次感,讓人仿若身臨其境。“德鐘”器型的雅致端莊、周正大氣與陶刻裝飾的清幽靈秀、詩情畫意相得益彰,讓人一見傾心、再見傾情,著實妙不可言。

圖1 江南情壺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想起江南,就溫婉成江南紅衣女子,行走阡陌雨巷,柔情似水娉婷顧盼。想起江南,就翩翩成水鄉白衣少年,仗劍穿行煙雨樓臺間,俠骨柔腸豪氣沖天。江南如詩,淡淡的,輕撥心弦,無法表達,只能裝在心間;江南如畫,清純著,涂抹山水,勾勒出輪廓,與天地相伴;江南如夢,縹緲著,悠悠而來,緩緩而逝;江南如歌,似采蓮女蕩著小舟唱的小曲兒,像劃烏篷船小伙子哼著的調子,時而纏綿、時而宛轉。江南,如同玉帛拂過琴弦的綿軟輕柔余音不絕;江南,恰似黃酒潤過喉間,呢喃出的一腔柔情不斷。想起江南,耳際總有一首詩吟唱;想起江南,心里總有一闋詞閃現;想起江南,嘴邊總有小曲蕩漾;想起江南,就只望一眼,千年不忘;想起江南,就只醉一回,不歸不還。錯落的青磚黛瓦,明媚了誰的眼?彎彎的流水小橋,勾起誰的情怨?輕輕楊柳風,輕拂過誰的臉?悠悠桃花水,泊蕩過誰的牽念?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無處不入景,無處不生羨。江南,是詩經里的江南;江南,是杜牧、白居易詩歌里的江南;江南,是蘇東坡、辛棄疾、李煜詞里的江南;江南,是王實甫散曲里的江南;江南,是王羲之墨池里的江南;江南,是蘇小小唱曲里的江南……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人都對它念念不忘、魂牽夢縈,每一個聽說江南的人都對它心馳神往,它有著深厚的歷史、無數的故事,這為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同一壇深埋地下多年的美酒,讓人越品越香。
紫砂壺的產地宜興丁蜀便是處于江南,古往今來,無數當地人一代接一代地投身于紫砂藝術事業,大概每個制壺人心中都有一個江南夢、一份江南情,也正是這份江南情滋養著我們,給我們以創作的靈感和熱情。紫砂壺“江南情”以傳統器型為基礎,表明了身為現代紫砂手藝人傳承紫砂事業的決心,同時以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等意象,表達了對紫砂產地的這片赤誠熱愛之心,表達了我對故鄉江南的熱愛,我希望每個手執此壺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我們的江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