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超

很多上班族早已經習慣了受雇于某個公司某個單位,在簽訂勞動合同后,開始努力地工作,期待著得到單位的認可,期待著每個月發工資的日子。但你是否想過,也許你可以不屬于任何一個單位。通過互聯網平臺,你將以自己的技能和勞動與平臺上另一端的需求方進行鏈接,為他們提供服務,從而獲得報酬。相對于傳統的雇傭關系,這樣的模式更像一種合作,而從業者也將更加的靈活和自由。這就是零工經濟所帶給人們的改變。
互聯網春風下的星星之火
“零工經濟”概念的歷史并不長。它最早由《紐約客》雜志前總編蒂娜·布朗提出。2009年1月,蒂娜·布朗在自己創辦的《每日野獸》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零工經濟”概念。彼時的美國正因金融危機遭遇經濟大衰退,工作機會大大減少,布朗用“零工經濟”概括這期間涌現的“自由項目、專家咨詢工作和兼職工作”。
這種經濟模式以科技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自由靈活為特征。一方面能幫助大量勞動者實現新的就業模式,并整合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匹配效率,提升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使企業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勞動者,并降低用人成本及風險。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一模式一經出現便快速展現了其魅力。十多年來,零工經濟平臺和生態獲得了快速發展:從歐美到中國,以零工經濟為主體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生長,也帶動了零工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
在多年前的中國,以58同城為代表的一些互聯網平臺便已經聚集了一批零工經濟的早期參與者。借助網絡的傳播力量,這些從業者可以更容易找到需求方,讓自己的技能或者勞動快速變現。但這時還只能算是零工經濟的雛形,因為這時的網絡除了提供供需雙方的信息對接,并不參與具體的服務環節,因此無法形成獨立的經濟模式和業態。
在互聯網模式和技術的不斷升級中,零工經濟模式也在不斷地自我進化。提供零工經濟的服務平臺早已經不是最初的簡單信息發布,而是深入捆綁了整個服務流程。
外賣平臺上入駐的大量騎手,為了保證時效和獲得用戶的好評,不得不以秒為單位,如同行軍打仗的戰士一樣步履匆匆,高效而有序。滴滴平臺上的網約車司機接單后,只需要按照程序規劃好的行程安全地把顧客送到目的地就能完成任務。同時,大量以往人們認為的高端職業也紛紛出現在了零工經濟的平臺上。設計師、IT工程師、律師、網絡主播等等,都可以通過零工經濟的模式為社會貢獻力量。
在互聯網春風的吹拂下,零工經濟模式已經形成燎原之勢,作為一種獨立的業態模式,聚集了眾多的勞動者,并為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新業態新價值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為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業問題向來被中國政府所重視。但除了傳統的就業模式外,零工經濟模式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就業方式,并且為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就業是民生根本、發展基石。要發展“互聯網+民生”,積極培育和引導分享經濟、零工經濟等新業態健康發展,既大量拓展就業崗位,又滿足多樣化消費升級需求。
新冠疫情的出現,給國民經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很多企業、店鋪難以為繼,大批人員下崗。但同時,新冠疫情的沖擊,卻進一步突顯了零工經濟模式的優勢和價值,對于穩定就業及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零工經濟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1個億。更有相關機構預測,在2036年,我國從事“新零工經濟”的群體或許將突破4億人次。
不再996的IT族
任先生原本是某知名門戶網站的一名技術經理,但長期的996工作模式讓他總是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最終,任先生鼓足勇氣離開了這家工作多年的企業,加入了一家名為實現網的互聯網工程師兼職平臺。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任先生和實現網并不是雇傭關系,而且他服務的對象也不是該平臺本身,而是通過這個平臺尋找短期服務人員的需求方。
在實現網上,主要有著兩類用戶角色,一類是像任先生這樣的技能提供者,包括IT開發工程師、產品經理、UI設計師等,另一類是需求方。
記者打開任先生在實現網上的個人介紹頁面,上面清晰地標記著任先生的個人情況:角色職位顯示為技術經理,擁有12年工作經驗,可以提供小程序、APP、微信公眾號、電商、廣告平臺、游戲平臺、支付、O2O、SASS、工具類軟件的開發,并且在項目經驗欄目下,較詳細地列舉了他曾經開發過的一些項目案例。平臺上還有以往合作過的雇主對他的評價和打分。在專業技能、工作效率、服務態度三個維度,任先生均獲得了5星級評級,綜合評分是最高分10分。這些可以給有需要的雇主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果有雇主覺得服務提供者符合其要求,可以在線選擇溝通需求或者立即預約,雙方形成合作關系。需求方會按照工作時長或者工作量把需要的費用付給實現網平臺,以起到第三方擔保的作用。待服務完成,需求方確認沒問題后,這筆錢會從平臺轉移給服務提供者。
任先生表示,加入這個平臺,最大的好處就是時間比較靈活,只需要提前明確好需求,按照要求和約定的時間完成任務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每天按點坐班。而且收入上比在之前的單位工作還要高出不少。
而事實上隨著這些年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企業對IT才人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多的。類似的IT領域的零工經濟平臺也并非實現網一家。有些面向一些大型開發項目的平臺,還可以提供在線同步協作。平臺將不同地域、不同角色的人員組織起來,通過平臺上的協同辦公功能,各自完成所負責的工作。如項目經理負責整體項目的對接和把控,前端開發、后臺開發、產品、設計等各司其職,運轉機制和傳統的IT企業并沒有太大不同,只不過他們之間并不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下工作。
這些平臺上的技能提供者,有些是兼職,只是利用業余時間增加些收入;有些則是全職在平臺上工作,以此作為全部收入來源,只是并不歸屬于某個企業,完成一個任務,則會很快進入下一項需求中。
另一方面,一些初創公司、有著臨時需求的公司,或者一些想找大企業的資深人才解決下關鍵技術的需求方越來越多地青睞于這種零工經濟的模式。相比于傳統的雇傭模式,可以節省大量的經濟成本,同時有平臺從中起到了篩選和擔保的作用,供需雙方可以更高效、更順利地完成合作。可謂是一舉三得。
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寶媽
剛剛晉升為寶媽的王潔女士,好不容易把寶寶哄睡了,便拿起手機打開了一個名為呼叫云的APP開始她的工作任務。她今天接的任務是確認并通知一個周末讀書會的參會人員相關注意事項。
呼叫云是一個依托互聯網技術打造的零工任務平臺,上面有很多電話客服類的工作任務,工作人員可以在上面接單進行工作。
王潔原本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客服,但是幾個月前寶寶出生后,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她不得不辭職做起了全職媽媽。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她將失去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后來經朋友介紹,王潔下載了這個兼職APP。由于該平臺并不要求工作時間和地點,所以非常適合王潔這樣的寶媽群體,既能在家照顧寶寶,又可以利用閑暇間隙的時間增加收入。
加入該平臺并不復雜,只需在線申請客服認證,提交身份證等待審核通過后就可以獲得客服資格了。王潔之前的工作本來就是做客服的,所以這樣的工作模式對她來說,很快就適應了。而對于沒從事過客服工作的人員,呼叫云APP也有各種免費培訓幫助提高技能。
事實上客服類工作同樣是一個比較適合零工經濟模式的領域,技術要求不高,很多公司并不會自己設立客服呼叫中心。尤其很多單位的呼叫任務并不是長期的,采用零工經濟模式將為企業節省一定的成本。
零工經濟的配套服務
零工經濟模式的存在,增加了就業,繁榮了經濟,但在具體操作環節,也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務。比如零工經濟中的服務提供者,都是個人從業者,但是企業支付的報酬該如何滿足財務、稅務方面的要求呢?尤其很多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作為合規審計要求更加嚴苛的市場主體,在開展靈活用工業務的過程中,需要匹配風控標準高、能力強、執行保障機制完善的平臺。對此,一些零工經濟平臺也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
如總部位于天津的云賬戶綜合服務平臺,就可以為廣大的零工領域的從業者提供諸如智能報稅、收入結算、在線簽約、身份核驗、保險保障等服務。
“最初企業從事的是技術外包工作。過程中,我們發現隨著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勞動者開始以靈活就業形式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他們對于身份核驗、收入結算、稅款代繳等方面的業務存在較大需求。”云賬戶董事長楊暉說,憑借企業此前積累的技術實力,云賬戶開始在零工經濟人力資源服務領域進行創新探索。
云賬戶牢固樹立“業務真實、風險可控”的發展理念,執著追求通過全市場最合規零工經濟服務供給為客戶提供最可靠后方安全保障,在行業內最先對平臺做分類、對行業做細分,提出了界定個人生產經營活動的“八大基本特征”,幫助參與零工經濟的上市公司繪制合規、精準的個體經營者畫像,從源頭厘清業務邊界。云賬戶自主開發風控引擎,內置百余種風控規則,構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風險控制體系和“四位一體”的風控機制;與天津市公安局、發改委、人社局打通數據接口,引入涉案、失信、社保等關鍵數據,幫助上市公司客戶前置研判業務合規風險;首創零工經濟服務區塊鏈技術應用,搭建監管部門參與、產業鏈各方共建共治的區塊鏈全鏈路管理平臺,延伸上市公司客戶的監管觸達效能。云賬戶不計一時得失、不惜一切代價投入風控建設、“武裝到牙齒”,本質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構筑風險防范的最堅固壁壘,服務客戶穩定經營。
據了解,云賬戶目前已面向全國范圍內8800多家平臺企業和5900多萬名個體經營者提供零工經濟服務,榮列2021中國企業500強第469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243位。云賬戶努力為平臺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全領域不限額的服務,業務覆蓋分享社區、網絡資訊、文化娛樂等15個行業60余個細分領域,遍布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2020年云賬戶實現收入384.55億元、納稅24.68億元。
類似為零工經濟提供配套服務的平臺還有很多,尤其隨著這幾年政府政策的支持與肯定,零工經濟模式越發凸顯出成本、效益、稅務優化等方面的優勢,這也使得零工經濟模式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規范,零工從業者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保障,為今后零工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勞動者對企業的依附越來越弱
隨著經濟、技術的持續發展,就業形態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人們的就業觀念也越來越多元化。
在幾十年前,國有經濟大行其道。城市里的每個勞動者都從屬于某個單位,幾乎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此與該單位進行了捆綁,除了工作,你的吃、住、孩子教育、養老、醫療甚至終老等等都離不開這個單位。這時的勞動者和所屬的單位是一種重度捆綁的關系。
后來,改革開放后,涌現出了無數的民營企業,打破了國有企業這一經濟形態的唯一性,而隨之一起打破的還有勞動關系的終身制。這時的勞動者開始有權利自由選擇職業。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會先后就職于多個單位。當你對一個單位不滿意的時候可以離開,去選擇另一個單位。
而互聯網零工經濟的出現,將徹底打破這種勞動者與單位之間的雇傭從屬關系。勞動者將有可能不屬于任何一家企業。零工經濟的發展代表著勞動者對企業的依附關系正變得越來越弱。
歷史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社會越進步,人們對工作模式、生活方式的選擇越自由、越多樣化,對單一組織的依附程度也會越低。相信未來,零工經濟模式還會在更多的領域呈現,更多的勞動者將通過零工經濟模式貢獻自身的價值,“單位—人”的工作關系將變為“平臺—人”的關系,人自身的作用將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