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建章
摘要:隨著人們對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需求不斷增長,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產業+科普”創新模式日益凸顯。以特色產業為載體,開展科普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對特色產業科普的特征和意義進行探討,并通過對現階段特色產業科普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從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三個層面提出了推動特色產業科普發展的對策。
摘要:特色產業;科普;發展對策
引 言
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當前,全民科學素質在國家綜合實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因而科普工作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基礎性地位已達成廣泛共識。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現階段的科普產業已經由過去那種單向的灌輸逐漸發展成公眾理解科學傳播、雙向交流互動和產業融合的嶄新模式,即以一種新的社會需求導向出現。以特色產業作為科普的載體,促進鄉村產業和科普創新與相關服務。特色產業科普憑借其既有自然科學又有社會科學的屬性,能滿足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需求,同時又是科普產業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保障鄉村老百姓長富久安、支撐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把特色產業科普工程發展起來,必將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
特色產業科普的概念
目前,我國對特色產業科普理論體系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各界學者對其概念沒有明確的界定。我們從“產業+科普”工作的角度出發,認為特色產業科普是科普體系的一種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現有科技和自然資源,通過特色產業作為載體,將產業科學知識和地方特色文化傳播給公眾,從而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一種科普活動。其核心內涵是對特色產業資源本身所蘊含的科普功能的開發和利用,是向公眾普及推廣科學知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產業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措施,與其它科普形式相比,以“產業+科普”作為科普工作的新途徑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功能。
特色產業科普的特征
1. 特色產業科普的發展是以特色產業資源為依托。以特有或優勢的產業資源作為吸引物,包括農業綜合體、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園區的農業旅游和鄉村旅游;以文化知識資源為吸引物,包括科技場館、博物館等具有濃厚教育色彩的場所。這兩類資源同時從屬于科普資源種類細分中的設施類和活動類,這些在產業和科普的兩個層面上內容有交叉融合的資源,可以通過特色產業科普的途徑向公眾傳播知識,從而發揮它們的核心價值和作用。
2. 特色產業科普具有較強的民眾參與性??破盏哪康闹皇抢茖W和科學家與公眾的距離,特色產業科普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及其休閑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科普教育方式,增強了“科學”的親民性,并使之融入日常百姓生活。在此過程中,人們既能學到科技知識,開闊眼界,又能享受地方獨特的文化魅力及參與產業活動帶來的娛樂和放松,因而,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3. 特色產業科普對鄉村產業的發展有明顯的帶動作用。特色產業與科普的結合,不僅具有較強的社會和文化輻射作用,從產業角度來看,特色產業與科普兩者還可形成互為支撐,共贏互利的格局。一方面,特色產業科普可作為新興的旅游產品,打破當前特色產業同質化帶來的產業低利潤狀態,成為特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在“游山玩水”中增長科學知識和地方特色文化,群眾接受程度高且科普效果顯著,成為了現代科普產業發展中的新亮點,有利于改善科普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現狀,未來還有可能形成新業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特色產業的發展是特色產業科普的前提條件,獨特文化與科學技術是構成特色產業科普的核心內容,能夠帶動以特色產業業為主的交通、住宿、餐飲、商業、金融、房地產、文化藝術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公共安全、農業、教育、環保、保險等行業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同時,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特色產業科普模式的探討
科普模式問題是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至今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特色產業科普模式,即通過特色產業為載體進行科學普及活動。一般而言,由于科普所具有的公益性質,要發展“產業+科普”工作新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兩條腿走路”,來實現特色產業科普的可持續性發展。由于采用了市場機制,投資主體不再是單一的政府,它可以是企業、民間、外資,也可以是他們的混合,或者是他們與政府的混合。鑒于特色產業科普模式研究還不甚成熟,這里基于特色產業科普資源和科普產品層次的角度,對特色產業科普模式進行簡要的分類和概括。
1. 觀光型特色產業科普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特色產業的主題園區,或憑借獨特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和現象或者現代工業廠區、農業園區及高新科技園區為吸引物,以了解、體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為目的產業科普活動類型。
2. 體驗型特色產業科普模式。該模式主要指以產業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展覽場所為依托的特色產業科普類型。工作之余到產業科技館、博物館觀光游覽,進行科技知識充電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研究型特色產業科普模式。該模式是對特色產業科普資源更深層次的開發,包括各類產業科研院所、獨特自然資源和產業科學論壇等活動,面向真正的科技專業人員及文化愛好者,為他們所開設的是能真正完全體現科技和文化價值的科普產品。由于這一層次的科技產品科技含量較高,特色產業產品具有特殊性,因此,它的受眾范圍小。
4. 綜合型特色產業科普模式。該模式涵蓋了豐富的科普內容,以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夏令營和科技會展活動為主要形式,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展示與教育。依托各類科普場所,組織群體性的特色產業文化節慶日活動,滿足青年和相關專業群體求知、休閑的需求。產業會展則以舉辦一定規模的展覽為核心,吸引包括參展商、與會人員、專業觀眾和非專業觀眾在內的愛好者,是一種新型綜合性的特色產業科普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產業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
特色產業科普發展的對策
1.加強特色產業科普宣傳,使之走向市場化。首先要調整觀念,要有創新意識,讓公眾了解特色產業科普的意義和價值,對發展科普來說,就是要走出象牙塔,要面向市場講經營,改變科普場所“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現狀。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特色產業資源的價值,各級政府不能再“守株待兔”,應高度重視特色產業科普即將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傳媒手段,形成系統的宣傳方案,加大宣傳力度,激發公眾的特色產業科普動機、消費和參與熱情,擴大影響,營造全民熱愛科學、參與科普的氛圍;還要注重特色產業市場的開發,結合食、住、行、游、購、娛形成產業一體化發展。
2.加強扶持力度,發揮引導作用。許多西方國家對科普十分重視,把產業科普作為一種重要的產品加以開發,甚至把它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并為此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形成了科學合理的產業科普運行和管理機制,推動了科普事業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我國產業科普化起步較慢,目前處在國家產業體系的弱勢地位。因此,基于特色產業與科普相結合來發展特色產業,亟待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首先是政策保障。各級政府應從特色產業和科普兩個角度出發,尋找兩者間的切合點,制定有利于特色產業科普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為特色產業科普發展創造規范的行業環境。其次是資金保障。政府應在特色產業科普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環境整治和信息系統建立等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同時,政府應在當前投資市場低迷的形勢下以立法形式制定投資特色產業科普的優惠政策,通過建立特色產業科普專項基金等方式努力拓寬融資渠道,使投資主體多元化。
3.加強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特色產業科普環境。由于特色產業科普涉及的領域眾多,政府在加強對科普場地的建設和完善之外,還應重視與特色產業科普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從而進一步鼓勵新型科普業態的發展。政府應采取有力措施來加強諸如產業科普館、傳統文化挖掘、住宿、餐飲和交通條件的完善,信息系統的構建,產業、旅游、科普和文化傳播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優秀服務團隊的建設工作等。
4.調動特色產業科普從業人員積極性,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人才保障是特色產業科普發展的必要前提。建設一支由大批年齡、專業、專業技術職務、學歷等方面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的特色產業科普研究隊伍是客觀的需要,可采取以下措施來提高特色產業科普人力資源的質量,確保特色產業科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探索和建立跨部門、跨機構、跨行業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機制,嘗試建立以科協組織為核心、以各類產業職業院校為依托、以各類科普場館和園區等特色產業資源為實踐基地的特色產業科普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特色產業科普高級管理和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為未來特色產業科普事業的穩定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二是推動知識教育和人才培訓規范化和標準化,應按照國家制定的培訓標準,培養適應現代特色產業和科普事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將特色產業科普人力資源的開發工作上升到管理和宏觀指導的高度,有效完成特色產業服務標準化和全員崗位培訓工作。
以特色產業科普作為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它能滿足知識傳播、資源整合和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需求,將提升鄉村產業經濟、社會、環境與文化四大效益。鑒于目前特色產業和科普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公眾需求的轉變,把特色產業科普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抓手和途徑是必要的,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責編/魏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