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軍






摘? 要:初中數學幾何推理是學生的薄弱環節,而有些幾何題需要添加輔助線,才能使題目中的隱含條件顯性化,學生才能推理順暢。添加輔助線是求解幾何題的常用方法,也是思維生成的難點和盲區。為了突破思維生成的難點,教師注重在題量和解題技巧上下功夫,供學生模仿理解,但是效果甚微。從淺層次來看,學生不能理解數學的本質,不能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從深層次來看,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要善于借助轉化思想剖析輔助線生成的本質,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課后習題;輔助線;轉化思想;教學實踐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有很多幾何題不能直接反映題目所給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常常需要添加輔助線構成新圖形,需要把分散條件集中化,隱性條件顯性化,在已知與未知之間架起橋梁,將不熟悉的幾何圖形轉化為熟悉的幾何圖形加以解決。學生要明確如何添輔助線,為什么添加,有什么作用,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能培養學生借助轉化思想,把不熟悉的知識轉化為熟悉的知識,深入思考輔助線生成的本質,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本源,有效突破難點。
一、原題呈現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平行四邊形”復習題第14題如下。
如圖1,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E是邊BC的中點,∠AEF = 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線CF于點F。求證:AE = EF。(提示:取AB的中點G,連接EG。)
此題是學生在掌握了第十八章全部內容以后,進行單元復習課時遇到的拓廣探索題。從內容上看,此題涉及面廣,以正方形為主要背景知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基礎知識;從解題方法上看,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應用,通過角與線段的遷移,恰當添加輔助線,尋找橋梁,把已有條件和目標線段聯系起來,從而解決問題。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道題很多學生幾乎不會做,無從下手。筆者將教學策略分享于此,僅供參考。
二、解決策略
思考1:如何證明AE = EF?利用隱藏條件構建這兩條線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方法1:引導學生分析除了已給的條件外,能發現幾何圖形中還有哪些隱藏條件。不難發現,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1 = ∠2。因為點E是BC的中點,所以用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取AB的中點G,連接EG,如圖2所示。由條件可證AG = EC,∠AGE = ∠ECF = 135°,依據“ASA”定理易證明△AGE ≌ △ECF,從而得到AE = EF。
【反思】構建∠1 = ∠2,AE = EF的全等三角形是關鍵。結合圖形,只能取AB的中點G,作輔助線連接GE,把隱性問題顯現出來。
方法2:如圖3,連接AC,結合圖形已有條件,引導學生分析還有哪些隱性條件。不難發現,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1 = ∠EFC。因為點E是BC的中點,所以添加輔助線,可以過點E作GE⊥BC,垂足為點E,交AC于點G,構造△AGE和△ECF全等。根據條件,學生容易證明∠1 = ∠EFC,∠2 = ∠3,GE = CE,依據“AAS”易證明△AGE ≌ △ECF,從而證明得出AE = EF。
【反思】合理添加輔助線,構造△AGE和△ECF全等,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思考2:如何證明AE = EF?利用軸對稱變換構建等腰三角形。
方法3:由于直接證明AE = EF相等的條件不具備,則可以利用軸對稱變換的轉化思想,使△ECF ≌ △ECM。因此,構建如圖4所示的輔助線,連接AC并延長到點M,使CM = CF,連接EM。依據條件易證明∠1 = ∠EFC,利用“SAS”證明△ECF ≌ △ECM,可得EF = EM,∠EFC = ∠M,推得∠1 = ∠M,所以AE = EM,最后可證明AE = EF。
【反思】利用等角對等邊和軸對稱的基本性質,恰當、合理添加輔助線,幫助學生轉化思維,形成合情合理的邏輯推理。
方法4:如何證明AE = EF?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利用旋轉變換構建全等三角形。以點B為中心,將△ABE順時針旋轉90°,連接EM,如圖5所示。由旋轉可得△ABE ≌ △CBM,可得AE = CM,BE = BM,∠1 = ∠3。因為∠MBE = 90°,所以∠BEM = 45°;因為∠1 = ∠2,所以∠2 = ∠3,所以EF∥MC。由∠BEM = 45°可得∠MEC = ∠ECF = 135°,所以ME∥CF,所以四邊形EMCF是平行四邊形,所以EF = CM,所以AE = EF。
【反思】利用旋轉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添加輔助線,幫助學生構建熟悉的幾何圖形模型是解題的核心,能夠體現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教學實踐
從這道題的不同解法可以發現,之所以學生對這種問題掌握不扎實、理解不到位,一是因為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內在轉化不到位;二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注重教學方法,不注重學習方法;三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善于思考、反思和總結,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添加輔助線,把隱含條件顯性化,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學生對此種方法的理解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扎實有效地推進教學。
1. 單元知識整體融合
此題融合了三角形、軸對稱、旋轉、平行四邊形的重要知識。在單元復習課中,教師如果深入挖掘和研究題目,則可以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復習整章知識,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上單元復習課時,教師要認真備課,了解學情,深入挖掘教材復習題中蘊含的各章節知識點,使其融合,提高知識容量,做到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2. 開展深度教學
此類問題在教材上涉及少,但是中考中時常出現,考查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教師要把此類問題簡單化、一般化,深入淺出,總結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教學有時往往是淺層的教學活動,表現出來的是教師一講會,但學生一做不會,本質是學生未能真正掌握問題的實質和根源。為了避免這種課堂現象的出現,就必須要深度教學,離不開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挖掘題目本源,也離不開教師精心地組織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因此,教師要認真備課、深度備題,做到心中有數,也必須克服教學過程中表面、表層、表演的局限,引導學生深層、深刻、深度思考,經歷從理論到實踐的一整套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轉化和訓練,深度教學才能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發生。
3. 落實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尤為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精講精練,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嘗試一道題用不同的解法。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有復雜的、簡單的,教師要學會分析不同方法,引導學生選擇最優的解題思路,并不斷自我總結和反思,這樣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深度思考
如圖6,當點E在BC上(點B,C除外),其他條件不變,上面的結論是否仍然成立呢?試從“點E在BC上”“點E在BC延長線上”“點E在BC的反向延長線上”三種情況中任選一種情況,畫出圖形并證明你的結論。此題的變式就是激活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如果前面提到的四種方法學生都能掌握,那么這道變式題就不會有很大困難。
【設計意圖】此題主要是讓學生深度思考,進一步體會運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五、結束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一題多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每名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不是固定的,除了關注題目中的顯性條件外,還要挖掘題目中的隱性條件,通過合理添加輔助線,大膽進行思維關聯與嘗試,從而提升思維素養,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做到課堂教學高效率,學生學習高成效,教學難點才能真正實現突破。
參考文獻:
[1]張雄,李德虎. 數學方法論與解題研究(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朱毅航. 初中數學幾何證明題的解題思維培養路徑探析[J]. 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