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五育并舉,德育為首。德育與學科教學、各類活動的融合滲透日益受到學校的重視。在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的鄉鎮小學,往往將德育工作局限在校園環境建設或班級文化建設等常見框架中,容易忽略學科與教師在德育中的隱性價值。鄉鎮小學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資源,率先嘗試更加多元的德育、美育融合新思路,打破原有的德育方式,實現全面育人。
關鍵詞:統整視野;鄉鎮小學;德育滲透;藝術美育
德育與美育的融合滲透古今中外皆有。西方思想家長期關注文藝對社會人群的德育功能,歐洲啟蒙運動中席勒在理論層面更是提出借助人的游戲沖動開展審美教育;我國自商周就有將代表德育的“禮”制與代表藝術教育的“樂”制相結合的做法,儒家文化還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注重藝術欣賞活動對人精神的感發作用。
時至今日,重視德育與美育的育人功效已經成為教育相關人士普遍的共識。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優化教學方式,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這預示著教育將走向學科間的融合。
對于鄉鎮地區的學校來說,如何處理德育與藝術美育之間的關系,是需要與時俱進并予以重新審視的重要問題。文章以鄉鎮小學美術、音樂等藝術美育活動為例,談談統整視野下德育滲透的新路徑。
一、鄉鎮小學德育、美育統整價值審視
教育教學中所說的統整,從狹義上看是指利用學科內外資源,打破課堂局限,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育人活動。對于小學教育來說,美育較為明顯地體現在音樂、美術等藝術教學活動中,而德育與藝術美育進行統整,是一種典型的以藝術為手段達到德育目的的方式。
不同于城市小學,很多鄉鎮小學擁有得天獨厚的鄉土文化,這種文化衍生出的資源,是新時代鄉鎮小學統整德育與藝術美育的立足點。鄉鎮小學融合滲透德育與美育,有助于學校跳出常規藝術或情感教育的局限,從更深層次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其價值導向和現實導向意義深遠。
二、遵循教學規律,促進德育、美育統整
從心理學角度看,美育是一個由感性認知推動知性認知的過程;從社會學角度看,這又是一個促成價值判斷的文化認同過程,兩者均涵蓋了德育思想。藝術美育是美育的基本手段,遵循教學規律,德育與藝術美育的統整需要根據教學對象的需求及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來確定教學內容,從感性和實踐雙方面入手進行德育滲透。
1. 從感性入手化育人格
學生的審美感受與道德認知之間有著隱秘的聯系。因此,從感性藝術課堂入手,可以使學生在共鳴中涵養情操、化育人格。
例如,筆者在廣東省粵北山區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調研時發現,該地區的石潭鎮中心小學因地制宜,鼓勵學生從田間采集泥巴,之后在課堂上進行“黏土立體版畫藝術創作”。學生的雙手在熟悉的泥土中揉搓,借助泥土的柔韌和隨意變形的特征,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每一次與泥土的感性觸碰,都在無形中蘊含了濃濃的鄉土情懷,作品完成時,學生的眼睛都在閃閃發光。筆者感覺到,此刻恰是無聲的德育,教師通過作品的共情,引導學生感知、想象藝術創作帶來的自豪感,使學生在對家鄉的熱愛中產生自我欣賞和自我認同,進而增強獲得自信心。
感性共鳴的課堂不僅體現在美術創作中,音樂課堂亦是如此。筆者所在的團隊嘗試開展鄉鎮小學課堂中的班級合唱,不同于學校合唱團,班級合唱以一個自然班為整體,是全員參與體驗、創造、感悟的過程。例如,在教學《小白船》這首歌曲時,筆者播放朝鮮族的舞蹈視頻,配樂《小白船》中舒緩的節奏,營造了充滿感情的視覺氛圍。歌曲中寧靜且充滿詩意的場景與學生熟悉的鄉土風情相通,于共鳴中使合唱過程更具感染力,也更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與發展,借助于音樂旋律,美化學生的心靈。
2. 以實踐引導道德認知
以實踐為主旨的藝術美育教學路徑,是一個具有自由、多元等價值色彩的空間。這要求教師不能把主題停留在單一的美術或音樂作品中,應該把藝術中的美育因子還原為讓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的文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審美素養、文化理解力和道德實踐水平的健康發展。
鑒于此,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的鄉鎮小學又做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學校開展“稻草藝術創作”項目,選取下潭村春節用稻草扎火龍并“舞火龍”的民間藝術素材,帶領學生利用稻草和農耕余物進行手工編織、拼繪創作,創作手法夸張、大膽、貼近生活,學生興趣濃厚。學生的作品構思主要是在輔導教師的引導下,以觀察本地農耕特色場景、節日等故事情節為主,選定主題后進行編織、拼繪。在創作中,教師不時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農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家庭之間充滿愛的勞作環境,感恩大自然的饋贈,這種德育形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組織,借助多元化手段重建藝術語境,使學生在現實創作與自身情感感悟中獲得合情合理的道德認知。
而在班級合唱中,筆者亦受啟發探索“參與—體驗”模式,使師生共同參與到藝術情境中協同演繹。例如,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幫助學生熟悉多聲部,理解鄉土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建構適當的和聲感,通過具體活動來幫助學生體驗音色、音量、音準,讓學生在科學掌握合唱技能之余,體驗創作的美好。當學生每一次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以更恰當的方式融入集體和聲中時,合作意識自然形成。
三、復歸本源,深化德育、美育統整效果
在實施德育與美育統整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理清育人本源,即無論學生的作品或表演出來的效果如何,都不影響育人的效果。德育與藝術美育的目標,是非結果導向的。復歸本源,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身體體驗、情感體驗,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考。學生在欣賞和創造藝術時,引起的強烈心靈體驗是一種超越具象的生命感悟,繼而獲得應有的尊嚴、價值與幸福感。
筆者發現,受環境影響,很多鄉鎮小學的學生不重視學校學習,但是由于有了多元的德育、美育統整教育,他們改變了態度,開始喜歡學校。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的調查數據顯示,石潭鎮從開展德育、美育統整教育以來,該鎮輟學率從以前的30%左右下降至3%以下,家長的滿意率大幅提高,社會反響良好。
總之,藝術的建構源自個人經驗和理解的傳達與釋放,德育也拒絕抽象的剝離現實,注重聯系生活的具身體驗和自我建構。德育與藝術美育的統整如一座橋梁,將兩者中的情感認知、身心體驗和實踐行動進行有機統一,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考。通過德育與藝術美育,讓學生發現自己別樣的美,理解世界別樣的精彩,這是對鄉鎮學生最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檀傳寶. 德育美學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李紅宇. 淺談美育與德育的整合[J]. 黑河教育,2020(2).
[3]唐燕秋. 德育寓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途徑[J]. 基礎教育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