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旭美
摘? 要:教研相長已經成為共識,即真教學催生真教研,真教研引領真教學。以區域教師隊伍為主要服務對象,與基礎教育一線教學密切關聯的區域教研員應有的時代擔當是:認真解讀教育部對教研工作的頂層設計,對常態的學科教研工作進行反思、改進、創新,積極探尋更真教研路徑,引領、推進區域的學科真教學和教師專業的真成長,有效提升真教研境界。
關鍵詞:真教研;教研路徑;教研文化
一、解讀頂層設計的真教研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教研部門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書育人能力;要求市、縣級教研機構要重心下移,深入學校、課堂、教師、學生之中,緊密聯系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研究。教育部的這些頂層設計倡導、強化了一種真教研理念,并屬意以學科真教研實踐引領,推進區域教師團體實現專業素養的長足發展。
學科真教研,就是依托學科的一線教育教學實際,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態度,切實加強對課程、教學、作業或考試評價等育人關鍵環節的研究,引領學科教師隊伍在教書育人的征程上走向更高、更強。筆者認為,對教研工作之“真”應該有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的認識。當下,對“真性”甄別依然不容忽視,同時還需要進一步關注“真量”,積極探尋更真教研路徑,有效提升真教研境界。
二、反思真教研常態
組織區域教研活動是學科教研員一項重要的常規工作,工作流程一般是:第一,在工作平臺上發布活動通知,明確活動的時間、地點、參與對象和主要活動安排;第二,按照預定的時間、地點召集參與對象展開現場教研;第三,現場流程結束,該場教研活動完成。這個流程中更多體現的是現場的生成,或者只是現場的呈現與接收。很多參與者認為,研究課程、教學、作業或考試評價等育人關鍵環節的現場教研,只要以追求“真講、真學、真評”為立意,就是一種真教研。對此,筆者既有認同,又有反思:真教研只在一個現場發生嗎?
按照某個教研活動可能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區分,現場教研之外還有預先教研和后續教研。如果將三個教研環節融合成一個可以延展的教研鏈條,或者將現場平面教研建構成多個時間和空間交互的立體教研,即把一場教研變成了多場教研、多元教研,效果會怎樣?筆者認為,此過程改變的絕不只是教研的次數或形式,而是實現了“真量”的激增,從而有效拓展了教研的時間和空間,促進真教研走向更真教研。
三、探究更真教研路徑
1. 強化預先教研,提升現場教研生成的效度
其一,預先確定有價值的教研主題。有價值的教研主題或來自教學實際的疑難問題,或來自教學重點的有效策略,或來自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及外在需求。
其二,預先選擇適合、貼切的教研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針對具體的教研主題選擇合理、有效的活動流程。
其三,預先篩選有意義的教研內容。活動實施前,積極與主講方溝通交流,遴選有意義的教研內容,努力提升教研主題和教研形式的有效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將充分的預設預告參與者,啟動預先教研模式,必將促成現場教研的精彩生成。教研針對性增強了,教研的深度和廣度也就隨之提高了,也就更有利于增強教師的展示信心,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進而提升現場教研的生成效度,從而提亮了真教研境界。
2. 引領后續教研,促進現場教研心得的內化
現場研討是一個思想碰撞的過程。教師參與其中,基于互通的教學實踐,真實交流具體想法、做法,由此激蕩起思想的漣漪,撞擊出智慧的靈光。但是,如果后續缺少有效的引領,這些可貴的漣漪、靈光往往沒來得及內化就衰減殆盡。
筆者認為,在現場教研之后積極開啟后續教研模式,便是一種有效的引領。諸多學科教研案例給出了佐證——在學科教研與信息技術日益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教研員可以根據現場教研的情形提出后續教研的設想、要求與建議,借助網絡、平臺、媒介進行主題教研、項目研究、一課多研,心得共享、異地互動,在立體、多元的時間和空間促成現場教研心得的內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而提高真教研的境界。
3. 注入文化元素,增強真教研的認同感
教研是有文化的。教研文化就是一種被參與者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因此,基于文化的教研更能聚集人氣、聚攏人心、聚焦理念。要想長效推進區域更真教研理念的實踐,突破技能瓶頸,就應當積極構建真教研文化,彰顯教研文化的涵養。筆者認為,區域教研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是尊重、平等、互通互聯、兼容并蓄、空杯心態和共同體意識。在區域教研實踐中積極注入這些元素,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圍,教師置身其中,便能放下身段、打開內心、本真交流、共同成長,進而不斷增強對真教研的認同感,把追求更真教研作為一種習慣。如此,學科教研的“真性”“真量”都將得到充分保證,真教研的境界便呼之欲出。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積極探尋更真教研路徑,有效提升真教研境界。當區域學科教研員和教師都自覺地在充分拓展的教研時間和空間里一路求真、求更真,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必將獲得長足發展,學科教研工作必將切實發揮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孔祥娟. 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有效方式[J].基礎教育論壇(上旬刊),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