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關鍵時期,教育部發布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指南》,對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改革起著導向作用。語文教師應當把握好語文學科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契合點,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以及人文素養。文章將在簡要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的基礎上對其融合策略展開思考。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實踐策略
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他們身上肩負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艱巨使命。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對學科教材的合理挖掘、對輔助教學工具的科學運用,激發他們探究并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濃厚的語文學科學習興趣,強化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最終促進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深化。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意義
語文學科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民族傳統文化智慧的源遠流長。在這一背景下,語文學科便成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并被賦予如下價值意義:
(一)夯實學生知識基礎
小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大多是從漢字開始的,而漢字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民族氣派。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其根本在于引導學生對漢字資源和語言演進歷程展開探索,從而幫助學生系統地感受漢字的文化意蘊,最終對漢語的學習產生濃厚的熱情。從某種角度來說,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礎,而只有確保學生漢字基礎足夠夯實,后續的系列教學活動才能順利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能更加全面而深入。
(二)培養學生道德素養
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核心素養觀,而道德素養是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包括《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在內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而《三字經》《弟子規》等小學生必讀課外書目中則展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和忠義,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解讀,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引領學生真正感受語文學科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他們將會從懵懂無知的孩童成長為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基礎的小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文化,同時在環境的熏陶中形成人文素養。近幾年來,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彰顯了語文課程的人文價值。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將會以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為載體,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同時形成終身學習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良好的人文素養。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準則
(一)立足學情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因急于求成而直接為學生講解大量的古體詩歌和古體文言文內容,否則學生可能會由于難以理解而產生厭學心理。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對新課程大綱進行深層次解讀,面對班級內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習情況展開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制定符合學生認知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案,確保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以及語文教學活動的契合性。
(二)立足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是專門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而編制的,經過一次次的改版更加科學全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務必要確保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立足教材,以教材為核心展開拓展遷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開發課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找準課外資源與教材資源的相似點,緊密聯系教材開展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的課內外活動中見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立足實際
近幾年來,部分學校強制要求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背誦《弟子規》《論語》,同時為各年級學生布置大量的假期詩詞誦讀任務,這一舉措顯然與教學改革的初衷相背離,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導致學生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產生一種抗拒甚至是逆反心理。針對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務必要確保教學活動的開展立足實際,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確保教學活動符合各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新教學手段
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規律,小學語文教師在探究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策略的過程中需優先考慮生活化以及游戲化教學模式,借此為學生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從而強化教學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直觀地呈現出來,拉近學生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距離。如在為學生介紹我國姓氏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對自己的姓氏進行簡要的介紹,并鼓勵學生通過翻閱百家姓等相關資料,了解自己的姓氏來源,從而激發學生對自身姓氏的自豪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重視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語文教材中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也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現了詩人某一個時期的思想境界,在歲月的積淀下熠熠生輝。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接觸古詩詞,并逐漸了解到詠物、送別、邊塞等不同題材的古詩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古詩詞素材進行合理運用,對教材中所收錄的古詩詞進行精講,在挖掘其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帶領學生感受詩歌精神。以典型送別詩《贈汪倫》為例,學生會感受到詩人送別朋友時的依依不舍,在這一基礎上引領學生正確看待友誼、珍惜友誼,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實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為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環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每日經典誦讀活動,由教師在詩詞經典以及諸子百家中選取適合各年齡段小學生朗讀的內容,晨誦午練,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古典文學的種子,在經典誦讀中感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開拓學生的人文視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觀念。
(三)合理推薦文化經典
我國的古典文化經久流傳,其中所涌現出的文辭優美的古詩詞、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數不勝數,通過對這些古代文學作品展開學習,學生將會跨越時間的長河去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但是,小學階段學生語文鑒賞能力的發展將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低年級學生不可能了解《論語》《史記》等古典文學作品的價值內涵。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分層分段的為學生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剛啟蒙,知識基礎相對較為薄弱,所以教師可以為其推薦如《一去二三里》《詠鵝》《登鸛雀樓》等朗朗上口、意境清晰簡潔的詩詞。而隨著學生進入三四年級,經過一定的學習積淀,學生已經可以學習蘊含一定人生哲理和價值內涵的詩詞,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過零丁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篇目,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詩詞視野。而當學生進入五六年級,其閱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取得飛躍式發展,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我國的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論語》等書籍,引導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提升自己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從更為廣泛的角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系統的認知。
(四)營造課堂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難以對枯燥乏味的內容產生興趣,但是他們卻喜歡聽故事,而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文學經典中蘊含大量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較強的故事素材,由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故事典故,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成語故事或者文學著作中的橋段,充分肯定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除此以外,現代影視劇作品中也有傳統文化內容的體現,所以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影視橋段,如《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片段,從而幫助學生更直觀地分析名著里的英雄形象,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視覺觀感和學習體驗,從而在不同的角度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推薦恰當的文學經典,鼓勵學生從小閱讀經典古詩詞以及文學名著,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拉近學生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距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博娟.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思考[J].學周刊,2021,(13).
[2]李景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09).
[3]張敬.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地生根[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
[4]于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07).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