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困境與轉變:1941—1942年華中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建設

2021-01-13 01:39:56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 2020年4期

張 勝

全面抗戰時期,中共領導下的正規軍、地方軍、人民武裝(即不脫離生產的民兵、自衛隊等)(1)1941年11月,中共中央將“不脫離生產的自衛隊及民兵”統稱為人民武裝。參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頁。本文中的“人民武裝”多指“不脫離生產的自衛隊、民兵”等。三級武裝逐步成長壯大,并相互支撐,構成了中共抗日武裝的基石。1941年底,中共中央明確將“地方軍”定義為“游擊性極大的地方部隊,擔任分散游擊的任務……是分散指揮的,限于一定地區的部隊”,具體包括脫離生產的區游擊隊、縣游擊營、軍分區獨立營團等。(2)參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第214—215頁。

在華中抗日根據地(3)1938年4月,新四軍集結完畢并深入敵后,在中共領導下與八路軍密切配合,創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41—1942年前后,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皖江、鄂豫邊、浙東八個戰略區。創建時期,地方武裝主要為游擊隊。隨著華中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地方武裝得以壯大,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抗日武裝力量。據相關文獻記載,1941—1942年間,華中抗日根據地多用“地方武裝”表述“地方軍”。(4)參見《新四軍軍部關于華中地方武裝情況致毛澤東等電》(1941年11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921頁;新四軍軍部:《一年來華中抗日根據地及地方武裝的發展概況》(1941年12月),中共鹽城市委黨史辦公室編:《新四軍軍部在鹽城》,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頁。隨著地方武裝的發展壯大,華中抗日根據地有時也用“地方兵團”或“地方軍”表述獨立團和獨立營等地方武裝。參見《蘇中黨政軍委員會關于堅持蘇中長期斗爭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434頁。根據性質不同,“地方軍”又可分為兩大類,即帶有正規軍性質的獨立營或獨立團;具有游擊性質或維持地方秩序的縣、區游擊隊及地方警備部隊。在華中,這兩大類“地方武裝”的表述亦不統一,具有正規軍性質的獨立營、獨立團有時也稱“地方兵團”(5)參見《蘇中黨政軍委員會關于堅持蘇中長期斗爭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434頁。;具有游擊性質的地方武裝和地方警備部隊的表述則更為多樣,諸如游擊小組、警備隊、保安隊、模范隊、基干隊、基本隊、警衛團等等,(6)參見《鄭位三、羅炳輝關于津浦路西地方武裝情況致中共中央等電》(1941年1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522頁;《中共中央華中局關于鹽阜、蘇中兩區組織情況致中央等電》(1941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364頁。另參見本文“1941年11月華中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情況表”。有時還包括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如“自衛隊”等。(7)“自衛隊”多用于表述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參見姜濤《中共抗日根據地的民兵、自衛隊——以太行根據地為例》,《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3期。本文考察的是中共領導的華中地區脫離生產的抗日地方武裝。

關于中共領導的三級抗日武裝,學界已有較多研究,部分學者對國民黨地方武裝也有所關注。(8)相關研究主要有楊奎松:《抗戰期間國共兩黨的敵后游擊戰》,《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2期;郭寧:《正規化與地方化——論抗戰時期中共山東地區的武裝》,《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2期;張克兵:《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三結合武裝體制研究》,《軍事歷史》2018年第2期;項浩男:《豐縣戰事:國民黨地方武裝抗日游擊戰的微觀實態》,《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19年第2期;范國盛:《井岡山斗爭時期正規軍和地方武裝之間的關系解讀》,《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胡滌非:《毛澤東“正規軍隊幫助地方武裝”主張的由來及其發展》,《湖南黨史》1994年增刊;李士順:《我黨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的形成與演變》,《軍事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然而學界對中共領導的華中地方抗日武裝卻少有專論,尤其是1941—1942年間華中地方武裝何以發展壯大,仍有待深入考察。本文擬運用檔案及其他歷史資料,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1941年前華中地方武裝的發展困境

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后,中央要求留在南方八省的武裝“堅持群眾的游擊戰爭”,以游擊隊、獨立營或獨立團等形式分散行動,構成了中共領導的南方地方武裝。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后,中共以這些地方武裝為基礎整編成新四軍,在華中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1938年5月,毛澤東指示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在華中敵后發展游擊部隊“是完全有希望的”。(9)《毛澤東關于新四軍應進行敵后游擊戰爭致項英電》(1938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1),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頁。隨后,中共中央書記處進一步指示新四軍,大力發動與組織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10)《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新四軍行動方針的指示》(1938年5月14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頁。1939年4月24日,中央書記處在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中進一步明確要求“分派干部到每一縣、區去建立縣委、區委,發展地方武裝與民眾運動”。(11)《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指示》(1939年4月24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3頁。可見,中共在華中抗日根據地初創時期不僅重視發展以游擊隊為核心的地方武裝,而且將其作為根據地建設的重要一環。然而新四軍個別領導人“害怕破壞國民黨‘兵役法’,害怕國民黨限制,不敢在農村大量吸收新兵,不敢組織游擊隊,更不敢自行籌款”。(12)鄧子恢:《鄧子恢自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頁。這也成為全面抗戰初期華中地方武裝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全面抗戰之初,新四軍基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立足于華中。新四軍四支隊在鄂豫邊區發展時中央就曾明確指示:“和當地開明紳士、政府建立統戰關系,以便爭取合法存在。”(13)周駿鳴、趙啟民、鄧少東:《挺進皖中敵后的第四支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回憶史料》(2),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版,第31頁。1938年5月新四軍挺進江南,“一面打擊敵偽,一面恢復社會秩序”,并幫助國民黨恢復政權,配合其作戰。(14)樊玉琳:《蘇南敵后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在蘇南縣長聯席會議上的報告》(1943年3月18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南抗日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頁。因此,這一時期中共華中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相對緩慢。

由于缺乏政權支撐,華中地方武裝沒有穩定的經費支持,游擊隊只能分散自給,艱難且不穩定,甚至連新四軍主力部隊的給養亦出現困難。據時任新四軍五支隊副支隊長周駿鳴等人回憶:“不懂得怎樣建立抗日政權,沒有個‘家’,部隊經濟缺乏來源,吃飯穿衣沒有保障,以致在敵、偽、頑的夾擊中,處境極其困難,教訓是深刻的。”(15)周駿鳴、趙啟民、鄧少東:《挺進皖中敵后的第四支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回憶史料》(2),第37頁。盡管如此,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仍然重視發展地方武裝,有力地推動了華中抗日武裝建設。1939年秋,劉少奇擔任中原局書記,逐步解決了華中發展方向問題,從而使部隊在1940年以后得以發展。如新四軍四支隊“從3個團發展為9個團,外加一大批地方武裝,為爾后建立新四軍二師打下了基礎,并創建了淮南津浦路西、路東兩個抗日民主根據地”。(16)裴先白:《少奇同志的教導使我永志難忘》,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二師淮南研究分會編:《戰斗在淮南:新四軍第二師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回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頁。

在抗日根據地創建與發展初期,地方武裝主要受正規軍指揮,沒有獨立建制,(17)《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第214頁。因此地方武裝難以獨立發展。就華中而言,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主力過度收編地方武裝,使地方武裝發展受到制約。以鄂豫邊區為例,“有一個很長的時候,為了集中力量創造主力,幾乎無地方部隊的出現”。(18)李先念:《地方武裝的成就與不夠》(1942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8頁。1940年1月,新四軍五支隊的兩個團就是以主力析出并收編地方游擊隊組建的,而獨立的地方游擊隊人數僅為主力軍的五分之一。(19)參見《中共中央中原局關于第五支隊情況致中央電》(1940年1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1),第412頁。第二,地方武裝缺乏得力干部。實際上根據地創建時期,整個華中地區包括主力軍都缺乏干部。1940年2月4日,劉少奇向中央報告:“目前華中是在大踏步發展中,大感困難且我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是缺少干部”。(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一八九八—一九六九)》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頁。第三,主力軍對地方武裝的幫助既有成效亦存在不足。地方武裝發展依靠主力軍的幫助,甚至武器也靠主力軍支持。(21)參見張勝《新四軍建立初期武器裝備問題研究》,《黨的文獻》2020年第1期。主力軍固然有幫助地方武裝發展的一面,也有通過收編地方武裝壯大自身的一面,這就造成地方武裝獨立發展的困難。1939年11月,中共蘇常特委在報告中指出,由于國民黨軍隊撤退時遺留裝備既多又好,導致“地方武裝的武器比正規軍的武器好”,(22)《中共蘇常特委關于江抗在蘇常地區概況的報告》(193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1),第308—309頁。為抗戰需要,正規軍經常將地方武裝的好武器收為己用。

這一時期外部環境對華中地方武裝的發展同樣不利。國共兩黨雖然聯合抗日,但國民黨“害怕新四軍的發展,不讓新四軍建立地方武裝”,(23)陳仁洪:《新四軍三支隊戰斗在皖南前線》,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回憶史料》(2),第22頁。甚至破壞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如1940年安徽無為縣有“國民黨廣西軍一七六師五二八團,俗稱‘廣西佬’,數量較多,在這一帶,專門圍追堵截新四軍和我黨領導的地方游擊隊”。(24)陳金生:《江北游擊記》,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編:《抗日戰爭回憶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頁。日偽亦對中共領導的游擊隊進行武力清剿和政治誘降,甚至造成“鎮江的譚紹宗部,及當涂夏明才、張德海部的叛變,以及金壇、丹陽間地方武裝的不睦”。(25)袁國平:《江南敵后游擊戰爭中的軍隊政治工作》(1939年2月15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軍區政治部編研室、江蘇省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袁國平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頁。

在華中敵后,一些民團、土匪、地方幫派等“雜色武裝”也活動頻繁,中共在全面抗戰初期主要采取統一戰線政策,爭取這些“雜色武裝”共同抗日。(26)《怎樣處理地方武裝》,《新華日報》1938年6月5日,第1版。對于頑固的反動民團和土匪,則以政治瓦解與軍事打擊消滅之。(27)《中共中央關于南方各游記區域工作的指示》(193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1),第14頁。然而,對這些“雜色武裝”的統戰工作并不輕松。國民政府雖然西遷,但并沒有放棄華中。1939年1月,蔣介石致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及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對于游擊隊整頓與統一,認為現階段抗戰中唯一之大事”,應設法加強民眾組織及其武裝,使民眾參與游擊戰。(28)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6冊,(臺北)“國史館”,2014年,第8頁。國民政府重視地方武裝,無疑對中共整編“雜色武裝”造成一定困難。此外,部分已被中共整編的“雜色武裝”仍具搖擺性,只有在中共堅強領導及主力軍威懾之下才能穩固。隨著1941年華中形勢的惡化以及“皖南事變的余波,反共的東進摩擦和敵人的大‘掃蕩’”,(29)《新四軍一九四一年作戰概略總結》(1941年12月),安徽省檔案館藏,G004-01-0023-02。“雜色武裝”的搖擺性日趨明顯。如新四軍六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在懷上地區開辟根據地,當地“紅槍會”已得到整編并參加了抗戰,但1941年新四軍四師東撤后,其“一部分分化為地方土頑,甚至淪為日軍的工具”。(30)中共蚌埠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蚌埠地方史》第1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頁。

此時夜幕深邃。攬一縷秋風入懷,讓它從我的臉龐邊滑過,哪怕沒有停留半刻,我也心滿意足。不知不覺信步遠離了喧鬧。□

由上可見,全面抗戰初期,中共領導下的華中地方武裝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無論自身發展戰略及外部條件,均制約了地方武裝的發展。

二、華中地方武裝發展的契機

面對國民黨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迫切希望加強武裝力量。1940年1月19日,中央明確指示“新四軍大江南北部隊,應在現地區力求發展”。(31)《中央對新四軍發展方針的指示》(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4),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 136頁。1月28日,中央再次要求大力發展武裝力量。然而“要建立這樣大的武裝力量,沒有政權是不行的”。(32)《中央關于在山東華中發展武裝建立根據地的指示》(1940年1月28日),馬洪武等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史料選(1937—1940)》第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頁。隨后,毛澤東相繼發表《新民主主義憲政》《論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等文章,詳細闡述了政權建設的重要性,從而推動了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中共領導下的華中抗日政權建設也進入高潮,這為華中地方武裝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有利契機。

同時,中央也注意到華中抗日根據地在地方武裝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94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要防止正規軍把地方游擊隊完全吃光的現象……要建立軍區與建立正規的經常的經過基干自衛隊地方游擊隊去補充正規軍的制度。”(33)《中央關于建立和鞏固華中根據地的指示》(1940年11月1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第545頁。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中央軍委重新評估了斗爭形勢,提出“一切主力兵團應做到擺脫地方性,使主力兵團在必要時能有轉移地區的自由”。(34)《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關于皖南事變后我八路軍新四軍的緊急工作的指示》(1941年1月20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第17頁。中央的意圖顯然不是放棄原有根據地,而是要求主力部隊在能夠自由運動的同時,做好原根據地的善后工作。由此,作為根據地守衛力量的地方武裝進一步得到中央的重視。對此,新四軍領導人也有清醒的認識。1941年2月,陳毅、劉少奇等新四軍領導人根據日偽“掃蕩”的嚴峻形勢,要求張云逸向西發展,并明確指出應大力組建地方武裝,“以準備在游縱及四支主力西進后,堅持皖東陣地”。(35)《劉少奇、陳毅、賴傳珠關于應向西大發展致張云逸等電》(1941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791頁。此后,華中地方武裝發展迎來有利契機。

盡管進入1941年后外部環境并未明顯改善,華中抗日根據地甚至出現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新四軍主要領導人堅定執行中央的決策,積極推進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在困境中鞏固了根據地,使地方武裝發展壯大的條件逐漸成熟。1941年1月,陳毅、劉少奇就蘇南地區工作方針明確指示:“將抗日政權公開成立,開展統一戰線,爭取各階層的同情援助”,(36)《陳毅、劉少奇關于皖南事變后蘇南工作方針致鄧振詢、羅忠毅電》(1941年1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4),解放軍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頁。防止頑固派利用中間力量。華中抗日政權的公開建立,推動了地方武裝的發展壯大。1941年5月4日,劉少奇就淮海區狀況致電中央:“地方武裝,在韓德勤統治時期,我們有少數潛伏武裝,建立政權后開始大發展。”(37)《劉少奇關于淮海區概況致中共中央等電》(1941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6),解放軍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7月,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總結道:“已經建立起抗日政權的地方將達九十余縣……建立了抗日的地方武裝,在抗日的原則下,解決了民生,使民眾得到了利益。”(38)賴傳珠:《抗戰四年來的新四軍》(1941年7月7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5),解放軍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頁。由此可見,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為地方武裝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隨著抗日政權的建立,華中地方武裝領導體制與供給制度也逐步完善。1940年,華中部分根據地已開始成立聯防司令部或保安司令部,(39)1940年6月,淮南津浦路東和路西聯防司令部、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先后成立。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綜述·大事記·表冊》,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頁。統一指揮地方武裝。中央軍委從戰略角度考慮,為推進華中抗日根據地正規軍、地方軍及民兵自衛隊的協調發展,要求建立軍區,統一指揮根據地抗日武裝。1941年初,中央進一步要求健全與鞏固軍區和軍分區。(40)《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關于皖南事變后我八路軍新四軍的緊急工作的指示》(1941年1月20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第17頁。1941年11月7日,中央軍委要求“地方軍應有獨立的建制及指揮機關,即軍區與軍分區”,并要求“區游擊隊歸區的黨政機關指揮;縣游擊營歸縣的黨政機關指揮;分區則應成立指揮部,不由主力兼,地委書記應兼分區政委;軍區則由主力兼,或單獨成立指揮部,但無論主力是否兼任軍區一級,主力軍與地方軍之建制仍是各自獨立的”。(41)《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第214頁。華中各根據地按照中央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地方武裝獨立的領導體制。

1942年2月,陳毅在華中局擴大會議上總結道:“軍區、分區各地均先后建立,在不大的基礎之上開始武裝人民,各地地方武裝建立后開始了獨立擔負保衛地方的戰斗任務。”(42)陳毅:《論軍事建設》(1942年2月23日),《陳毅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頁。同時,華中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的管理也日趨正規化,其分類分級日趨清晰,縣區地方武裝的專門領導機構也逐步建立。早在1938年9月,陳毅就提出了地方武裝的三級論,(43)參見陳毅《堅持江南抗戰的諸問題》(1938年9月),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南抗日根據地》,第34頁。將部分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歸為地方武裝一類,另兩類為按照主力軍標準建設的半正規化地方武裝和維持地方秩序的武裝。皖南事變后,中共地方武裝的分級分類進一步明確。1942年3月,新四軍七師政委曾希圣根據任務不同,又將地方武裝分為三類,“一是帶正規性質的;一是帶有游擊性質的;一是警衛部隊,任務各有不同”。(44)曾希圣:《七師組建一年來的工作總結》 (1942年3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第828頁。總體而言,帶正規性質的地方武裝主要由軍區領導;游擊隊、地方警衛部隊一般由地方黨政機關領導,建制歸縣主管地方武裝的軍事部門。(45)隨著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地方政府開始設立專管軍事的部門。如淮北地區至1943年7月普遍建立了各級人民抗日武裝自衛委員會、民兵隊部等;縣設民兵總隊部為全縣武裝最高領導機關。縣總隊除領導脫產的地方武裝外,還統一指揮全縣的民兵。參見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志·軍事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頁。以淮海軍區為例,1942年8月,淮海區黨委在《關于普遍組織自衛軍及民兵,發動廣泛的群眾抗日游擊戰爭的決定》中明確指出:“1.地方基干兵團(濱大、沭大、沂大、特務團、泗陽獨立團、漣水獨立團)均歸軍區建制,由軍區司令部直接指導。脫離地方,擔任全區的軍事任務。2.縣區武裝(縣為獨立營,區為游擊隊),均屬縣民兵連隊部(目前縣民兵連隊部尚未建立時為自衛軍總隊部)建制指揮,縣委及區政府經過總隊長來領導全區武裝,以執行各縣地方任務。”(46)《淮海區黨委關于普遍組織自衛軍及民兵,發動廣泛的群眾抗日游擊戰爭的決定》(1942年8月),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北抗日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頁。文中“濱大”“沭大”“沂大”系“濱海大隊”“沭陽大隊”“沂河大隊”的簡稱。

1942年9月1日,考慮到各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關系中(實際上是黨、政、軍、民系統中黨員干部的關系)在某些地區,還存在著一些不協調的現象”,中共中央決定,實行根據地黨的一元化領導。(47)《中共中央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1942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第20頁。華中抗日根據地認真貫徹中央的方針,逐步以主力師、旅兼軍區、軍分區,(48)《新四軍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組織序列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綜述·大事記·表冊》,第344—349頁。并將部分主力編入地方武裝,以加強地方武裝建設。

在財政經濟方面,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稅收制度逐步建立。1940年8月31日,劉少奇就皖東財經情況致電中央:“江北部隊在津浦路西者,有四支隊及江北游擊縱隊、地方武裝共有人數一萬五千人左右。每月需糧食九十萬斤,津貼費兩萬七千余元,伙食、辦公、雜支、特別等費六萬三千余元。”(49)《劉少奇關于皖東財經情況致中共中央等電》(1940年8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后勤工作·文獻》(2),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頁。可見這一時期部分地方武裝已與正規軍一樣由統籌供給。194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有比較固定的經常的政策,嚴格建立各級預決算制度,實行統籌統支,實行統一的累進稅制”,禁止隨意募捐籌款。(50)《中央關于建立與鞏固華中根據地的指示》(1940年11月1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 第545頁。據此,華中抗日根據地逐步建立起統籌統支的財政制度,地方武裝也逐漸擺脫了分散自給的困局。

地方武裝根據任務不同,其后勤供給也有所區別。具有正規性質的地方武裝的供給趨向于主力軍,主要由軍區、軍分區供給;維持地方的武裝主要由縣、區等基層政權供給。如1941年6月蘇中抗日根據地規定:“區、鄉以下的原則上應該自籌,但并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由縣的軍事部、財政部統一來籌,縣以上的警衛團,由軍分區、軍區供給。”(54)粟裕:《關于蘇中地方武裝建設的問題》( 1941年 6月 7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381頁。1941年11月22日,蘇中抗日根據地進一步要求:“地武之經費除地方兵團由軍區司令部直接支付外,其余均由各縣政府負責,各縣對地武經費應有統盤打算。”(55)《蘇中軍政黨委員會關于堅持蘇中長期斗爭的決定》(1941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433頁。

考慮到華中各戰略區發展情況不完全一致,這一時期,實現華中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統籌統支尚不具備條件。1942年2月公布的《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規定:“一、照目前環境華中各根據地的財政收支系統,照各戰略單位劃分為財政單位。二、各財政單位均以統收統支為原則,如有特殊情形可成立小單位。三、各財政單位均以自給自足為原則。”(56)《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1942年2月),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檔案館、財政經濟史編寫組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江蘇部分》第1卷,檔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頁。華中抗日根據地各戰略區結合自身實際,實行區域內甚至下一級根據地獨立的統籌統支財政政策。各根據地統籌統支財政制度逐步建立,解決了地方武裝長期分散自給的供給困境,使其有了持續而穩定的給養來源,這也為華中地方武裝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1941—1942年華中地方武裝規模的擴大

新四軍重建軍部后,華中抗日根據地愈加重視地方武裝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較為具體的發展規劃。陳毅在《論建軍工作》中不僅要求在大塊游擊區設立軍區司令部和政治部,以領導全區武裝,還要求設立分區,以及“設縣自衛部隊、區大隊、鄉保中隊等”。(57)陳毅:《論建軍工作》(1941年7月),《陳毅軍事文選》,第149頁。對此,新四軍各師也進行了具體計劃。1941年6月,粟裕在《關于蘇中地方武裝建設的問題》中提出:“以區為單位應組織脫離生產的地方基干武裝部隊,至少是一個中隊或者一個大隊,并且要使它能不斷地向上發展。以縣為單位應該成立警衛團,警衛團應該要有充足的數量,要能等于軍隊編制中的乙種團,達到一千人左右,不應該使它成為空架子,百把人也是一個警衛團,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警衛全縣的任務。各分區應組織幾個警衛團或警衛旅。”(58)粟裕:《關于蘇中地方武裝建設的問題》( 1941年 6月 7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379頁。

發展壯大地方武裝首先要解決兵源問題。兵源多元化是華中各地落實地方武裝發展計劃、推動地方武裝發展的有力保障。華中各地在實際工作中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種辦法。

在抗日民主政權尚未建立的地區,一般以發展游擊隊來擴大地方武裝。如津浦路東根據地創建時期,由于沒有政權和武裝支持,中共只能依靠少數先進分子打游擊并擴大武裝,(59)參見劉順元《津浦路東根據地建立以來的情況報告》(1941年12月25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江蘇省檔案館編:《劉順元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因此游擊隊成為這一時期地方武裝存在的主要形式。

根據地創建后,人民武裝(即不脫離生產的民兵、自衛隊等)升級為地方武裝是擴大地方武裝的重要途徑。1941年夏之后,蘇中抗日根據地新組建的地方武裝主要靠“各分區自衛隊先編入區,再編入縣,做到逐漸向地方軍發展”。(60)陳丕顯:《蘇中根據地建立后的工作》(1942年2月7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江蘇省檔案館編:《陳丕顯文選》第1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頁。1941年底,中央進一步要求將工作重心放在地方武裝及民兵、自衛隊的發展壯大上,嗣后,人民武裝大量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縣級地方武裝建設。一般來說,縣級地方武裝的發展主要由縣主管部門負責。如阜東縣發展地方武裝由縣總隊部負責,并將任務分配給各區。(61)《關于今后地方武裝的決定》(1943年6月15日),江蘇省檔案館藏,2067-001-0089。各區地方武裝則從不脫產的人民武裝中吸收兵員。

中共還十分重視對各地“雜色武裝”的改造與整編,并逐步加強對其領導和影響,選拔地方上有影響的人士擔任“雜色武裝”的領導,并配備得力干部幫助其工作,使這些經過改造的“雜色武裝”成為地方武裝的重要兵源。如蘇南抗日根據地東路地區黨組織,積極吸收愛國青年楊知方入黨,并派他教育爭取作為異母哥哥的幫會人物楊行方,最終促成楊行方率部接受中共改編,組建為沙洲常備大隊,楊知方任大隊長。(62)江渭清:《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憶錄》,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頁。

雖然1941年后中共十分重視地方武裝的發展,但地方武裝作為主力軍擴充來源的地位并沒有很快改變。1941年1月,鑒于以往新四軍整編地方武裝過多,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明確指示劉少奇、陳毅:“不應將地方武裝統編入正規軍、正規師內,應留下許多地方性的獨立部隊。”(63)《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關于將彭雪楓部編為新四軍致劉少奇、陳毅電》(1941年1月29日),中共鹽城市委黨史辦公室編:《新四軍軍部在鹽城》,第48頁。盡管中央及新四軍領導人一再指示,不應將地方武裝統編入主力部隊,但主力部隊這一擴軍方式仍存在慣性。1941年5月,新四軍四師主力到達淮北地區,減員嚴重,于是決定將第三十四團地方化,以便將來充實主力。師長彭雪楓為此動員說:“你們要去當老母雞,很快抱窩孵出小雞來”。(64)中共泗洪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泗洪黨史資料·泗南泗東黨史資料專輯》第6輯,1986年,第68頁。到1941年底,主力整編地方武裝不僅沒有停止,甚至個別地區“軍隊方面沒有用最大力量去幫助地方武裝之發展,不管客觀條件,隨意把地方武裝改編與吞并現象嚴重存在。”(65)《蘇中軍政黨委員會關于堅持蘇中長期斗爭的決定》(1941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432頁。

盡管存在上述問題,這一時期華中地方武裝仍然迅速發展壯大。至1941年11月,華中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一支近3.7萬人的脫產地方武裝。詳見下表。

1941年11月華中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情況表

隨著日偽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以及“人力、物力、財力及地區之消耗”,各抗日根據地均進入了更為艱難的時期。為此,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政策,并表示:“敵后抗戰能否長期堅持的最重要條件,就是這些根據地居民是否能養活我們”。(66)《中共中央關于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敵后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17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第264頁。就軍隊而言,中央明確要求各抗日根據地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供養能力,而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與正規軍同樣需要根據地供給。1942年4月16日,陶鑄在《解放日報》發表評論指出:“至于部隊今天在敵后根據地的,除停止擴大與裁縮外,也可以考慮:硬從正規部隊與地方部隊中抽出多少轉化為不脫離生產的民兵,實行寓兵于農的辦法”。(67)陶鑄:《談精兵簡政》,《解放日報》1942年4月16日,第2版。7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要求“軍隊不繼續補充”。(6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頁。如果說精兵簡政初期,中央還要求擴大地方武裝,甚至照顧部分地區主力軍的發展,那么此時,毛澤東則明確要求停止擴大軍隊規模。1942年8月3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指出:“各抗日根據地應用一切力量來徹底實行精兵政策,擴大民兵的武裝”。(69)《徹底實行精兵政策》,《解放日報》1942年8月3日,第1版。至此,中央對地方武裝發展的政策已然轉變,華中地方武裝結束了1941—1942年的快速發展期。在此后的一年中,華中地方武裝的規模基本維持在4萬人左右。

四、1942年后華中地方武裝素質的提升

華中地方武裝的規模在1941年至1942年秋迅速擴大的同時,其素質問題也日漸凸顯。1942年,淮海、鹽阜地區雖然建立了相當數量的地方部隊,但沒有能夠在各地獨立堅持與日偽斗爭的地方基干兵團,“縣區基干部隊還極不鞏固,時常發生叛變投降的嚴重事變”。(70)黃克誠:《今年新形勢下我們應干些什么》(1942年),《黃克誠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頁。據粟裕回憶,1942年7月以前,蘇中地區地方武裝雖然數量上有所發展,“但較多用于執行警備任務,較少用于進擊敵人,還不能獨立擔負起堅持原地斗爭的任務”。(71)《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271頁。這些問題的出現,關鍵在于地方武裝在擴軍中存在兵員素質不高等問題。

首先,部分地區征兵方式過于簡單。1941年9月,鄧子恢針對淮北、蘇皖民運中出現的問題指出:“表現在擴大地方武裝上面,不是細心說服,從政治上鼓勵青年來參加”,而是“采取抽壯丁、買壯丁”的方式。(72)鄧子恢:《克服民運工作中的過左現象》(1941年9月5日),《鄧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頁。粟裕在總結蘇中地方武裝征兵工作時也指出了“流氓路線”“濫下委令招兵買馬的路線”“地主富農路線”“抽壯丁強迫命令的辦法”等問題。(73)粟裕:《關于蘇中地方武裝建設的問題》(1941年 6月 7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373—374頁。這些簡單的征兵方式導致兵員來源復雜,難以保證質量。

其次,部分擴軍工作人員自身存在問題。其主要表現在部分承擔擴軍任務的地方工作人員動機不純。1941年3月20日,劉少奇就前期擴軍及組建地方武裝問題指出:“我們委任地方上的人去擴兵與組織武裝,這些人中有許多還不見得是地方上的正當人士,他們來擴兵組織武裝,本意并不是為了抗日救國,而是在抗日救國口號下來求得作官,發洋財,敲詐,報私仇,及形成個人勢力等。”(74)《劉少奇關于蘇北目前的形勢與任務致陳丕顯等信》(1941年3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2),第357頁。

再次,部分地方武裝還存在政治領導力不強的問題。如蘇中地區,雖然地方武裝也常與日偽進行斗爭,“但是地方武裝本身確是存在著對武裝政治領導不夠,缺乏軍事與政治訓練,紀律很差”等問題。(75)《蘇中區的社會狀況及斗爭形勢》(1942年2月),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中抗日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頁。

最后,主力軍過多過快收編地方武裝,地方武裝中有一定素養的兵員被主力吸收,這也影響到地方武裝的整體素質。

至1942年秋,華中抗日根據地徹底實行精兵簡政,并廣泛推行新四軍主力地方化。這一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華中地方武裝整體素質的提升。如“一師及十八旅除編四個主力團外,其余均增強地方軍”(76)《譚震林、粟裕、鐘期光關于第一師精簡整編情況致新四軍首長電》(1942年1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第233頁。;三師自1942年11月起,“先后將四個主力團分散編入地方部隊”(77)黃克誠:《第三師的戰斗歷程和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1985年),《黃克誠軍事文選》,第344頁。;七師“將部隊整編為4個支隊和1個獨立團”。(78)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新四軍在華中》,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頁。正規軍大量編入縣、區地方,不僅提高了地方武裝的整體素質,更有利于根據地的穩固。在蘇北抗日根據地,“主力部隊除留一部作領導機關警衛和機動作戰外,其余部隊都以營、連為單位,分別劃到各縣、區與地方部隊結合,加強地方武裝力量,提高地方部隊的軍政素質和戰斗力,在反‘掃蕩’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79)中共淮安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淮安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編:《蘇北抗日根據地史論選》,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9頁。

在主力部隊地方化的過程中,主力部隊中被精簡的干部也充實到地方武裝,從而加強了地方武裝的干部隊伍。早在1942年1月14日,陳毅、劉少奇、賴傳珠就部隊整編指示新四軍二師:縮編時“團以下營,連干部,應抽一批好的加強地方武裝”。(80)《陳毅、劉少奇、賴傳珠關于部隊整編問題致二師電》(1942年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第315頁。與此同時,在深入貫徹精兵簡政過程中,華中抗日根據地還要求“抽調一批有相當能力的地方干部到地方軍及群眾中工作”。(81)《關于精兵簡政的通知》(1942年9月26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江蘇省檔案館編:《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頁。地方干部進入地方武裝,進一步提升了地方武裝的整體素質。

1944年陳毅總結道:“自決定主力精干化,而撥主力并入地方軍,情形便改觀了”,一方面,主力編入地方后,地方部隊戰斗力有所增強,逐步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力編入地方與人民打成一片,進一步鞏固了抗日根據地。(82)《華中六年工作總結報告》(194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第1070頁。加強地方武裝的意義還不止于此,1943年3月1日,新四軍二師政委鄭位三總結道:“地方軍又應該是積蓄武力、準備武力,并且在長期的斗爭鍛煉中,其本身也走向主力化、正規化,成為一支新的兵團、新的主力”。(83)《我們對敵寇“掃蕩”的政策》(1943年3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新四軍·文獻》(3),第381頁。由于地方武裝是主力軍的重要兵源,因此加強地方武裝最終也推動了主力軍的發展,從整體上促進了中共抗日武裝的壯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久久国产拍爱|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8090午夜无码专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欧美在线|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日韩在线2020专区|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特级毛片|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高h视频在线|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啊嗯不日本网站|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五月天久久综合|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在线|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国产在线看|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国产成人综合网| 日韩午夜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福利视频久久|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成在线观看|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在线日本|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高清色本在线www|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熟妇丰满人妻|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网站18禁| 日韩成人午夜|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99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