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媛,劉繼東
(遼寧中醫藥大學 創新學院,沈陽 110847)
中醫傳統養生功法是中華民族體育養生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人們在追求治病、養生、保健的過程中產生及基于人體生理結構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具有健身、防病與治療的養生運動,后發展成以中醫基礎理論為主的肢體運動,運動中配合呼吸與心理調節,結合診療、養生與康復理念,形成具有強健身心的中醫傳統養生體系。中醫傳統養生功法種類較多,以五禽戲、八段錦與太極拳為代表。
五禽戲為東漢時期華佗所創,是我國較早的傳統養生保健導引之術,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較好的養生健身效果,主要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體態神韻,肢體動作,從而刺激人體臟腑經絡,達到通和氣血、調整陰陽的作用[1]。
五禽戲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的原則,通過對自然界、人與動物的密切觀察,結合醫者自身的臨床實踐歸納總結而成。
五禽戲具有通經活絡,調暢氣血的作用[2]。中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血液運行的通道,起著溝通表里、連接上下的作用,經絡通則氣血行,氣血行則可以濡養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五禽戲根據經絡的循行與養生原理,運動動作體現鳥的輕盈、猿的敏捷、熊的沉穩、鹿的靈巧與虎的威猛,有寧心神、增體力、調氣血、益臟腑等作用[3]。
五禽戲具有刺激經筋、柔筋健骨的作用。中醫經絡學中的十二經筋有屈伸關節、約束骨骼、維持運動的主要作用。體育運動中的伸展運動就是引筋過程,練習五禽戲可以顧護體表,拉伸筋膜,協調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4]。
五禽戲具有凝心聚神、調氣養神的作用。五禽戲不僅要在動作上效仿動物的形態,而且要在神態上模仿動物,做到心無雜念,凝心聚神,心神凝聚有利于心臟的活動,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素問·宣明五氣論》中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網民的數量劇增,長時間用眼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能上榮于目,目為肝之竅,肝病常累及于目,眼部出現癥狀。由于肝經精血損耗,肝主筋,肝血失養,導致身體屈伸不利,四肢出現癥狀。肝主情志,由于現實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體內氣機失調而出現健忘、失眠、煩躁、易怒等癥狀。在習練五禽戲的過程中,動作順應了肝主升發之氣的生理狀態,起到了疏通三焦氣機的作用,要求神發于目,虎視眈眈,通過運動使肝之氣血上行于目,肝氣疏泄,肝之氣血源源不斷上濡于目,改善眼睛疲勞、干澀等癥狀。選擇中醫傳統養生功法時需根據自身體質特點選擇合理的運動保健方法。習練五禽戲對大腦皮層以及皮下植物神經中樞起到調節作用,在養生以及疾病的防護中起到積極作用,并有糾正機體異常反應的作用,能疏通經絡,提高免疫力,起到調節自身生理功能的作用[5]。
八段錦是一項以形體活動、心理調節和吐納呼吸為主要運動形式的中醫傳統養生功法,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八段錦最早出現于隋唐時期道家的導引術中,命名見于南宋洪邁所著《夷堅志》中,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6]。八段錦融合了中醫學的陰陽、臟腑、經絡等學說。習練八段錦具有促進消化、提升脾胃的功能,對調整人體的亞健康狀態以及改善慢性病癥狀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為全身氣機樞紐,將機體的氣機升降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通過雙上肢一上一下、一松一緊的提拉、牽引配合,對人體內臟器官起到了輔助按摩作用,提升脾胃運化功能,加強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習練八段錦能提高免疫力、改善亞健康狀態。現代人長期處于精神重壓之下,生活習慣不良,情緒波動較大,身體經常有疲憊之感,類似于中醫學提及的五勞七傷。八段錦通過上臂的外旋與外展,牽引擴張胸腹部,并通過轉頭方式刺激大椎穴,力求達到增強頸肩部運動的效果,對于亞健康狀態人群的健康保健與機能狀態調節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習練八段錦可以平衡人體陰陽,疏通氣血經絡,調理臟腑器官,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7]。
采用八段錦調理脾胃臂單舉練習,針對胃腸不適等癥狀,通過左右手上舉和下按的交替進行,調節足太陰脾經的運行,從而達到相應的效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脾主升胃主降,脾氣本升,反之則完谷不化,胃氣本降,反之則脹滿不舒[8]。中醫傳統養生功法在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同時可以促進患病者的康復,減少后遺癥的發生,發揮中醫傳統養生功法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傳統養生功法疏經絡、調氣血、平陰陽的作用,調動人體的內在潛力,發揮人體的主觀優勢,主動調節人體的五臟六腑[9]。發揮中醫傳統養生功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懂、效果明顯的獨特優勢,擴大適用范圍,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將吐納呼吸與心理調節相結合,通過運動疏導,減輕現代人的精神壓力,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10]。
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以柔克剛、防身御敵等多種傳統哲學理念。太極拳有調整呼吸、增強體質的作用,運動過程中以調身、調息、調心進行交互式運動。經常習練太極拳,在生理方面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與血液循環系統的正常生理機能,在心理方面可以促進身心發展,提高個體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幸福感[11]。
研究表明,人的存活期遠不及動物的存活期,主要原因是由于呼吸方式的不同。人在母體內以胎息為主要呼吸方式,出生后慢慢改為腹式呼吸,隨著逐漸成熟長大,在學會直立行走之后變為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方式影響了人的肺活量與體質健康狀況。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氣沉丹田,呼吸均勻,節奏有序,在提高肺活量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
太極拳可以調節神經系統,舒緩解壓[12]。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學習工作的壓力不斷增加,長期處于高壓之下的人會出現腎上腺素分泌過多、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的失衡狀態。太極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對于舒緩緊張狀態、有效緩解壓力有很好的作用,同時可以助心行血,加快新陳代謝[13]。中醫學認為“肺朝百脈”,即肺氣有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脈匯聚于肺,經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而后輸布全身。氣血旺盛對于加快新陳代謝、改善造血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學在養生康復領域積極倡導治未病理念。運動養生是中醫治未病的主要途徑。太極拳是現代生活中人們較為熟知的運動項目,堅持太極拳運動可以放松肌肉,拉伸關節,增加身體的柔韌性,還可以磨練人
的意志,提高專注力及迎難而上的精神。堅持健身氣功的練習,對人體的調節與養生康復大有裨益。鍛煉時注意調身、調息、調心相互結合,發揮健身氣功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促進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通過不同功法的運動,推動腹腔與胸腔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14],促進靜脈血液的回流,及時補充體內營養,排除廢物,維持身體健康。同時,通過腹式呼吸,推動膈肌的升降運動,促進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吸收與排泄功能,通過機體全方面的調整,達到養生與保健的作用。
中醫傳統養生功法被廣泛地應用于養生與康復領域,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中醫養生功法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健康養生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科學化、個性化。推廣中醫養生功法在健康領域的應用,推動醫體融合戰略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