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在《山海經》中,海底生活著眾多奇異的海獸;在《西游記》里,美輪美奐的水晶宮藏著很多神兵利器,蝦兵蟹將守護著海底龍宮,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古人對海洋的奇幻想象。深海,一直是人類想要探索的地方。
2020年11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結束萬米海試任務凱旋。在這次任務中,它共完成13次下潛,并成功坐底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坐底深度達10 909米,打破了我國載人深潛紀錄,標志著我國已具備在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平靜或洶涌的海面下到底是怎樣的景象?潛入萬米海底是一段怎樣的旅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又有哪些特殊本領?讓我們跟隨“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一起深入考察馬里亞納海溝,探秘萬米海底吧!
延伸閱讀:
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位于太平洋西部,是目前已知的海洋最深處,最深的地方達11千米,可容納陸地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在海洋,越往深處水壓越高。在萬米多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壓強相當于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由于距離海面較遠,陽光難以到達,這里完全黑暗,溫度和含氧量都非常低,與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并稱為“地球四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片深海荒漠中也有生命,它們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形式存在著,神秘感十足。另外,這里自然資源豐富,那些隱藏在海洋深處的未知奧秘與巨大財富吸引著人類去探索。從1960年至2020年12月,除“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外,“的里雅斯特”號、“深海挑戰者”號、“極限因子”號等載人潛水器也成功抵達這里。

海溝示意圖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這次出行可不是單打獨斗,科學家給它找了幾個好幫手,和它一起出海。
“雙母”即“探索一號”科考船(支持船)和“探索二號”科考船(保障船),它倆是“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母船,為其保駕護航。
“探索一號”科考船長94.45米,型寬17.9米,排水量6250噸。它在海洋科考方面戰功卓越,經驗非常豐富,曾搭載無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和無人潛水器“海斗一號”等執行科考任務。
新手“探索二號”科考船長87.2米,型寬18.8米,是我國專門為萬米深海科考打造的,其搭載的很多設備都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作為多功能海洋科考平臺,它可同時容納60個人,海上連續工作最遠距離大于27 780千米,連續工作時間最長超過75天。
“雙潛”指的是“雙潛水器”,即“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和“滄海”號無人著陸器。“滄海”號無人著陸器是全球獨家的深海著陸器,擔任“攝影師”的工作,負責記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一舉一動和拍攝海底的狀況,并實時傳輸畫面至海面。
在深海區,陽光沒辦法到達,因此“燈光師”必不可少,“滄海”號無人著陸器的助理“凌云”號便擔任這一“職務”。它能在海底自由活動,提供多角度照明服務。
“滄海”號無人著陸器先行一步到達海底,喚醒助手“凌云”號并將其從內部釋放出來。等到主角——“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到來,它們一起為主角服務。

“探索一號”科考船與“探索二號”科考船(圖/新華社)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色彩十分鮮艷。它的“肚子”被涂成了綠色,因為在海水中,綠光衰減較慢,科學家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中追蹤它的身影。頂部的橘色十分醒目,也是為了方便母船及時快速地發現浮上水面的它。
除了外形靚麗,“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上還有不少不可小覷的科技利器。
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是載人艙。“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載人艙直徑2米,能容納3名潛航員,是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全海深載人艙。能做到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我國自主研制的高強度、高韌性和可焊接的新型鈦合金。用它來做艙體“鎧甲”材料,配合巧妙的設計和焊接工藝,載人艙不僅可以扛住海底的壓力和沖擊,還克服了鈦合金材料固有的尺寸效應——尺寸和厚度越大,其均勻性和力學性能的穩定性越難保證,為載人艙容量的擴大提供了條件。
之前的載人潛水器為了控制重量,載人艙都設計得非常小,根本無法搭載很多科學家和科研設備。2012年,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只身乘坐“深海挑戰者”號深潛器探險馬里亞納海溝,為了適應載人艙狹窄的空間,他甚至專門練習瑜伽。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載人艙完成電子束焊接(圖/《科技日報》)
在這次深海作業中,“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能持續工作6個小時,鋰電池功不可沒。為了穩定供電和保證用電安全,這些鋰電池在使用前都經過了嚴格的安全檢驗,如撞擊、穿釘、海水浸泡、短路等。此外,它們還必須進行高壓環境下的安全測試。只有順利通過了所有測試的鋰電池,才有資格成為“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能量包”。
上百塊單體鋰電池排列成若干組,模塊之間充滿了油,這些油的作用可大了。如果某個模塊溫度升高,熱量會傳遞給這些油,再通過電池箱體傳遞給外部海水,從而起到散熱作用。
為了完成上浮下潛,“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肚子”兩邊裝配了與下潛深度相匹配的“鐵塊”——總重量近2噸的4塊壓載鐵。下潛時,壓載鐵幫助“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依靠重力往下潛;上浮時,“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會將壓載鐵拋出。
在“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返航的過程中,外層的浮力材料也會助它一臂之力。這種特殊的材料由無數顆納米級的玻璃微珠構成,以部件的形式像積木一樣搭建在一起,由螺栓連接。作為“救生衣”,浮力材料不僅能讓潛水器獲得足夠的浮力,還特別結實,能經受住海底的巨大水壓。即使變形了,也能隨壓力的減小恢復原狀。
在漆黑一片的深海,無線電波被海水屏蔽,但“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居然能正常航行和通信,它是如何辦到的呢?秘密就是聲波。聲波在海水中傳播時,衰減程度遠小于無線電波,在深海通信導航方面作用巨大。依靠聲學系統,“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能與伙伴們實時“溝通”,實現水下定位導航。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與伙伴們還通過光信號交流。相比其他顏色的光,藍綠光不易被海水吸收和散射,可作為“滄海”號無人著陸器和“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準確定位的指示信號。此外,“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還通過閃爍的藍色激光傳送信息,將拍攝畫面編碼后傳送給“滄海”號無人著陸器。
這次深潛,“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還當起了“主播”,來了一場全球直播。“滄海”號無人著陸器身上有一根極細的光纜與“探索二號”科考船相連,可實時傳輸拍攝到的畫面。傳輸畫面后,再通過船載天線經由衛星傳至演播室,經過處理后呈現給觀眾。

萬米海底通信原理圖(圖/星宇飄零)
除此之外,“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還有靈巧的機械手,能夠360°旋轉,操作精度高達1厘米,能輕輕松松完成水下布放、拾取等操作。2020年11月16日,它只花了約30分鐘的時間便找回了先前布放的3個取樣器,可謂現實版的“大海撈針”。
從出發至海底,再到平安“歸家”,“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深海之旅每一步都被規劃好了。
布放指“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從母船“探索一號”科考船轉移到海面的過程。在“探索一號”科考船的后甲板上,巨大的A形架、拖曳絞車、輸運軌道等組成了布放系統,負責“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的日常存放、保養和檢修等工作。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布放入水(圖/新華視點)
蛙人脫鉤解開攬繩后,“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便注水潛入水中。隨著水下深度加深,海水的顏色從碧藍到深藍,逐漸變暗。臨近海底時,“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會拋下第一組壓載鐵讓自己懸浮在水中并保持平衡。
在綜合考慮速度、姿態和地質情況后,潛水員會操控“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使其完全下潛到海床上。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坐底海底的瞬間,大量沉積物揚起,它們的密度非常小,類似黏土質的顆粒,直徑不足2微米,也是采集目標之一。
安全著陸后,“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開始工作。它要完成拍攝、巡航等任務,同時采集海洋生物、底層海水等。
完成工作后,在壓載鐵和浮力材料的幫助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會上浮至海面。
經過蛙人掛攬、起吊等操作后,“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重新回到“探索一號”科考船的懷抱。
延伸閱讀:
我國載人潛水器發展歷程
1986年,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它下潛300米,拉開了我國載人深潛的序幕。
2010年7月,中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3759米,標志著我國步入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行列。
2012年6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終極挑戰,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刷新了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2017年10月3日,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圖/新華網)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圖/新華網)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海底之旅收獲滿滿,不僅驗證了潛水器的各項性能,還采集了沉積物、礦物、生物等樣品。另外,潛航員拍攝到了由于地球板塊俯沖產生的巖石破碎帶,對其蝕變作用的研究有可能解開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謎。
“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斗者’號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海底。”3名中國潛航員在萬米海底向我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些話的背后,承載了人類對海洋的無限向往與科學家的艱辛付出。我國是海洋大國,實現“海洋強國”戰略,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