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瑀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松原 138000)
高職化學是一門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對于化工類學生而言不僅需要掌握崗位必備的化學知識,更需要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運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因此,高職化學教學必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來優化教學。
目前,高職院校采用的教學模式依舊是傳統的普通高校的講授體系。這種講授模式的特征是各個課程之間獨立性強,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且突出重點,盡管其能夠對學生進行系統化教育,培養學生善于抓住重點的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相同類別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相重復,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多次講授,浪費了寶貴的課時[1]。例如,在供五年制高職使用的《基礎化學》這一教材中,它主要是針對化學類專業的一門比較基礎的課程,起著一定的教學輔助作用,內容涵蓋了有機、無機化學,分析類化學以及課程的基礎理論與技能。在本課程的學習中,涉及酸堿中和、酸堿質子理論、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等重要知識點,這些內容在無機化學中是重難點,學生對其也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在分析化學中也被劃分為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無機化學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溶液濃度問題,會對其進行質量分數、體積分數、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對這些數據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這個知識點在分析化學中也有相應涉及,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會誤差分析且對于測定的數據能夠予以正確的處理,與無機化學是有重復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在講授過程中進行篩選,節省更多時間去講授其他的重難點知識,有效利用資源。
相關教育部門人員在設計編寫化學化工課程時依舊將重心放在了學科式的教育教學體系上,這種教材編寫方式使得教學內容偏多且繁雜[2]。導致的問題主要有:首先,對于部分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高職學生來講,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學生對課堂講授的多個知識點難以完全理解吸收,不能對其進行深刻全面的理解。其次,每一門課程都重點關注各自的講學體系,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使得不同專業的高職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相差無幾,沒有突出其各自的特色,創新思維培養不足,學生對專業設置的意義缺乏清晰認知,學習積極性不高。
工作過程是指在工作中為了完成一項任務取得相應的勞動成果而設立的工作流程,依照其現有的基礎操作設施與水平,為完成相應任務,達到工作目標的一種過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化學教學模式是將學生的理論實踐知識與職業活動結合起來,著重強調通過行動來進行化學的學習,讓其通過自身努力與實際行動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與操作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教師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3-4]。基礎化學是檢測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實際操作和檢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優化改革化學化工類教學,一方面要深刻分析專業課程內容,另一方面要完成實體操作,辨證看待操作步驟,不要將其絕對化,之后進行歸納總結,對操作環節加以優化。
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在課堂教學中為高職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是以工作過程為向導的必要前提,學生課堂積極性高漲,樂于參與其中,配合教師營造優良的教學氛圍,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因此教師首先應致力于學生的興趣培養[5]。例如,在講授“硅及其化合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具體步驟是提前準備好多晶硅片,將其放入水中,要求學生觀察并且思考為何將多晶硅放入水中后會有大量氣泡產生,產生的氣泡是何種氣體,如何對其進行收集與檢測等。圍繞“硅”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進行實驗的過程和學生思考討論的環節,運用了基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使其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記憶。
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其學會從多角度、分層次地去看待與高職化學相關的內容,與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教育改革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6]。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實驗操作的方式將課堂上較為枯燥的實驗直觀地展示出來,在關于水的電解這一知識點中,介紹了水是一種弱電解質,可以發生微弱的電離,之后生成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在進行這一部分知識的講解時,如果只是單純地對這一定義予以解釋,學習努力認真且具有較高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夠迅速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入分析,在探求答案的過程中發散了思維,對其有獨到的見解;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對知識點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缺乏學習積極性,思維發散能力較差。因此,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預判能力,分析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可以通過多層次不同水平的分組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討,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加強并優化實驗操作教學,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具有清晰深刻的理解領會,使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操作當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類比、分析、觀察等多種手段,根據自身提出的設想進而優化操作步驟。教師在選取實驗內容時,應注意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作為實驗的鋪墊,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有效探索,進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學生可通過開口闡述、用腦思考、仔細觀察的方式,在行動中、在探索中獲取知識,提升學習成效,使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化學教學改革能夠引導學生在行動中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使基礎化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將化學教學改革與優化落到實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