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34)
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在其自身的學習和成長中,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行為養成教育就是針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進行的,養成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提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轉變,單一的專業技術人員已經無法有效適應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具有綜合素養的全面人才是未來行業改革和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顯得十分重要。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是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形式。行為養成教育是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塑造,使其養成科學、健康的學習、思維和生活習慣,通過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高校輔導員對于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負有重要責任,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經驗,建立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工作思路和管理計劃,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升。
大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時期,由于長期處在封閉的校園環境中學習基礎文化課程,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同時,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前,缺乏獨立生活的經驗和環境。入校后,生活和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轉變,學生需要獨立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自身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同時,學生也具備了兩種身份:一是在校學生,接受學校所安排的課程學習,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二是社會公民,在參與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守法律,在參與商業活動中,也要遵守行業規范。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需要以這兩種身份為基礎,進行相關的教育活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針對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首先要通過明確的行為規范進行約束。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行為規范,才能夠對所有學生產生制約效果,使學生將行為規范轉化為自身習慣。大學生與基礎學習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大區別,除學習外,還擁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學生可以自由支配這些時間。大學生能否實現良好的自我發展,與其是否能夠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具有直接關系。但是,受互聯網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基本都用于了解和接收各種信息和資源上。因此,要針對大學生制訂有效的行為規范,使學生能夠按照學校建立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嚴格要求自己,轉變自身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制訂的行為規范應符合大學生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既要能夠保證學生養成健康、科學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同時也要注意尺度,給予大學生一定的空間。行為規范應具有合理性和可執行性,能夠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進而有效地貫徹和執行。
部分大學生會對學校所制訂的行為規范或相關制度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這是青年學生一種常見的心理活動,屬于心理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在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這種心理變化,通過加強行為規范的宣傳及思想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和看待學校制訂的行為規范,確保行為規范的良好實施。在開展行為規范的宣傳教育中,要向學生詳細講解行為規范的實際意義。比如,闡明校園文明禮儀是個人道德素質的外在表現,在校園中講究文明禮儀,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和人際交往中,談吐得體、舉止文明,受到他人的信賴和尊重。通過這種宣傳教育,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行為規范所具有的內涵,從而轉變自身理念,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多種宣傳方式,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等多個領域進行宣傳,如以標語的形式,在宿舍、教室、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班會、校園活動等形式進行行為規范的宣傳。
要加強對學生行為規范的執行力度,使學生能夠嚴格遵守和執行。輔導員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監督學生的行為規范實踐情況。比如,輔導員可以利用新媒體信息分享平臺,對班級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行檢查。建立專門的文明規范監督微信群,若有學生發現違反行為規范的行為,可立即拍攝照片上傳至微信群中,曝光不正確的行為,起到警示作用。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問題并有效解決。此外,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行為觀,構建和提升學生內在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主觀意向性。
在行為養成教育中,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比如,可以采取激勵性的評價措施,即對于遵守行為規范的學生,給予適當獎勵。可以在班級內部建立評優獎勵模式,每個月評選出行為規范學生標兵,對于取得榮譽的學生給予綜合素質分值獎勵。在學校的各類評比中,優先推選在行為規范方面取得榮譽的學生。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要符合學生的切身利益,使學生通過嚴格遵守行為規范實現良好的自我發展,進而提升學生對行為規范的重視,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定,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不能僅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來實現,要根據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及時通過班務會議或相關活動進行總結,進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輔導員應開展常規性的班務活動,定期檢查和考核學生行為規范的執行效果。比如,每個月開展兩次有關學生行為規范的專題討論會,使學生能夠共同討論行為規范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在班級討論中,輔導員要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看法,對于所制訂的行為規范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的,可以在班級會議上進行討論。通過專題討論的形式,實現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心理上的疏導。
大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這樣才能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績。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是系統化地進行行為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學校要重視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科學有效的行為規范引導,提升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