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治丁銘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大數據推動著新醫科的發展,瞄準未來醫學發展方向,醫學教育由重治療向預防、康養延展的結構調整,用現代生物技術、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改造傳統醫學專業,更新專業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醫學數據素養教育成為傳統醫學發展的重要內容[1]。
以“數據素養教育”為主題,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后發現,目前國外研究主要為數據素養教育的實踐和課程設置,國內研究熱點為數據素養教育內容及模式探討。張長亮等[2]選擇美國和中國的三所高校為研究樣本,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體系分析了兩國高校開展數據素養教育的特點與差異。沈玖玖等[3]將教師專業素養、教學方式、教育資源環境和課程設置作為數據素養教育的維度,分析了高校數據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數據素養的影響。張娟等[4]通過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國外面向高等教育的數據素養教育特別注重拓寬教育渠道。與國內外高校數據素養教育相比,我國中醫高等院校數據素養教育研究及實踐起步較晚。采用問卷調查、網絡調研,通過對23所中醫高等院校數據素養教育現狀調查顯示: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課程目標定位不明確,重知識講授而輕能力培養。個別還停留在單純地講授常識性的信息素養,不重視知識底蘊的專業性和實踐性,未能滲透到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及可持續學習,乃至終身受益的角度來展開教學。忽視了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學情了解,特別是評價性學習。
數據素養的教學內容與傳統信息素養的教學內容相比,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傳統信息素養教育所用的教材能系統反映學科內容,教材系統地總結了課程體系、理論基礎和實踐技巧。而數據素養發展的時間較短,可用的教學資源與平臺十分有限。
多數中醫院校數據素養教學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有一定的隨意性。數據素養教學任務分散在各學科,很多中醫院校根據教師個人情況開設課程。存在缺乏科學論證、人為隨意性大等問題,忽略了圖書館在數據素養教育中的決定性作用。未形成科學、合理、完善而有特色的中醫院校數據素養課程體系。
圖書館依據新時代中醫藥人才需求,確立數據素養教學目標。推動信息素養向數據素養意識的轉變,加快中醫數據挖掘技術的開發,強化中醫本科生數據管理能力,掌握中醫科研、臨床數據利用,培養學生科研思維能力,訓練邏輯推理能力,培養整體思維能力,強化科研數據獲取能力。
圖書館文獻檢索教研室負責本校醫學文獻信息教學任務,為必修課,授課對象是一、二年級本科生,注重數據倫理和數據意識培養,授課內容主要為醫學數據基本理論等。學科館員負責三、四年級本科生,注重數據獲取和分析,以專題講座形式開展專業數據庫和網絡資源檢索應用等。數據館員利用嵌入式方式對五年級本科生開展課題和畢業論文撰寫服務,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
本校圖書館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和學科優勢,構建數據館員與學科館員協同服務體系,聯系二級學院開展嵌入式教學。在原有文獻信息檢索課基礎上開設數據素養課程,主要以講座和教學實踐活動為主,根據不同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數據素養教學內容。同時與專業課教師合作,嵌入畢業生畢業論文服務,為本科畢業生講授臨床數據應用課程。與課題組合作,開展定題服務,培訓本科生獲取數據資源、應用學術數據資源等方面能力。
根據中醫藥不同學科數據需求設計不同數據素養教育內容,將其分為中醫臨床數據利用、中藥實驗數據分析和基本學術數據素養培育等不同種類的模塊。在中醫專業開展臨床數據素養培養課程,數據館員和臨床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內容,重點開展專業數據分析和研究數據寫作課程。
圖書館圍繞混合式學習、在線開放課程、MOOC、SPOC、翻轉課堂等,從學習者的“學”出發,探索智慧環境下數據素養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本校圖書館在疫情期間,建立新冠肺炎專題數據庫,開展專題數據分析,開設數據素養線上小課堂。
數據素養意識決定著中醫高等院校師生對數據的需求和利用,也是中醫高等院校圖書館有效開展數據素養教育的前提。首先,提升館員數據素養意識和服務能力,以學科館員為依托,增設數據館員,構建數據素養教學團隊。其次,要加大對師生數據素養宣傳教育,通過新生入館教育、網頁介紹、微信推送等服務方式,分層次開展不同內容的宣傳教育。
針對不同年級開展模塊化教學,實現數據素養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教學。在開設數據素養教育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專業課程、在線課程等形式實現數據素養教育途徑的多樣化。通過短期培訓、講座、系列研討會的形式,將數據素養課程融入中醫高等院校圖書館服務中,圍繞數據生命周期開展數據素養教育。
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數據素養教育還在起步階段,特別是中醫高等院校鮮有關于數據素養教育的課程。中醫高等院校本科信息素養教育需要向數據素養教育轉型,不僅需要教務管理部門和圖書館協調,更需要全校的重視。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圖書館開設數據素養教育的智能教育環境。中醫高等院校要加強圖書館數據館員和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構建教學團隊,改革教學方案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