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笑
(哈爾濱廣廈學院,哈爾濱 150025)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語言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國家與地區進行溝通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帶一路”沿線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在歷史文化傳統、語言交流、社會制度等方面都有著顯著差異,這之中最為迫切的問題便是如何減少彼此間文化與信仰的隔閡。高校要全力打造跨文化交際的良好氛圍,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語言人才支持。跨文化交際是新時期的重要任務,高校是跨文化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提供的良好機遇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高等院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學生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與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體現的語言能力和水平。不同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態度、知識、關聯性和批判性文化意識,Samovar&Porter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知識、技能和動機,溫秋芳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共同構成的,張紅玲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技能。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是高校跨文化教育效果和氛圍的具體體現。高等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調查顯示,時常有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學生只占全體高等院校學生的4%,偶爾有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學生約占全體高等院校學生的76%,從未進行過跨文化交際的高等院校學生約占20%。從數據能夠看出,高等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行為的整體情況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發展需求與目標還是存在一定距離。
高等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相關調查顯示,只有9%的學生是出于對自身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來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約12%的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因為對國外友人或其國家文化感興趣,約60%的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是被動行為,約20%的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因為出國留學交流的現實需要。這份數據表明,高等院校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主動意識還不夠強,主要是跨文化交際環境的營造力度不夠。大學教育體系中,跨文化交際一直是外語教學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主,忽略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較大影響。
語言系統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保障,應運用沿線國家的習慣語言來進行溝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官方語言50多種,但我國高等院校開展的相關語言課程只有十多種。高等院校應聘用相應的語言人才來進行語言體系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課程選擇。
雖然一些高校已經將跨文化交際的知識融入到了外語學習過程中,但這些知識主要是建立在歐美國家的文化基礎上,其他沿線國家的文化內容和風俗人情等課程迫切需要開展。在授課內容和教材的選用方面,高等院校要合理融入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內容,比如民族價值觀等。
我國高等院校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等院校、跨國企業和政府等相關單位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交流合作關系,可以通過互相派遣交換生、暑期文化交流、夏令營等形式來進行。
高等院校擁有大量的留學生資源,能夠營造出一個跨文化交際的環境。開展中外高等院校學生融通教學和深層次的合作交流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高等院校可以通過中外大學生同堂授課共同構建各類文化節,創造多元化的跨文化接觸條件。還可以聘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業教育人才來校舉辦跨文化知識講座,加深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了解。
高等院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構建與開展有重要影響,高校需培養出更多的跨文化交際人才,使學生發揮出橋梁紐帶的作用,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