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青海民族大學,西寧 810007)
以青海民族大學為例,近五年少數民族本專科畢業生平均占比達55.77%,師范生在其中占據著較高比例,平均占比21.5%。作為畢業生中的一個龐大群體,解決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對做好民族院校全體畢業生就業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從學生、學校、用人單位三個層面對師范生進行調研。學生層面主要包括家庭背景、民族因素、就業區域、層次選擇。學校層面主要包括對學校組織招聘會的滿意度、對就業指導講座的滿意度、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滿意度、專業課程設置、師范生技能指導。用人單位層面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專業相關度、離職原因、就業現狀滿意度等。
此次參與調查的師范類畢業生中60.49%為女性;83.89%來自青海本省;67.55%來自農村,19.2%來自縣城;70%以上畢業生父母為農民;80.13%為少數民族。60.93%的畢業生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下,63%以上近三年家庭平均收入不超過4 500元。
參與調查的師范生大部分為來自青海農村的少數民族,女性占比偏高,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普遍不高,這從側面反映出青海農村家庭對于女性受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各地各民族家長的認識基本一致,藏族家庭尤為突出。
師范生大都希望能考取事業單位或公務員,甚至放棄工作專心備考。許多師范類畢業生在初次就業后選擇離職,投身到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考試中,這種過于單一的擇業意向和就業選擇使得畢業生很難覓得理想工作。
調查的師范生中,超過60%選擇在青海就業,盡管許多外地單位來青海招聘,但真正愿意離開青海去外地發展的青海本地師范生卻不多,增加了就業難度。
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溝通少,對于課改內容了解不透徹,師范生的培養方案雖然做過調整,但增開的課程多為選修課,只是列入培養方案,實際并未開設,真正落地的內容卻不多。
民族院校的一大特點就是少數民族及農村學生比例高,師范類專業也存在這種情況。許多少數民族有其獨特的語言,學生從小學習本民族語言,普通話水平不高,語言表達能力、漢語詞匯、文章理解能力欠缺。
調查顯示,師范生在就業時更愿意聽從家人的意見。大部分師范生來自縣城或農村,他們的家人往往更認可事業單位或公務員的工作。師范生中女性比例較高,家人和師范生本人對穩定性的要求更高。
民族院校師范生中少數民族比例較高,在高考時享受加分政策,但實際能力與非少數民族考生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基礎較差。
大部分師范生做過兼職或參與過實習,兼職大多為家教或促銷員,工作性質單一重復,技術含量不高,對于師范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實習多為頂崗支教,能夠得到的指導教師幫助有限,雖然師范生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與免費師范生、其他師范院校畢業生以及有教學經驗的社會人員相比,競爭優勢并不明顯。
積極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加大就業工作與招生計劃、專業設置、經費投入之間的掛鉤力度,分析研判近幾年的就業情況,根據各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合理制定招生計劃,對于連續幾年就業情況不理想的師范專業可以進行停招或減招,從生源和培養質量的角度聚焦專業、聚焦核心課程。
充分利用頂崗支教資源提高師范生技能水平,加強與頂崗支教中小學的聯系,了解參與頂崗支教師范生的情況,定期與師范生溝通,了解指導教師及帶隊教師的支持情況。要充分發揮就業實習見習基地的作用,邀請實習見習基地高層來校舉辦實操性較強的就業指導講座。
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專業素養,重視專業課學習,打好專業基礎,提高專業課成績,加強師范生專業技能的養成與提高。積極參與實習實踐,提高自身能力,在參加頂崗支教活動時認真積累教學經驗,在備課授課過程中遇到問題積極與指導教師聯系溝通,做好工作筆記。要考取各類等級證書,增強就業競爭力,加強對英語和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為就業提供硬件支持。
要想提高創新能力,就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容量,時刻補充新知識,當知識達到寬廣厚實的程度才能孕育出新的思想與觀念。要不斷學習創新教育的理論與政策,提高教育創新的理論水平,同時要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創新活動,從實踐中增強創新能力。
中小學可接收師范專業畢業生到校進行實習,幫助師范生掌握基礎教育的教學現狀。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要加強交流,教師可通過高校教師來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成果,以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高校教師可通過中小學教師來掌握當前基礎教育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最新資訊,了解基礎教育的發展核心,增強對師范生技能指導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為員工提供社會保險是吸引人才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國家的硬性規定,員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有利于創造出更大的價值。